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閑來無聊,帶小孩拿著小鋤頭去長沙大王山打野,扯竹筍、挖野菜。一天過去了,雖然累但打擾小孩都很開心?;丶业臅r候滿滿當當兩大籃子,有蒲公英、薺菜、魚腥草、枸杞芽、小筍子、車前草等等,可以說收獲滿滿。
而作為植物科普博主,筆者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種植物就是我在打野途中遇到的,它形態特征很特別。尤其是它的果實,酷似動物老鸛的嘴巴,尖尖的。這種植物就是老鸛草,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這種神奇的植物。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么你一定要留意一下,非常有價值的一味本草。
認識老鸛草、了解老鸛草
老鸛草,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植物,不僅野外,哪怕是小區或者路旁都經常能發現它的身影。老鸛草植如其名,顧名思義就就是它的果實形長喙如鸛嘴而得名。說的老鸛草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相傳唐代醫圣孫思邈醫術大成之后云游四海。在四川當地遇到很多得了風濕病的老百姓,孫思邈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
直到有一天他在湖邊歇息時,無意間看到一種叫老鸛的鳥類在湖邊覓食,當時孫思邈非常的好奇。這種小鳥為什么經常在水中行走,而且沒有類似風濕一樣的疾病。孫思邈就仔細觀察它好長一段時間,他發現老鸛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啄食一種小草,孫思邈就覺得老鸛鳥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待在水中覓食,而不得風濕病,可能與此有關。
后來孫思邈找來這種小草,給附近得了風濕病的老百姓使用之后,果然癥狀改善了很多。為了紀念這種植物做出來的貢獻,孫思邈將這種植物取名為老鸛草。不過這件事是真是假已經無從查起,慢慢的變成了傳說。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老鸛草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植物人文歷史的。而真正具有文字記載老鸛草,其實是在明代,始載于蘭茂的《滇南本草》中。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周王撰寫的《救荒本草》中也有關于老鸛草的記載,其中還詳細介紹了老鸛草的形態特征,說:“牻牛兒苗(老鸛草)又名斗牛兒苗,生田野中。就地拖秧而生,莖蔓細弱,其莖紅紫色。葉似芫荽葉瘦細而稀疏。開五瓣小紫花,結青蓇葖兒,上有一嘴甚尖銳,如細錐子狀......”。
大概的意思是說它的莖是紫紅色的,葉子像香菜,開紫色的小花,果實像鳥兒的嘴巴,尖尖的,生動形象的介紹了老鸛草的形態特征。目前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分布,因為老鸛草有多個品種,植物植株形態上也略微有所區別。
老鸛草的價值
老鸛草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植物,可惜很多人對它缺乏了解。老鸛草有兩大作用,首先它是傳統中藥材,在傳統中醫中應用廣泛,是民間常見中草藥之一。中醫認為其性味辛、苦,入藥可祛風濕、通經絡、止瀉利,是民間風濕痹痛、筋骨酸痛、泄瀉痢疾等癥的常用草藥。
另外現代醫學研究也從老鸛草中研究發現,其提取物對消炎殺菌抗病毒的作用。我們熟悉的老鸛草軟膏,就是就是用老鸛草提取出來的提取物加工而成的。你像皮膚過敏、蚊蟲叮咬、濕疹,都可以用到這個軟膏。老鸛草除了可以入藥之外,其實它還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不過因為比較小眾,極少有人知道。
相傳在古代饑荒時期,窮苦的老百姓就曾挖它為食。要知道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在古代純粹的靠天吃飯,一旦發生天災很容易顆粒無收,老百姓只能餓肚子。為了生存下去,老百姓經常回去田間地頭挖野菜充饑,其中老鸛草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代《救荒本草》中就有提到它,還記載了老鸛草的吃法。說:救饑的時候,饑民會采摘老鸛草的葉子焯水去掉苦味之后,油鹽調食。所以如果我們在野外遇到老鸛草一定要多多了解一下,可以告訴身邊的子女老鸛草背后的深厚植物歷史人文。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老鸛草了解了嗎?你聽說過老鸛草嗎?在你的家鄉還有老鸛草這種植物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