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在麗江大研古城,斑駁的老豬圈梁柱與素凈的禪意竹屏相映成趣,憨態可掬的小香豬在咖啡吧臺邊悠然踱步;海南定安的廢棄水塔下,村民圍坐暢談家常,拿鐵咖啡氤氳的香氣與熱烈的議事聲交織;陜西將軍村漢代屯兵遺址之畔,“鳧咖啡” 以清冽的冰川水沖泡咖啡,仿佛將千年時光都融入這一杯醇香之中。
這些將鄉土元素玩到極致的奇妙場景,憑借小紅書超 2 萬篇種草筆記、抖音近億次播放量的傳播熱度,正以強勁的勢能重塑鄉村空間的獨特價值,讓古老鄉野煥發出新潮魅力。
01■
豬圈咖啡、
瀑布咖啡、露營咖啡……
村咖模式層出不窮
村咖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鄉村文旅新業態,自 2022 年便嶄露頭角。以浙江安吉縣紅廟村的“深藍計劃” 咖啡館為例,它將廢棄礦坑成功改造成 “網紅咖啡館”,一舉成為網紅打卡地,堪稱 “村咖 + 生態” 的經典范例。
步入 2024 年,村咖迎來爆發期,各地鄉村咖啡店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
例如,江蘇南京佘村核心景區面積僅約 2 平方公里,卻錯落分布著 15 家咖啡店;蘇州太湖生態島上村咖數量多達 50 余家;浙江安吉擁有 340 多家村咖;北京懷柔區也有 70 余家鄉村咖啡館。
將視野放大至全國,村咖門店數量已突破萬級規模。數據表明,全國村咖數量已超 4 萬家,其中云南以 11,915 家位居首位,廣東以 7,786 家緊隨其后。
隨著村咖影響力的持續攀升,它已然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增長點,各類創新模式更是層出不窮。
1、“豬圈咖啡”各地走紅,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
2024年爆紅的“豬圈咖啡”,是村咖創新的典型代表。這類項目將廢棄豬圈改造為消費場景,保留瓦罐、磚墻、豬食槽等鄉土元素,搭配咖啡吧臺、萌寵互動區,營造出“土味小資”的獨特反差體驗。
在小紅書平臺上,“豬圈咖啡”相關筆記超2萬篇,抖音播放量近億次,成為現象級傳播案例。
“豬圈咖啡”在產品、服務、場景、選址等方面極具特色:
產品方面:深度融入“豬元素”。部分店鋪將美食命名為“豬屎咖啡”,把拿鐵拉花設計成小豬模樣,還推出各式“豬豬系列”飲品。 服務方面:設置萌寵小豬互動區,顧客可以在此看豬、喂豬、遛豬,增添消費趣味性。 場景方面:以老豬圈為基礎改造,采用農村庭院風格,用食槽、石磨、簸箕等傳統農具裝飾,搭配原生竹林、鄉間小徑、花田池塘等景觀,打造“土味”與“小資”融合的反差氛圍。 選址方面:大多位于遠離市中心的鄉村或景區附近。如貴州千戶苗寨的豬圈咖啡,顧客可在店內俯瞰苗寨全景;都江堰的豬圈咖啡坐落于石羊鎮七里詩鄉景區內,吸引大量游客。
目前,各地鄉村紛紛出現“豬圈咖啡”。四川成都都江堰市石羊鎮順江的“都江堰豬圈咖啡”,保留大量豬食槽、瓦罐等元素,每年吸引20萬人次打卡,被譽為“鄉村版星巴克”。
麗江大研古城的豬圈咖啡,老豬圈梁柱保留原始肌理,混搭禪意竹屏與抽象水墨畫,還設有萌寵互動區,供游客投喂小香豬并合影。
