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國家圖書館主辦的“相信閱讀的力量——第二十屆文津圖書發布暨國家圖書館4·23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在國圖藝術中心舉行。
文津圖書自2004年啟航以來,始終以“為時代締造精神坐標”為志,恪守“純粹干凈”的品格,二十載春秋,見證了眾多優秀圖書的誕生,更推動了全民閱讀的發展。
活動現場揭曉了第二十屆文津圖書評選結果,《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從眾多參評圖書中脫穎而出,成為少兒類獲獎圖書的焦點。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
作者:楊大煒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26-2004-1
這部由古建文化學者楊大煒 繪著的作品,以近500幅精美手繪和活潑有趣的文字,講述中國古建筑獨特之美。從古建筑的屋頂樣式、脊飾,再從古代的窗戶講到四合院、亭、臺、樓、閣、塔等內容,詳細介紹了古建筑的演變史和背后的傳統文化、趣味知識。既是對建筑美學的生動詮釋,亦是對中華文明的深情解碼,被贊譽為古建筑的“百科全書”“趣味入門書”。
春光美如斯,正當讀書時。
4·23 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誠邀你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美學之旅,在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亭臺樓閣中品味東方神韻,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的理念中,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
讀懂中國幾千年古建筑文化密碼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由百萬粉絲古建文化博主“楊爸圖說”傾情打造,作者手繪了近500張圖,通過原圖復刻的方式,如同放大鏡一般,詳盡展示了古建筑的原貌細節。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原本枯燥深奧的古建筑知識講得生動有趣!
圖 | 作者楊大煒
作者楊大煒,是百萬粉絲自媒體“楊爸圖說”主理人,知名藝術史沙龍“行談”策劃人,古建文化科普作家,參加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佛教建筑研修班,受聘中國科學技術館專家志愿者,致力于傳播有趣的科學知識。
楊老師從小就喜歡古建筑,長大了喜歡畫古建筑,做【楊爸圖說】抖音短視頻的初衷是給上小學的兒子講古建筑科普。
他先是買了一些市面上的同類圖書,但書里常見大量的攝影圖,攝影圖一般是遠視角,很難清楚地看到建筑構件的細節;也有些手繪圖,但畫錯了細節,有些手繪圖只是裝飾作用,不少建筑知識也說錯了……
為了激發孩子對古建筑的興趣,他決定自己來科普,在視頻中,他一邊畫,一邊講,用一支筆畫出中華五千年古建筑,講述古建筑背后的趣味歷史文化。
他巧妙地將復雜知識簡化,以繪圖為媒介,將枯燥變得生動有趣。這些短視頻迅速走紅,受到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喜歡,也逐漸被官方關注到。
楊爸出版這本寫給大眾看的古建筑科普書的過程中,定稿后,向業內專家教授們邀請推薦,專家團老師們認真謹慎地審訂全文,提出不少寶貴的修改意見,對這本精心打磨的書,給出很高的評價和誠摯推薦: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大小朋友愛不釋手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是楊爸首部圖書作品,它凝聚了楊爸帶著孩子全國旅游、拍照并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心血。
這本近500幅插圖的小書,通過更少的文字、更通俗的語言以及更詳盡的圖畫,旨在為讀者生動展現古建筑的獨特魅力。
圖 |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實拍圖
內容以設計師老爸給兒子(郎朗和象象)講解古建筑的形式呈現,解答了關于古建筑的種種疑問,比如:
古建筑如何從一根木頭變成一個房子? 古建筑的屋頂怎么像人的帽子? 古建筑的屋角為什么是翹起來的? 屋脊上為什么有仙人走獸? 藻井如何代表了古人的極致宇宙觀? 為什么中國人喜歡住合院?
圖 |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實拍
表述方式簡單易懂,6歲以上的孩子就能讀懂。書中對建筑構件名稱和生僻字都加注了拼音,確保孩子們能夠無障礙閱讀。
圖 |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內頁
相比較市面上的古建筑圖書,大多是采用攝影圖,但攝影圖是遠視角,通常很難體現出建筑構件的細節,讀者買來看,只是走馬觀花;而《有趣的中國古建筑》是楊爸帶著孩子全國旅游,拍照回來,仔細研究,專注繪制細節,書中不少圖片是比喻圖、結構圖、示意圖,照片是無法替代的,內容原創,不少圖片都是全網首次出現。
北京故宮角樓
左圖是北京故宮角樓的攝影圖,看照片,讀者會覺得:哇好美。但不懂角樓的建筑美學。
右圖手繪是內文P40頁,把屋頂拆解,讓你知道角樓屋頂是怎么搭建的,為何它會這么美!
