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核武器問世之后,因巨大的威力令人顧忌,由此產生“核威懾”一詞,核武器也被認定為戰(zhàn)略武器,輕易不會使用。如今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亞核武器”、“非核氫彈”的概念興起,即不是核武器,不會產生無法清理的核輻射和次生災害,威力卻可以堪比核武器的常規(guī)武器。如今,中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
亞核武器是多國追求的目標
根據(jù)中國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在2025年4月20日的報道,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解放軍測試了一種“非核氫彈”,也被稱為“亞核武器”。研究人員在一次試驗中引爆了一枚氫基爆炸裝置,雖然只是常規(guī)武器,采用鎂基固態(tài)儲氫材料,不使用任何核放射材料,但是其爆炸依然產生毀滅性效果。
常規(guī)武器有了核打擊效果,這將極大震撼對手
重量僅有2公斤的爆炸裝置產生了化學鏈式反應,產生了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的火球,持續(xù)時間超過兩秒,為TNT炸藥爆炸時間的15倍。這個效果就相當驚人,目前其他武器技術達不到這個效果。
所謂“鎂基固態(tài)儲氫材料”,是為一名叫“氫化鎂”的銀色粉末材料,爆炸威力比加壓罐儲存的氫氣量要大得多。最初是作為一種固體氫存儲技術研發(fā)出來,主要為燃料電池提供氫氣。如今發(fā)現(xiàn)當它被常規(guī)炸藥激活后,會發(fā)生快速熱分解,釋放出氫氣,與周圍空氣混合,在達到爆炸下限時,自動點燃,引發(fā)放熱燃燒。釋放出的熱量進一步促進了氫化鎂的分解,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直到燃料耗盡。
新型材料發(fā)揮了巨大的效果
在約束爆炸條件下,距離爆炸裝置兩米處的峰值過壓達到428.43千帕,約為TNT炸彈爆炸力的 40%,但熱量投射范圍要大得多。所謂“機械斷裂、氫釋放和熱反饋的協(xié)同級聯(lián)反應",不再只是簡單的爆炸,還可以放出熱量。
這類新材料具備制造更強溫壓彈的潛質
這一技術在軍事上,有不小的應用前景,已經是絕佳的地下工事殺傷利器,特別適合在密閉空間中引爆,還可以以強烈的熱量覆蓋大面積區(qū)域,以巨大的威力摧毀目標。一旦能夠投入應用,那么絕對是利器,臺軍根本防不住!
這屬于一種常規(guī)武器,沒有使用上的限制,與核武器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上的東西,但是威力巨大,達到亞核武器理念的追求-也就是以常規(guī)武器技術實現(xiàn)核打擊的效果。這種氫基爆炸物的武器化技術非常適合目前武統(tǒng)的需求,打擊“臺獨”勢力非常適用,對于那些頑固的“臺獨”分子,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
根據(jù)《新華社》在4月16日的報道,中國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就近期涉軍問題答記者問,強調賴清德當局罔顧中國臺灣省業(yè)界及民眾利益,向“洋主子”奴顏婢膝、獻媚求援,可謂是“量臺灣之物力,結美國之歡心”,對美國人予取予求只會透支臺灣未來,禍害中國臺灣省民生。民進黨當局妄圖“倚美謀獨”“以武拒統(tǒng)”,終歸是死路一條。
臺軍的所有指揮中心已經地下化,未來我們必須要使用大量鉆地彈
如今“死路一條”不是單單是一句口頭警告,而是我們現(xiàn)有武器能夠達到的殺傷效果。新的氫基武器技術解決了武統(tǒng)作戰(zhàn)中的幾大難點,尤其是打擊地下工事。它只是一種亞核武器,與核武器完全不一樣,使用無限制,非常適合作為鉆地彈的戰(zhàn)斗部。
以往要鉆透加厚碉堡,炸彈個頭不能小
臺軍為了“以武拒統(tǒng)”,大搞地下永久工事,利用中國臺灣省地形復雜,有山地叢林,修建了大量的地堡和工事,為此需要使用鉆地彈來對付。但是,鉆地彈技術也存在一些限制,最終鉆入地下多深,往往依賴于速度,中國已掌握了高超音速技術,但是還有另一個問題,鉆地彈的個頭,直徑越大阻力越大,影響鉆深。
美軍都得出動B-2投擲大型鉆地彈
影響鉆地彈個頭的因素一點,戰(zhàn)斗部的重量與個頭。為了達到理想的鉆深,美國為了搞巨型鉆地彈,只能使用B-2轟炸機投放,原因就是戰(zhàn)斗部個頭太大,造成整個鉆地彈的個頭增大,如果采用新的氫基爆炸物武器化技術,那么戰(zhàn)術部就可以變得很小,可以有效降低鉆地彈戰(zhàn)斗群的個頭,進一步讓鉆地彈變小,適用更多的平臺,甚至可以讓無人機的彈藥具備傳統(tǒng)大當量鉆地彈的殺傷效果。
我們在鉆地彈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極佳的效果
大當量鉆地彈對我們來說也不存在難度
如果新技術可以讓鉆地彈變小,或性能提高,那么就非常有意義,如果利用其優(yōu)勢,讓鉆地彈可以炸入山體內部后,有效摧毀目標。這對于妄圖依靠地下工事,依托待援的“臺獨”絕對是一個壞消息。
中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進步相當多,只是喜歡保持“低調”,與西方的高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實則許多東西是整體工業(yè)實力發(fā)展后的衍生品,這次新的爆炸材料就是在研究新能源的時候出現(xiàn)的,只要沒有了工業(yè)短板,相關研發(fā)都是觸類旁通,甚至可以呈現(xiàn)出跨學科疊加效應翻倍的情況。這次中國在亞核武器技術領域的進步,只是相關能力的一次展示。其他國家尚在幻想的東西,我們已經成功造出來了。
參考報道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