此外,還有廣東云浮的“下小白咖啡屋”、福建三明的“小豬咖啡”、南京老母豬溝的“豬圈咖啡”和麗江的久哥豬圈咖啡等。
2、露營咖啡、瀑布咖啡、水塔咖啡相繼涌現,“咖啡鄉村+”越發細分
除了 “豬圈咖啡”,不少鄉村深度融合咖啡與景區資源,借助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觀,推出瀑布咖啡、琥珀咖啡等創新形式。
在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東坑鎮竹園村,原本是占地 6 畝的打石場。由于長期采石作業,這里形成了超 10 米高的內凹空間,進而造就了獨特的瀑布景觀。
當地投資近 300 萬元,打造出 5000 平方米的 “浮日瀑布咖啡” 項目。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德天跨國瀑布景區附近的德天瀑布咖啡,在景區半山腰和山腳都設有咖啡店,方便游客隨時暢享咖啡與壯美瀑布風光。
琥珀咖啡同樣備受關注。安吉紅廟村的深藍計劃咖啡館,創始團隊巧妙利用礦坑積水形成的如琥珀般景致等自然特色,將廢棄礦山打造成 “小冰島”,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
此外,水塔咖啡、礦坑咖啡、素書咖啡、橘紅咖啡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這都是鄉村因地制宜,把自身特色與咖啡業態相結合的成果。
海南定安龍門鎮大山村利用廢棄水塔空間打造 “水塔咖啡”,使之成為熱門打卡地; 浙江安吉縣紅廟村的 “深藍計劃” 咖啡館,憑借礦坑獨特地貌和工業遺跡氛圍,將廢棄礦坑改造成 “網紅咖啡館”,給游客帶來強烈視覺沖擊與獨特體驗; 河南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把閑置房屋和民居院落改造為 “素書咖啡”; 海南省定安縣新竹鎮次灘村結合當地橘紅產業推出橘紅咖啡館,達成 “喝著橘紅咖啡游定安鄉村” 的目標。
鄉村咖啡創新模式還拓展到民宿和露營領域。在北京懷柔區,許多鄉村民宿把咖啡納入經營項目,“鄉村民宿 + 咖啡” 模式豐富了民宿業態;露營咖啡也順勢而生,讓游客在享受戶外露營樂趣之時,能夠品嘗到香醇的咖啡。
02■
“化朽為奇、以異聚客、跨界創變”
—— 村咖共性
這屆村咖模式的核心共性,可用“變廢為寶、以特吸客、融合創新”來概括。
其通過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巧妙嫁接現代消費需求,深度植入地域特色符號,并借助社交傳播的放大效應,最終達成 “小空間帶動大經濟” 的效果,為鄉村振興呈上一份 “輕資產、高溢價” 的文旅融合樣本 。
共性一、盤活鄉村 “閑置空間”,喚醒廢棄資源的商業價值
上述村咖均以鄉村中廢棄或低效利用的空間為依托,通過創意改造達成 “變廢為寶”。這一 “變廢為寶” 的過程,可拆解為保留與改造兩個環節。
保留,是對鄉村傳統元素的留存,力求還原原汁原味;改造,則是進行升級,使其契合網紅場景,讓 “無用之地” 變身 “有用之地”。
一方面,保留豬食槽、瓦罐、磚墻、石磨等傳統農具或建筑紋理,賦予舊空間文化記憶與體驗價值,營造出 “舊物新用” 的反差感。