故宮太和殿鴟吻
左圖北京故宮太和殿鴟吻的精美攝影圖,但因為遠景,能大概看出輪廓,看不清細節。
右圖手繪是書中P111頁的圖片,鴟吻形象生動:大鼻頭、威風的獠牙,上面還盤旋這一條飛龍,栩栩如生。
文字標出楊爸身高、鴟吻的高度,按比例展示,讓讀者直觀get鴟吻的壯觀。
山西運城萬榮東岳廟正殿脊剎
左圖是山西運城萬榮東岳廟正殿的脊剎,攝影圖精美,但也因為遠景,看太不清細節。
右圖為書中P120頁的繪圖,清晰地看到脊剎的細節:有吉星樓、左白象和右青獅,背上馱著雙寶瓶。
除了建筑知識,書中還有不少趣味的冷知識,豐富青少年的課外知識。
圖 |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內頁
領略古建筑的大氣磅礴,
品大美中華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本可以帶著去旅行打卡的科普書!
圖 | 隨書贈精美明信片+古建筑大海報
每張古建筑都有詳細的圖注,標注【名稱】【地址】,大多為現存歷史遺跡。出去旅行,一邊玩,一邊對照書中的精美細節圖,更能get到古建的魅力,還能長知識!
旅行的目的,一是為了看“美”的東西,放松身心;二是看看廣闊的世界,開眼界,長知識!
書中所舉的古建筑案例,兼顧了典型性和多樣性,尤其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書中標注了相關詳細信息,方便感興趣的讀者按圖索驥。
那些代表性有特色的古建筑,在藝術史、建筑史上頗為重要,書中都有特別分享,絕非泛泛而談, 如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筑(大同應縣木塔)、中華第一木樓(飛云樓),三角形的亭(杭州西湖的開網亭),獨一無二的藻井(“須彌山天宮樓閣”藻井)等等。
左圖是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內大雄寶殿北側的鴟吻,右圖是山西運城永樂宮三清殿的鴟吻。
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琉璃脊剎,是現存比較早的脊剎實物。
內文講到應縣木塔時,左圖為塔內的剖面圖,右圖為外部結構。
看古建筑科普,
還能學習大量的語文知識!
古建筑離我們并不遙遠,無論是在文學中還是在生活中。
許多我們經常聽到的成語、俗語等都與古建筑有關,如:梁上君子、陛下、登堂入室、亭亭玉立、禍起蕭墻等,是十分形象的語文課。
登堂入室是什么意思?
原來“堂”的意思是高大的房子,就是一套宅院的正房。在【室】的前面,【堂】是主人用來待客、議事、辦儀式的地方,是家里最高大、豪華、敞亮的房屋。古代規定不同地位的人配置不同高度的堂,對于堂下的臺基,《禮記·禮器》規定:“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這個規矩一直延續到清代。
從堂往里走,才是主人的室。這個成語指: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登堂容易,入室難,任何一個領域和學科無不如此。
堂和室的關系,就一目了然。
同時,《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得到了古建筑、考古學、博物領域多位專家的審訂推薦,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貴祥、考古學家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怡濤、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院王南等,資料考據嚴謹,知識點滿滿~
《有趣的中國古建筑》看這一本就夠了!
古建筑的“百科全書”“趣味入門書”,你想知道的古建筑趣味知識這里都有!
無論你是資深的古建筑愛好者,還是對古建筑世界充滿好奇的小朋友,亦或是希望與孩子共享古建筑奧秘的家長,這本書都能以它獨特的方式,引領你走進古建筑的奇妙世界。
現在,讓我們一起翻開書頁,踏上這場既充滿樂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古建筑探索之旅吧!
老祖宗的審美和智慧,真的很驚艷!
第二十屆“文津圖書”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