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退兩步后,特朗普終于要下定決心結束貿易戰,對此,中方16個字亮明態度。那么,美方的舉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中方的表態又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回看這次貿易戰,特朗普政府一邊打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旗號,大肆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試圖以此逼迫中國做出讓步;另一邊,中國則堅持合理反制,保持基本立場不動搖。美方寄希望于關稅威脅能換來貿易協議,但實際效果適得其反。中國不僅沒有屈服,反而在能源、農業、制造業等多個領域尋求替代市場,加快了“去美國化”的步伐。
一個典型例子已經浮現,那就是原油。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后,中國大幅削減了對美國原油的采購量,轉而大量采購加拿大石油。數據顯示,僅今年3月,中國從加拿大溫哥華附近的港口就進口了730萬桶原油,創下新紀錄,預計4月還會繼續上漲。而從美國進口的原油則從高峰期的2900萬桶,暴跌至300萬桶,幾乎要歸零。這說明美國對中國的能源出口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沖擊。
加拿大趁機“發大財”,一方面,它可能是通過轉口貿易,把美國的原油買過來,再賣給中國,賺個差價;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加大本土產能,直接對中國供貨,這兩種方式無論是哪一種,對美國來說都是損失,尤其是第二種,等于直接搶走了美國的市場份額,對特朗普力圖振興的本土能源產業是一次打擊。
當然,農業也是重災區。中國曾是美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占到美國農業出口總額的近五分之一。貿易戰爆發后,中國立刻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購買大豆、玉米和豬肉等替代農產品,這使得美國農民苦不堪言,而這些農民,正是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一旦票倉不穩,對特朗普的政治前景就是威脅。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連退兩步——先是暗示“暫緩”加稅,說不想再繼續提稅;接著又松口,表示自己可能會“降低”對華關稅,甚至希望“人們繼續購買商品”,這番言論與他此前強硬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還有一件事也證明了特朗普的“決心”。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披露,白宮正秘密組建跨部門工作組,成員包括副總統、財長等高層,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供應鏈危機,這種未雨綢繆的舉措,暴露出美方對貿易戰后果的深層焦慮——藥品、半導體、關鍵礦產等領域的供應壓力已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中國正轉向非關稅反制手段: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將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暫停波音飛機接收等組合拳,精準打擊美國科技和制造業命脈。這也難怪特朗普開始急于達成“停戰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19日駐美大使館中醫藥文化開放日活動上,謝鋒大使就用16個字點明癥結:“不能病急亂投醫、自己生病讓別人吃藥”,這既是對單邊保護主義的批判,也暗含解決問題的路徑。
正如中醫藥“標本兼治”的智慧,全球化經濟的問題,需要通過疏通合作而非筑墻對抗來解決。當前,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展現出經濟韌性,而美國卻面臨“股債匯三殺”的金融動蕩,通脹壓力與供應鏈危機疊加,這種反差印證了貿易戰“傷人八百自損一千”的規律。
現如今,特朗普連退兩步,正是感受到了“多點開花”的壓力——石油被加拿大搶走、農產品被南美國家替代、高科技行業資源告急、制造業供應鏈失衡,甚至可能拖累選情。這讓他意識到,繼續強硬下去,不但中國不會妥協,自己也將付出沉重代價。
只不過,如果美方真的想結束這場貿易戰,就必須拿出實際行動,而不是空口說“我不想再提高關稅”。美國現在對中國商品的加征稅率高達145%,部分商品甚至高達245%。在這樣的關稅水平下,中美之間已經很難進行正常貿易合作。如果特朗普不主動下調關稅,哪怕達成協議,也只是紙上談兵。
總的來說,最終的結局如何,不取決于誰喊得更大聲,而取決于誰的籌碼更扎實,誰的立場更堅定,特朗普如果真的下定決心結束貿易戰,那必須先放下“極限施壓”的思維,踏踏實實地走到談判桌前。否則,一切只是“回光返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