另一方面,“豬圈咖啡” 改造廢棄豬圈,“水塔咖啡” 盤活閑置水塔,“礦坑咖啡” 利用廢棄采石場及礦坑,將農村的 “無用之地” 轉化為網紅消費場景。
共性二、“自然景觀 / 在地特色” 與 “咖啡消費” 深度綁定,打造獨特體驗
上述村咖為強化體驗感,將鄉村原生資源轉化為富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景,紛紛選擇把鄉村自然資源與本地特色和咖啡深度捆綁。
其一,借自然景觀為咖啡場景賦能。瀑布咖啡依托天然瀑布,營造出 “觀景 + 品咖” 的雙重體驗;琥珀咖啡憑借礦坑積水形成的 “琥珀色” 湖景,打造 “小冰島” 打卡勝地;露營咖啡融入戶外自然環境,滿足都市人對 “野趣 + 精致” 的復合需求。
其二,深度融入地域文化符號,避免 “千店一面”。例如麗江的豬圈咖啡,選用云南小粒咖啡冷萃 72 小時,注入麗江古法糖漬桂花,杯沿粘滿糯米紙雕成的雪花;以梅里雪山冰川水替代蘇打水,杯底鋪上火龍果茸模擬紅土高原,將橙片雕琢成小豬造型等,賦予產品濃郁的地域特色。
共性三、因地制宜打造 “一村一模式”,構建差異化競爭
村咖的爆發式增長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基于各地獨特的資源稟賦,走出了 “千村千面” 的特色發展路徑。其核心主要體現在 “資源導向型創新” 與 “‘咖啡 +’多元融合” 這兩大策略上。
其一,各地依據自身的自然景觀、產業基礎或人文特色,塑造獨一無二的村咖標簽。
像云南和廣東,憑借豐富多樣的氣候條件(例如云南的高原湖泊、熱帶雨林,廣東的濱海資源、丘陵地貌等),把咖啡消費巧妙融入梯田、溪流、花海等原生景觀之中,形成了 “一步一景一咖啡” 的密集布局模式。
而海南定安、河南蘭考等地,則跳出了 “純景觀依賴” 的局限,將咖啡與本地特色產業緊密相連。
比如定安次灘村,依托 “中國橘紅之鄉” 的優勢,推出添加橘紅元素的特調飲品以及烘焙點心,精心打造 “橘紅主題咖啡館”,游客在這里能夠體驗從橘紅采摘、加工到飲品制作的完整產業鏈條。
其二,村咖打破了 “單純賣咖啡” 的單一功能束縛,通過跨界融合進一步延伸消費鏈條,構建起 “1 + N” 的盈利模式。
以浙江安吉的 “深藍計劃” 為例,它將廢棄礦坑的工業遺跡與積水形成的 “琥珀湖” 有機結合,打造出集 “礦坑咖啡 + 藝術打卡 + 戶外徒步” 為一體的綜合體;
北京懷柔的鄉村民宿普遍引入咖啡服務,不僅在客房內配備手沖器具以及本地烘焙的咖啡豆,還在公共區域設置咖啡吧,為住客提供免費下午茶,甚至還推出 “民宿 + 咖啡課程”(比如咖啡豆烘焙體驗),成功將咖啡從 “可有可無的可選消費” 轉變為 “住宿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體驗環節”。
江蘇南京佘村則把咖啡與本地農產品相結合,舉辦 “稻田咖啡節”,游客在此既能愜意地品嘗咖啡,又能選購稻田米、手工米酒等農產品,成功實現了 “引流 — 體驗 — 消費” 的完整閉環。
所以說,村咖的競爭力并非取決于店鋪數量的多少,關鍵在于 “開得巧妙”—— 找準鄉村資源與現代消費之間的 “共鳴點”,讓每一杯咖啡都成為講述鄉村故事的生動媒介,讓每一次消費都化作體驗鄉村特色的便捷入口。
03■
一杯咖啡撬動鄉村振興,
鄉村咖啡憑什么火遍城鄉?
