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連退兩步之際,美財長貝森特發聲,表達了希望與中國談協議的意愿,引發廣泛關注。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執政期間,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其先是對大量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妄圖以此改變雙邊貿易格局。然而,現實卻給美國帶來沉重打擊。美國企業深受其害,高昂的關稅使企業進口零部件成本大幅攀升。據相關調查,近半數美企因成本壓力計劃裁員,只能無奈削減產能甚至關門歇業。即便部分企業有心回遷美國,可高額成本以及技術人員短缺等難題,讓多數企業望而卻步。超過四成企業表示回遷至少需3至5年,三分之一企業稱這一過程要耗時5年以上。
重壓之下,特朗普近期做出兩項重要讓步。其一,2025年4月11日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發布公告,將通訊設備(智能手機)、計算機、半導體設備、集成電路器件等一系列電子產品納入關稅豁免名單。這一豁免涵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以及電視與太陽能相關產品。這些產品多不在美國本土生產,即便特朗普想建立產能,也需數年時間。其二,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不會與中國“發生沖突”,甚至暗示可能降低對華關稅。這與他此前強硬的關稅立場形成鮮明反差。
特朗普(資料圖)
此時美財長貝森特表態希望與中國達成重大貿易協議,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從美國國內經濟形勢看,中美貿易摩擦致使美國金融市場動蕩,出現“股債雙殺”局面。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3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急需中國繼續購買或至少不大幅拋售美債,否則美債收益率將飆升,進一步增加美國融資成本。同時,美國仍面臨通脹壓力,若持續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物價將進一步上漲,干擾美聯儲的降息計劃。從企業利益角度,眾多美國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像蘋果、特斯拉、英特爾等企業,中國市場對其利潤有著重要支撐。在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美國還需從中國進口稀土等關鍵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完全“脫鉤”會嚴重沖擊美國相關產業。
中國在這場貿易摩擦中展現出強大實力與韌性。面對美國的貿易挑釁,中方態度明確且堅定。一方面,要求特朗普政府保證對中國尊重,實現平等對話,摒棄過往不當言論;另一方面,希望美方指定談判負責人,以保障談判順利推進。此前特朗普提出的協議內容,要求相關國家在90天內簽署,以降低對等關稅為誘餌,試圖讓這些國家大幅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合作,禁止或撤出在中國境內的生產和貿易機構,減少從中國進口廉價工業品,這無疑是想打壓中國貿易出口,遏制中國工業和制造業發展。但事實證明,美國的如意算盤并未打響,那些被特朗普“赦免”關稅的國家,無一對其號召予以響應。
特朗普(資料圖)
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極高,達成重大協議存在可能性。但必須明確,這一協議的基礎是平等與尊重。若美國依舊秉持霸權思維,談判必然無果而終。當下,美國應正視現實,摒棄不合理的貿易限制手段,以真誠的態度與中國展開對話。唯有如此,才能化解雙邊貿易矛盾,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為全球經濟穩定與發展注入積極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