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上班公司”走紅:失業者的體面避難所還是職場新賽道?
一、現象興起:從網絡噱頭到實體生意
2025年初,以“北京假裝上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賬號通過社交媒體營銷走紅,宣稱提供“沉浸式辦公室體驗”,包括工位、WiFi、茶水等服務,每日收費48元。這類服務迅速從線上概念落地為實體空間,例如沈陽某寫字樓內1500平方米的“豪華職場”,配備標準工位、會議室甚至模擬老板巡視環節。部分機構通過盤活律所、直播公司閑置資源轉型為共享辦公空間,形成“假裝上班”產業鏈。
二、用戶畫像:焦慮驅動的“職場演員”
?失業過渡群體?:如被裁員的小凡,每日穿戴職業裝“上班”,避免家人察覺失業真相2;
?自由職業者?:尋求自律環境,替代咖啡館的嘈雜;
?創業試水者?:支付月費1000元加入“公司”,試圖接觸潛在合作項目;
?應屆畢業生?:用每日30元工位費制造“就業”假象,緩解家庭壓力。
調研顯示,超60%用戶認為“模擬職場”能維持工作狀態,避免技能退化。
三、商業邏輯:低成本的情緒價值生意
?基礎服務?:工位、網絡、午餐(兩葷一素)構成核心套餐,日均收費30-50元;
?增值項?:社保代繳、虛擬勞動合同等灰色服務悄然出現;
?盈利模式?:以沈陽某點為例,100個工位月收入可達15萬元,扣除租金后利潤率超40%。
但法律風險突出,部分機構因無法提供勞務合同被質疑“打擦邊球”。
四、爭議漩渦:社會鏡像下的兩極評價
?支持方?認為這是靈活就業的創新形式:“比躺平更有尊嚴,為再就業保留緩沖期”。北京某農場主將免費工位與農業體驗結合,稱“幫助都市人重建生活節奏”。
?反對方?則批評其“販賣焦慮”:某媒體評論指出,這類公司消耗失業者積蓄卻無實質幫助,可能加劇“職場逃避癥”。更嚴峻的是,已有機構因虛假社保代繳面臨行政處罰。
五、未來演進:從“假裝”到真實的可能
部分機構開始轉型,例如:
嵌入職業培訓課程,銜接真實就業機會;
發展為創業者社群,共享資源渠道。
經濟學家指出,若監管規范服務邊界(如禁止社保代繳),該模式或可成為共享經濟新分支。
(報道時間:2025年4月21日)
注:文中案例均來自公開報道,人物名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