就目前形勢而言,鄉村咖啡已顯露出在鄉村全面爆發的趨勢,短短 2 年時間便催生出 4 萬家門店,還衍生出諸多新穎玩法。
越來越多的鄉村憑借此形成聚焦效應,鄉村咖啡儼然成為鄉村旅游的 “引流神器”。比如 “都江堰豬圈咖啡”,一年接待游客達 20 萬人次,有效帶動了周邊餐飲、零售以及手作體驗等消費。
鄉村咖啡的這場爆發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支持、消費升級以及鄉村整合資源并激發消費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從政策層面來看,中央與地方政策的雙重驅動,為鄉村咖啡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與資源支撐。
近年來,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中央不僅推出 “美麗鄉村建設” 政策,大力推動鄉村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咖啡的落地提供堅實硬件保障;
更是在 2024 年明確提出 “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將農文旅融合納入鄉村振興體系,進一步推動咖啡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結合。
在國家 “鄉村振興” 政策的引領下,各地政府紛紛出臺配套措施,支持鄉村民宿、咖啡等新業態的發展。
舉例來說,《北京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明確提出 “完善農文旅融合政策措施”,從土地審批、資金補貼等多個方面為鄉村咖啡提供有力扶持;
浙江安吉實施 “閑置農房激活計劃”,允許鄉村咖啡利用廢棄豬圈、水塔等低效空間,極大地降低了市場主體的創業門檻與改造成本。
2、從鄉村層面來看,輸出生態、文化以及閑置資源,以滿足城市客群對于 “非標體驗” 的需求。
在政策扶持與各類資金的助力下,各大鄉村旅游景區為吸引游客,自然也積極投身于鄉村資源改造,將鄉村閑置空間 “變廢為寶”,盤活鄉村低效資源。
其一,村咖以較低成本盤活鄉村低效資源,達成 “資源 — 資本” 的轉化。
河南蘭考的 “素書咖啡”,把閑置民居改造成 “文化客廳”,融入非遺手作與紅色展覽。
廣東陸河的 “浮日瀑布咖啡”,借助采石場形成的天然瀑布,投資 300 萬元打造出 5000 平方米的復合型空間。
其二,突破單一業態限制,打造 “咖啡 + 文旅、生態、在地文化” 等多種業態融合模式。
比如廣西巴馬的“長壽咖啡”,依托 “世界長壽鄉” 這一 IP,開發健康主題咖啡,同時作為 “鄉村振興直播間”,年銷售農產品金額超 200 萬元;浙江安吉的“竹海咖啡”,把竹筒當作咖啡杯,推出 “竹筒拿鐵”,單杯利潤可達 20 元,還帶動激活了竹編產業。
蘇州旺山村的“U space 咖啡館” 融入茶園景觀;寧波的 “祠堂咖啡” 用蓋碗盛裝咖啡,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
通過這一系列改造,鄉村咖啡館成為地方旅游景區的 “流量樞紐”。云南騰沖的“火山咖啡”地處火山地質公園旁,游客觀景后在此消費咖啡,停留時間延長 2 小時以上;北京懷柔 70 家村咖在端午假期帶動鄉村旅游營收 7138 萬元。
這一發展態勢讓不少在城市的年輕人看到商機,紛紛返鄉創業,把現代運營理念引入鄉村,推動并完善鄉村咖啡業態。
例如,中山圣獅村的“來來咖啡店”由城區咖啡店主理人開設,活化舊糧倉,還引入簡餐、閱讀等業態,成為當地的網紅地標。
3、從需求角度,完美契合了年輕人對 “逃離感” 與 “社交貨幣” 的雙重需求。
這些年,年輕人對城市中鋼筋水泥的叢林景觀與朝九晚五的機械生活漸生倦怠,轉而對鄉村 “慢生活” 產生強烈向往。
這種心態的轉變,本質上是對 “逃離內卷、回歸自然” 的本能追求 —— 當城市通勤耗時以小時計、工作消息 24 小時彈窗成為常態,鄉村的蛙鳴蟬噪、稻田麥浪、閑適節奏便成為稀缺的 “治愈資源”。
在需求驅動下,鄉村旅游成為年輕人的 “解壓出口”。攜程 2025 年清明假期報告顯示,境內鄉村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 20%,從江南古鎮的非遺手作體驗到西南梯田的花海攝影之旅,“去鄉村” 已從小眾選擇變為流行趨勢。
