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日召開的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非藥物療法分會學術年會上,兩位權威專家分別從“針灸技術革新”與“腦科學+AI”跨界融合雙維度,揭示中國非藥物療法在全球醫療格局中的獨特價值,展現傳統醫學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深度共振。
“針灸見效快、成本低,應用范圍廣,國際認可度高。尤其是結構針灸,結合了現代解剖、生理、生物力學等成果,按解剖結構扎針,刺激更精準、作用更清晰,學習更容易,療效也顯著提高。”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非藥物療法分會會長,解放軍總醫院中醫學部針灸科關玲主任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由受訪者供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追求更安全有效的方式,非藥物療法越來越受重視。中醫有“一針二灸三用藥”的說法,早期輕癥可以首選非藥物療法,如今政策和醫療考核體系加速了這一轉變,是主動健康、關口前移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關玲分享到,“針灸還在國際交流中承擔了重要角色,國際醫療對針灸需求大,尤其在其他療法無效時,針灸常成為補充和替代方案。”
非藥物療法的影響力持續擴大,正在穩步進入全球醫療體系。澳籍華裔腦科學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眩暈中心教授Andy Hsu受邀出席了此次年會。Andy Hsu分享到:“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大語言模型對讓患者的疼痛表現和腦圖數據的關聯更明確,探本源,治未病。很多疼痛的來源可能是大腦,為此,團隊構建了“大數據采集—模型訓練—臨床驗證”完整鏈條,尤其是人工智能游戲類既可分析評估,又能為使用者定制訓練計劃,家長可通過AI獲取兒童腦健康評估與科學訓練建議,我們希望能為推動前沿科技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貢獻微薄力量。”
(由受訪者供圖)
針灸和腦科學訓練都是直接刺激神經,調節大腦的醫學手段,神經關聯大腦功能,刺激特定神經鍛煉特定腦區可促進肢體健康,提升腦功能。Andy Hsu強調:“體育競技、疼痛人群都存在強烈需求,中國國家體育總局17年就邀請我開展了此類培訓,東南亞國家在逐步跟進,例如馬來西亞體育總局邀請我為國家隊隊醫開展腦科學培訓逾10次,為此也獲得了元首榮譽表彰。我相信非藥物療法未來會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發揮更核心的作用。”
關玲總結:“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全球化需要立足傳統理念,吸納現代科學方法,形成兼具民族特色與國際共識的診療方案。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以“傳統智慧筑基、現代科技賦能”的雙重邏輯,為全球醫療提供“安全、高效、可及”的新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