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話題與膠東歷史區劃有關,這次要介紹的區劃叫作“甕留社”,存在于明清時期棲霞縣的轄區內。
明清時期,棲霞縣實行“鄉社制”,縣下設鄉,鄉下有社,以社領村。起初鄉社數量多有變化,到了明嘉靖年間逐漸穩定,形成“6鄉46社”的區劃格局,清代沿用之。甕留社就是“46社”之一。
關于甕留社的鄉屬,清代《棲霞縣志》將之列于“金山鄉”轄下。不過,舊縣志在排版時似有錯行情況,1990年版《棲霞縣志》經過考證,將之改列在“松山鄉”轄下。
(▲清代《棲霞縣志》地圖中標注的“甕留社”位置)
“甕留社”的地理指向比較明確——現臧家莊鎮轄區內有的村莊就仍帶有“甕留”的前綴或者“甕”的字樣,只不過這些村莊在前幾年已跟隨臧家莊鎮劃入福山區地界。
具體而言,當地現帶有“甕留”前綴的村莊有2個,分別是甕留范家和甕留張家;帶有“甕”字的村莊共有3個,分別是東甕、北甕和南甕。
“甕”(wèng)系古代對一種陶器的稱謂,而“甕留”這個地名據說就與燒制陶器有關。根據《棲霞市地名圖集》的記載,古時有先民專門在此燒窯做甕,遠近聞名,人稱“甕留窯”。后來周邊形成村落,亦以“甕留窯”為名,繼而又以各自加上方位稱作“東甕留窯”“北甕留窯”“南甕留窯”,簡稱“東甕”“北甕”“南甕”。甕留張家和甕留范家,則是分別以“甕留(窯)”前綴和建村姓氏組合而來。
明清時期的“社”,管轄的村莊數量通常都比較多。甕留社的轄區應當也不止以上5個村莊。從清代《棲霞縣志》地圖的標注來推測,現臧家莊鎮西北區域內的大部分村莊可能都屬甕留社管轄。(注:推測甕留社的轄區與上世紀后半段的寨里鄉也有不少重合之處,清代棲霞縣并無“寨里社”。)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棲霞縣志》中還收錄有一篇文章,中間提到甕留村附近曾有座石制牌坊,系為當地節孝婦女范崔氏所建(原文為:余由東道赴郡,過甕留村左,遙見石頭坊峻聳,靄然有瑞氣旋繞,心甚嘉之。及歸,披閱邑乘,乃知為節孝范母崔孺人建)。從“范”這個姓氏來推斷,此處所說的“甕留村”,具體應指甕留范家村了。根據地名資料記載,甕留范家的范姓,與棲霞城北十里鋪的范姓屬同宗。
經過歷史變遷,以上提到的“甕留窯”和“石制牌坊”,如今皆已難尋舊貌,但周邊村莊應該還傳承著相應的記憶,歡迎當地的朋友在此留言補充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