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6期 封面
本期導讀
01
美術聚焦
●無閱讀不藝術
●藝術家與他們的“靈魂之書”
●在數智時代觸摸紙張——藝術圖書出版與紙質閱讀的回歸
●美術名作中的閱讀“名場面”
02
美術新聞
●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在京舉辦
●跋涉與追索——華茂教育典藏中國美術學院兩屆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舉辦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暨第四屆國際藝術金融發展論壇舉辦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一行到曹州書畫院調研
●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7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啟動
●湖北美術學院2025跨學科與跨文化(IDNC)國際會議在武漢舉辦
●本報觀察|美術閱讀的時代新象
●肖峰藝術館開館
●“致敬逸飛”展在滬舉辦
●專題:趙艷霞水彩畫的詩意浪漫
●藝壇短波
03
藝術家
●陸維釗:萬山青擁
●周碧初:色彩之詩
●長海:印象內蒙古·浩瀚的地平線
●萬里馳:行行重行行
●何海闊:太行太行
●梅法釵:炭骨
04
專題
●廿載耕耘?薪火相傳——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20年教學回顧展在京開幕
●“燦若星河——畫院(青年藝術家)優秀創作成果展覽”之“持中秉正——吳常青詩書畫印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
05
副刊
●笳吹弦誦在山城——王遜在西南聯大的美術往事
●雄健渾厚 自由創造——李白《上陽臺帖》淺析
●桃花:灼灼其華映春暉 千年文心隱桃源
06
時代人物
●李學明:意無盡
●意無盡,意味亦無盡
●樸素之美的藝術底色
●以古鑄今
●以赤子之心觀照時代
●李學明藝術眾家談
美術聚焦
●無閱讀不藝術
1995年11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旨在激勵全球民眾投身閱讀。每逢此日,全球皆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慶祝與圖書推廣活動。值此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中國美術報》特推出專題,旨在通過藝術的視角,展現閱讀與創作的密切聯系。真正的藝術創作,必然生長于人類文明的精神土壤;深度的藝術鑒賞,永遠需要文學養分的持續澆灌。
●藝術家與他們的“靈魂之書”
●在數智時代觸摸紙張——藝術圖書出版與紙質閱讀的回歸
在數字化閱讀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顛覆式的改變,紙質書的生存似乎顯得不合時宜。然而,藝術圖書出版領域近年來卻呈現出一種“逆流而上”的發展趨勢。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圖書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藝術類新書銷售碼洋同比增長超過150%。高品質藝術圖書銷量的增長反映了公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從“小眾專業”向“大眾普及”轉變,也顯現了藝術類實體書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美術名作中的閱讀“名場面”
書籍是時光的隧道,可讓我們與千年前的智者對話。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而藝術史中那些描繪閱讀場景的畫作,則像一扇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人們與書籍的親密關系。讓我們跟隨這些美術名作,開啟一場關于閱讀的視覺旅行。
美術新聞
●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在京舉辦
4月11日至13日,“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西院展區舉辦。此次展覽通過呈現張伯駒的書法珍品、張伯駒與潘素伉儷合創墨跡及當代名家書寫其詩詞的新作,賡續“以書載道”的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美學的時代創新。
●跋涉與追索——華茂教育典藏中國美術學院兩屆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舉辦
4月10日,“跋涉與追索——華茂教育典藏中國美術學院兩屆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在寧波華茂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26位藝術家的作品。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暨第四屆國際藝術金融發展論壇舉辦
4月12日,“第十一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暨第四屆國際藝術金融發展論壇”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辦。會議聚焦“藝術金融:前沿實踐與學科建設”主題,探討數字化背景下藝術金融機制瓶頸、藝術品評估鑒定與風險管控、行業法律法規與監管缺失,以及人才培養等問題。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一行到曹州書畫院調研
近日,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率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名譽所長賈廣健,中國國家博物館主題創作研究所所長石峰,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董雷,嶺南畫院副院長李志國到山東省菏澤市曹州書畫院調研指導。
●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7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啟動
4月9日,中國美術學院建校 97 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該校南山校區舉行。2025“國美發布”共發布三項內容:趙無極作品捐贈暨趙無極研究中心揭牌、“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書學印學研究院授牌以及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創新孵化行動。
●湖北美術學院2025跨學科與跨文化(IDNC)國際會議在武漢舉辦
4月12日至13日,“湖北美術學院2025跨學科與跨文化(IDNC)國際會議”在武漢舉辦。會議以“面向未來的跨學科與跨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為主題,探討技術革命加速的背景下藝術、設計與教育的新使命。
