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情。
周六清晨7點剛過,南海子公園門口就擠滿了一手拎著保溫杯,一手牽著娃的家長。
這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現場,參賽的運動員全部是人形機器人。
這場特殊的馬拉松,讓北京的孩子近距離見證了科技的力量。
而讓家長感慨的,可能就是兩句話:
第一句:未來,真的來了。
今天人形機器人邁出的每一小步,或許就是科技與產業邁向未來的一大步。
而我們的孩子,注定會成為第一批接納并使用人形機器人的原住民。
第二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
從技術封鎖到關稅戰,命運的齒輪已經轉動到了一個關鍵時期,我們的孩子也終將面對自己這一代的使命——科研報國。
問題是,怎么給孩子埋下一顆創新的種子?培養一個科技娃,我們還能做點啥?
也許,家長可以先講講這場機器人馬拉松有多好玩,再講講這場比賽的背后有多艱辛、有多了不起,最后再上一小點價值,給孩子準備一些資源和抓手。
先說點好玩的
想讓孩子創造機器人,先從讓他們愛上這些可愛的家伙開始吧。
快讓孩子瞅一瞅,他喜歡哪一個?
一馬當先的“天工”是東道主選手
由于通體全黑,被網友們戲稱“論跑步,還是得看‘黑人’”↓↓
健步如飛↓↓
防曬用品少不了↓↓
左顧右盼的社牛↓↓
當然也有一些“糗事”和大型翻車現場——
躺平不想動↓↓
有的走著走著散架了,有的掉了腦袋,有的撞上圍欄,有的起跑失敗直接被抬走了……
據了解,參加這次比賽的20多支機器人隊伍中,有一多半連半程都沒跑完。最終真正完賽的只有6家,完賽率差不多只有30%。
也許我們可以啟發孩子想一想,那些沒有堅持跑到終點的機器人,它們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
其實,機器人從實驗室生下來,到被送去跑馬拉松,再到未來承擔各種各樣的復雜任務,這中間隔著一條需要無數次試錯才能跨越的技術鴻溝。
比如這次的馬拉松,就讓一些機器人的 “軟肋” 暴露出來——
走路時容易摔、電池撐不了太久、零件跑一會兒就要降溫……
而這些問題,也正是今后需要攻克的難題,同時也是孩子們未來要努力研究和改進的方向。
那么,我們怎么用大白話給孩子講明白這些和機器人跑步有關的黑科技呢?
科普一些知識
你知道嗎?機器人跑馬拉松可比人類難多了!
因為它們沒有肌肉和本能,全靠 “大腦”(芯片)和 “眼睛”(傳感器)完成每一個動作。
機器人跑步為什么比跳舞還難?
孩子可能會問,機器人都能在春晚扭秧歌了,為什么跑個步卻這么費勁?
其實,跑步比跳舞更難!
跳舞有劇本,可以多次彩排,而跑步需要實時應對各種復雜環境。
比如,轉彎時為了保持平衡,可能要降低重心、傾斜身體;上坡時要增加驅動力,確保不打滑。
此外,它們還要實時分析賽道的坡度、風速,甚至預判人類領跑員的走位,提前 0.1 秒調整步態。
還有,這次馬拉松開賽前一天北京突然下了場春雨。所以 開賽前的午夜,辛苦的環衛工人們在奮力清掃積水,為的是給機器人選手們打造更好的比賽條件。
難怪之前就聽說過,現在最厲害的機器人,是疊被子機器人。它的難點不是疊某一床被子,而是像人一樣可以聰明應對奇形怪狀的被子。
不需要借助人類幫忙,機器人靠自己就可以解決各種現實環境中出現的復雜問題,這肯定是機器人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前提條件之一。
為什么機器人要一邊跑步一邊“退燒”?
機器人的關節里裝著超級復雜的電機,長時間摩擦會“發燒”到80度以上,甚至“罷工”。
看看這些賽場邊上的補給,除了礦泉水,就是機器人要喝的冷卻液。
工作人員會頻繁給運動員們 做冷卻處理,就是防止熱度太高后宕機。
為什么有的機器人要“換電池”?
跑一場機器人馬拉松,主角們的陪跑團隊都挺豪華的。
有人遙控領跑,有人背電池,有人待命做維修……
沒錯,和賽手車需要在比賽中換輪胎一樣,機器人也要換電池。此次參賽,就用上了電池快換技術實現長時間作業。
專業人士表示,這種長距離與復雜地形并存的場景,對人形機器人而言,是“一次針對關節精度、熱管理、電源系統、控制算法、通信干擾等問題的極限測試”。
科技創新也是一場馬拉松,而且是一場接力馬拉松。我們的孩子需要提前準備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這場接力跑?
聊一些干貨
報考“剛需”專業,瞄準未來發展的“黃金賽道”。
說到底,科技創新這場馬拉松,也是一場人才的持久戰。
大體來說,家長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這一點上,那么方向上就大差不差。
具體來講,未來擇專業可能要大于擇校。
報考與國家戰略發展高度貼合的新工科、AI相關專業等,也相當于拿到了一張就業券。
怎么實操呢?
家長可以關注軟科、校友會、ABC等相對權威的高校專業榜單。
以前景大好的機器人產業為例:
向下滑動查看
向下滑動查看
向下滑動查看
培養不怕犯錯的科學家精神,在試錯中不斷進步。
比賽中,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完美完賽,就連奪冠的“天宮”也是摔倒后爬起來繼續跑。
在極限環境下積累數據、優化算法,這種“試錯-改進”的思維,不正是創新人才的精神內核么?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優化的起點。即使 失敗了,也是在積累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鼓勵孩子參與校內的機器人社團、科技競賽,通過組裝、編程、比賽,在實驗里、項目中邊學邊玩,創造新東西,也為將來成為科技人才打好基礎。
北京孩子的 “近水樓臺”,抓住科技資源紅利。
要說創新“頭雁”,還是得看咱們大北京!
一起來看看,北京科技創新的實力,到底有多強——
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全國第一
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第一
綜合科技創新指數全國第一
中國城市新質生產力指數全國第一
連續8年排名“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第一
擁有這么多高校、企業和社會資源,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加“英才計劃”、丘成桐科學競賽等,只要天賦夠高, 孩子就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項目,甚至有機會跟著頂尖高校的科學家一起做研究。
當然,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參觀企業、科技展、機器人大會、高校開放日等,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又或者,讓孩子 讀一本科普書,看一場機器人展,動手玩玩樂高……
總之,別把科學教育想得過于“高大上”。
從日常生活入手,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慢慢培養興趣,也許有一天,他們就會像王興興那樣,從玩機器人,到 搗鼓各種零件,到最后造出機器人。
最后問一嘴,聽說 今年8月北京還會舉辦一場機器人運動會。到時候你會帶著孩子去看嗎?咱們評論區繼續聊~
文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青春北京、吳曉波頻道、劉潤、北京海淀、京城教育圈等, “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