“快看!這魚成精了吧!長出腳了,還會走路!”
近期,一位河南小伙在廣東游玩時,像是意外發現了新大陸:雨后池塘邊,兩條灰褐色的小魚竟用“腳”爬出水面,扭著身子穿過一條十幾米寬的馬路,然后硬生生“走”進隔壁的水塘里面。
它難道進化出“腳”了?這兩條奇怪的魚,看得小伙一愣一愣的:“第一次見到會走路的魚,很是好奇!”
別慌,這可不是啥變異怪魚,而是兩廣地區的老熟人——攀鱸(俗稱過山鯽)。它不僅能在陸地爬行上百米遠,甚至還能蹭著鰓蓋爬樹找水喝,離水還能存活一周。
今天咱就扒一扒:一條魚,咋活成了水陸兩棲的“魚生贏家”?
一、長了“腳”的過山鯽
先說重點:攀鱸沒長真腳,但它的胸鰭和鰓蓋甚至比腳還厲害!
如果你湊近看,會發現它胸鰭根部肌肉發達,像兩把帶鋸齒的小槳。鰓蓋邊緣更是進化出鋒利的倒鉤,爬樹時能勾住樹皮裂縫。
靠著這兩樣“外掛”,它能在陸地匍匐前進,速度甚至比烏龜還快。
其實,“魚長腳”在生物界不算新鮮事。彈涂魚胸鰭像胳膊,能跳上紅樹林抓蟲子吃;
但攀鱸不僅把魚鰭進化成了“腳”,既能劃水又能撐地,而且鰓蓋既能呼吸又能當攀巖工具,這些特殊技能,使得其走路爬樹功夫了得。
二、活成了“荒野求生”大師
別的魚上岸頂多撲騰兩下,攀鱸卻好像是把陸地玩成主場。
普通魚靠鰓吸水中氧氣,攀鱸卻多長了個鰓上器——好像玫瑰花瓣疊成的迷宮,能直接捕捉空氣里的氧。
這個鰓,表面積足足是普通魚鰓的3倍以上,上面布滿了毛細血管,就像一個高效的氧氣過濾器,能直接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簡直就像給魚裝上了一個 “肺” 。
就算掉進臭水溝或干涸泥坑,它只要隔幾分鐘冒頭換氣就能存活,就算離開水,甚至也能茍活一周左右。
有時候把攀鱸放在純水里,它反而會缺氧 “暈過去”,甚至有可能被 “淹死”,這是因為迷鰓結構太復雜,占了鰓腔很大空間,導致原本用于水中呼吸的鰓大大萎縮,在含氧量低的水里,它就沒辦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只能靠頻繁探出水面呼吸空氣來維持生命。
攀爬的時候,它先靠胸鰭撐起前半身,再用鰓蓋勾住樹皮,接著瘋狂甩尾弓背,然后慢慢向上爬,實測能爬上30°傾斜的樹干。
當一個地方的環境不適應生存的時候,它們就會越過池塘,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以,就算從來沒有養過過山鯽的池塘,有時候也會發現它們的身影。
三、它們進化成了漁民的噩夢
正是由于這種魚的“運動能力”,讓其成了不少漁民的噩夢。廣東一帶的養殖戶,應該都為這種魚發過愁,它們食性很雜,水生昆蟲、小魚小蝦都是它的美餐。有時候,魚塘中養的魚蝦,會被它們大量吃掉。
養殖戶們在養魚前都會清塘,將其清理干凈。但無奈的是它們有“越獄”的能力,能從其他魚塘遷徙過來,讓漁民們防不勝防。
不過,這種魚的肉質卻異常鮮美,這讓養魚者看到了它們的另一面,在廣西等地,就有不少養殖戶盯上了攀鱸,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據稱每斤能賣到十幾元,價格可不低 。
不過,養攀鱸也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兒。這些小家伙太不安分了,總是想著 “越獄”。養殖戶為了防止它們逃跑,需要在池塘邊設置50厘米高的防逃網,就怕它們趁人不注意,偷偷溜走。
回頭再看看開頭那幾條“越獄”的攀鱸——當它們用胸鰭頂著地面,慢慢扭著身子爬向新池塘時,大家就知道它對于養魚者來說,究竟有多么不讓人省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