●本報觀察|美術閱讀的時代新象
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在美術閱讀層面催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群體:“畫冊珍藏家”與“數字藝術探索者”。他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與美術作品互動,共同推動了紙質畫冊收藏與電子美術資源共享的并行模式。
●肖峰藝術館開館
4月9日,肖峰藝術館開館暨“時代之子——肖峰、宋韌藝術展”開幕式在杭州舉辦。肖峰與宋韌的近百件凝結著革命理想與人文情懷的作品以展覽的形式系統性呈現。93歲高齡的肖峰現場捐贈了二人80年藝術生涯創作的503件作品,涵蓋二人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創作歷程。
●“致敬逸飛”展在滬舉辦
4月12日,值陳逸飛逝世20周年暨誕辰80周年之際,“致敬逸飛——紀念陳逸飛逝世二十周年畫展”在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舉辦。展覽呈現了陳逸飛及50多位與其生命軌跡深度交織的上海藝術家的作品。
●專題:趙艷霞水彩畫的詩意浪漫
水彩畫通過水和色的交融,能夠表現出自然、清新的美感,給人以明澈的感受。趙艷霞擅長水彩畫的創作,她的作品線條優美,色彩清新自然,畫面中有著充沛的生機與活力,以及淋漓酣暢、自然灑脫的意趣。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畫家對山水、家園、自然和生命的無限感懷。
藝術家
●陸維釗:萬山青擁
4月12日,“萬山青擁——陸維釗藝術文獻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從詩詞、學術、書法、教育等多個維度切入,全面彰顯了陸維釗作為書法家與教育家的卓越藝術才華、深厚的學術修養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周碧初:色彩之詩
4月18日,“色彩之詩——周碧初捐贈藝術展”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展出近120件作品,這些作品基本涵蓋了周碧初藝術生涯的不同時期。
●長海:印象內蒙古·浩瀚的地平線
4月11日,“印象內蒙古·浩瀚的地平線——長海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展出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長海的水彩畫作品近50幅。
●萬里馳:行行重行行
4月11日,“行行重行行——萬里馳藝術展”在湖北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展出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萬里馳的作品20余件。
●何海闊:太行太行
4月13日至20日,“太行太行——何海闊山水畫作品晉京展”在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集中呈現了新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海闊近年來創作的70余幅作品。
●梅法釵:炭骨
4月11日,“炭骨——梅法釵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呈現了藝術家梅法釵以火燒木、炭渣為核心媒介創作的“燼”系列30余件裝置及綜合材料作品。
專題
●廿載耕耘?薪火相傳——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20年教學回顧展在京開幕
4月16日,“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20年教學回顧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東樓展區一層開幕。此次展覽分為三個展區,清晰展現了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20年的師承脈絡和發展演變,集中陳列了歷年導師工作室授課的教學文獻,是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20年教學成績的一個縮影。
●“燦若星河——畫院(青年藝術家)優秀創作成果展覽”之“持中秉正——吳常青詩書畫印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
4月7日至11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美術報》社承辦的“燦若星河——畫院(青年藝術家)優秀創作成果展覽”之“持中秉正——吳常青詩書畫印作品展”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展覽共展出藝術家吳常青近年創作的作品40余件。
副刊
●笳吹弦誦在山城——王遜在西南聯大的美術往事
1937年—1946年,王遜在西南聯大度過了九年時間,他是西南聯大完整辦學歷程的親歷者,也是西南聯大唯一一位專業的美術史學者。由于王遜個人資料在動蕩年代中損失殆盡,這里僅從師友記述中略作鉤沉,以期對他本人及西南聯大的美術活動做初步了解。
●雄健渾厚 自由創造——李白《上陽臺帖》淺析
《上陽臺帖》在唐代無記載,入宋時為宋徽宗所藏,此后一直輾轉于歷代帝王、名家之手,均被視若瑰寶。兩宋之交,《上陽臺帖》流出內府,先后歸趙孟堅、賈似道。其后尚有元代杜本、歐陽玄、王余慶、危素、騶魯的題跋和觀款。
●桃花:灼灼其華映春暉 千年文心隱桃源
桃花開在三月春天,此時萬物生長,充滿生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桃花自然成為春日的代名詞。又因桃花顏色粉嫩,艷而不嬌,被人們視為美好幸福的象征;它的果實在神話故事中往往被稱為壽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壽;桃木又可以被做成桃木劍和桃符,用以驅邪避惡。由此可見,桃花、桃林所寓意的事物,其內涵都是幸福美好的。
時代人物
●李學明:意無盡
當代畫壇,李學明以傳統寫意人物畫的典雅正氣獨樹一幟。其藝術體系以“林泉坐忘”“湖山放懷”“念茲鄉土”“既耕春圃”四大系列為經緯,山水、花鳥、人物各科相映成趣,更以貫通古今的寫意精神為魂魄,構建出完整有序的藝術世界。李學明生于魯西耕讀之家,祖輩的紙扎手藝、父親的筆墨熏陶,滋養了他對民間藝術的敏銳感知。幼時爬樹摸棗、聽野老說書的鄉野記憶,化作筆下村童野老的鮮活氣息。50余年筆墨耕耘,他參悟寫意真諦在于“致廣大而盡精微”,推崇王希孟、齊白石“技近乎道”的境界。如今年逾古稀的李學明隱居林泉,畫月光下的瓜田草徑,寫非古非今的“薛蟠體”小詩,在筆墨間頤養天年,這份超然物外之情,恰是其藝術最動人的注腳。值其“意無盡”大型個展即將亮相中國美術館之際,讓我們走進這位守拙畫者用70年光陰筑就的精神桃源。
●意無盡,意味亦無盡
●樸素之美的藝術底色
●以古鑄今
●以赤子之心觀照時代
●李學明藝術眾家談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賀 瑋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