當大量城市游客涌入鄉村,其攜帶的消費習慣也隨之遷移—— 習慣了每日一杯咖啡的年輕人,自然希望在鄉村游玩時仍能獲得熟悉的消費體驗,“鄉村咖啡” 的需求缺口由此顯現。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為 “村咖” 買單的核心客群,正是 “咖啡成癮的城市游客” 與 “渴望短暫逃離的年輕群體”。他們不滿足于單純的觀光,更追求 “在自然中保持精致生活” 的復合體驗。
而村咖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場景 —— 以竹林沙沙、瀑布轟鳴、稻田翻浪為背景,將喝咖啡的行為升級為 “景觀沉浸式體驗”:既能捧著咖啡發呆放空,又能在原生場景中拍照打卡,完美契合了年輕人對 “逃離感” 與 “社交貨幣” 的雙重需求。
04■
鄉村咖啡繁榮表象
下的生存困境
盡管咖啡下沉化的趨勢愈發顯著,鄉村咖啡作為一種新業態模式正蓬勃興起,但在其發展進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實際問題:
1、淡旺季失衡問題極為突出
鄉村咖啡本質上是由旅游經濟驅動的消費場景,其客群高度依賴景區的客流量,這使得消費呈現出顯著的周期性波動。
一方面,在周末以及假期,客流量會爆發式增長(像五一、國慶等重要節點,單日客流量甚至可達平日的 10 倍以上),然而在工作日以及冬季等非旅游旺季,客流量卻會急劇減少,出現 “周末排隊到凌晨,周中半天無客來” 的極端分化情況。
另一方面,氣候條件對消費場景的限制作用十分明顯:那些依賴避暑、賞花等自然景觀的鄉村咖啡館受季節影響尤為嚴重。
例如,北方雪鄉的鄉村咖啡館僅能在 12 月至次年 2 月期間營業,其余時間都處于歇業狀態;海南濱海的鄉村咖啡館在夏季因高溫天氣,游客量會下降 40%,而到了冬季避寒旺季卻 “一位難求”。
這種 “半年火爆半年閑” 的經營節奏,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使得成本居高不下。
2、口碑評價呈現兩極分化態勢
部分鄉村咖啡館憑借獨特的場景設計在網絡上走紅,但在社交平臺上,其評價卻嚴重分化,核心槽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體驗配套存在不足:比如,某以 “稻田咖啡” 為賣點的鄉村咖啡館,由于未能妥善處理農田蚊蟲問題,遭到游客吐槽 “邊喝咖啡邊拍蚊子”;還有主打 “非遺手作 + 咖啡” 的門店,因體驗流程混亂、工具簡陋,被評價為 “咖啡像速溶,手作像過家家”。
服務質量波動較大:網紅效應帶來的客流量激增常常超出門店的承載能力,部分鄉村咖啡館出現了 “點單后等 40 分鐘還未出品”“清潔不及時導致店內有異味” 等問題。云南某梯田鄉村咖啡館,曾因旺季時服務員態度惡劣,訂單錯漏率超過 30%,被游客貼上了 “打卡可以,但不會再來” 的標簽。
性價比飽受爭議:不少消費者反饋 “環境拍照能給滿分,但產品價格與其品質不匹配”。一杯售價 30 - 40 元的特調咖啡,其品質卻被詬病 “不如連鎖品牌”,甚至有游客直言:“為風景買單沒問題,但不能為過高的溢價買單。”
3、盈利困境十分顯著
在多重問題的疊加影響下,鄉村咖啡館的盈利狀況不容樂觀。以涇縣為例,據當地咖啡店經營者透露,在涇縣可能只有10%的村咖能夠盈利,而這種現象在全國村咖的身上相當普遍。這是因為村咖門店普遍面臨三大挑戰:
客群結構單一:超 70% 的營收依賴短期游客,本地居民消費占比不足 20%,而且游客的復購率較低,“一次性打卡” 的現象極為突出。 同質化競爭加劇:部分地區盲目復制 “網紅模式”,大量缺乏地域特色的 “梯田咖啡”“竹林咖啡館” 涌現,產品與場景高度雷同,致使對游客的吸引力迅速下降。 抗風險能力薄弱:過度依賴自然景觀或短期流量,缺乏對淡季運營的規劃。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如臺風、寒潮)或旅游政策調整,營收可能會驟降 50% 以上,部分門店甚至因連續虧損而被迫閉店。
鄉村咖啡發展的瓶頸,本質上是 “流量思維” 與 “長效運營” 之間的矛盾。倘若僅僅停留在 “借景引流” 的初級階段,而忽視產品力、服務鏈以及在地化特色的深度構建,那么這種業態的生命力將難以持久。
只有打破 “靠天吃飯”“靠網紅續命” 的慣性思維,真正融入鄉村產業生態,才能讓 “村口的咖啡館” 成為能夠留住人的 “詩與遠方”。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餐飲O2O商學院4--6月課程表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