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初學(xué)攝影的人來說,一定聽說過全畫幅和殘幅的概念。
所謂的全畫幅,就是指相機的傳感器尺寸等同于 135 膠片尺寸 36*24mm,這個標準由柯達確定,Leica 相機的流行使它成為了行業(yè)標準并一直沿用至今。擁有這樣尺寸的傳感器的相機,我們稱之為全畫幅相機。
像我們平常看到的各家品牌的專業(yè)級相機,都是使用全畫幅傳感器的。
Nikon D850
而所謂的殘幅,就是指 APS-C 畫幅,這一標準本來也是在膠片時代就誕生的,本意為先進攝影系統(tǒng)(Advanced Photo System),在 1996 年由柯達、富士、佳能、美能達、尼康五大攝影器材廠商推出的不同于35毫米底片系統(tǒng)的新一代攝影系統(tǒng)的規(guī)范。
而眾所周知的是,這一系統(tǒng)在膠片界還沒有完全推行起來的時候,數(shù)碼浪潮來襲,膠片陣亡了,也就沒能流行起來。但是由于畫幅較全畫幅小,在傳感器制造上有技術(shù)和成本上的優(yōu)勢,因此被數(shù)碼利用并推行起來,成為了入門級的首選。
APS 系統(tǒng)總共有三種標準,我們最常見的就是 APS-C 標準,各家的 CMOS 的尺寸都會略有不同,但大體上都在 25.1*16.7 mm 左右(但其實就算是全畫幅,各家尺寸也會略有幾個 mm 的不同)。
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各家品牌的入門級相機,都是使用 APS-C 尺寸傳感器的。
由于相機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最近幾年,很多便攜式相機也都用上了 APS-C 畫幅的傳感器,像是 Ricoh 經(jīng)典了幾十年的 Ricoh GR 的兩代相機。
Ricoh GR
CMOS 的尺寸對于畫質(zhì)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個影響就是對于鏡頭焦段,像是上面的 GR 的鏡頭的實際焦段是 18.3mm,等效焦段則約為 28mm,而焦段又直接會影響到景深。
在底大一級壓死人的器材界,我們都知道全畫幅的好,找別人幫你推薦相機的時候也都會主動推薦你購買全畫幅相機。
可是,對于很多非專業(yè)的使用者,你真的能看出全畫幅和殘幅的區(qū)別嗎?
攝影師 Manny Ortiz 就做了一個實驗,跟大家一起討論一下使用全畫幅相機和 APS-C 畫幅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同。
為此他拍攝了一個視頻,在視頻中,他選擇了兩臺不同的相機來拍攝同樣的照片。
其中一臺就是大法目前的旗艦相機 SONY A9,搭配的鏡頭是 85mm f/1.4 的 Gmaster 頭。另一臺相機同樣也來自大法,APS-C 畫幅的 SONY A6500,搭配的鏡頭是蔡司頭 55mm f/1.8。
在白天拍攝照片的時候,Manny Ortiz 將 85mm G 頭 的光圈設(shè)定在 f/2.8,而 55mm 的蔡司頭的光圈設(shè)定在 f/1.8,使兩機的景深效果能夠盡量匹配。而在晚上,則通通都使用 f/1.8,也因此在夜晚的虛化效果 85mm 的要比 55mm 的大得多。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使用兩臺相機所拍攝的內(nèi)容,光看照片的話,你能分辨的出哪張是全幅,哪張是殘幅拍的么?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第六組
下面公布答案:
第一組:
上:APS-C 畫幅
下:全畫幅
第二組:
左:全畫幅
右:APS-C 畫幅
第三組:
左:APS-C 畫幅
右:全畫幅
第四組:
上:全畫幅
下:APS-C 畫幅
第五組:
左:全畫幅
右:APS-C 畫幅
第六組:
左:全畫幅
右:APS-C 畫幅
怎么樣,都看出來了嗎?
其實關(guān)于殘幅和全幅之爭由來已久,但是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殘幅和全幅是否真的這么重要?底大一級壓死人,這話我完全贊同,全幅也有著不可比擬的競爭力,可是對于多數(shù)初學(xué)者來說,對于很多只是在屏幕上去看照片的人們來說,是否一定要一步到位買全幅呢?
在這里我不發(fā)表評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選擇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相機才是最重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