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苦命天子咸豐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莊,臨死以年僅6歲的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是為同治帝,并留下以顧命八大臣輔佐幼帝,實際代行皇權,再以兩宮太后牽制的政治格局,但還沒有正式運行,便被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推翻,由顧命大臣體制改變成為兩宮垂簾聽政體制,從此深刻改變了晚清60年的走向。
看似平庸實則不平庸的咸豐帝,在臨死前之所以犯下如此大錯,不是他目光短淺和無能,主要原因是時代變了,他卻毫無察覺,依舊認為皇權是處于巔峰時期,依舊認為只要皇帝一言定之,其他人或勢力便只能無條件遵從,因此一廂情愿的留下顧命八大臣,再以兩宮太后牽制,便認為萬事大吉,只注重對顧命大臣體制的防范和糾錯,而不考慮顧命大臣體制會不會被推翻。
結果因為皇權已經走向衰落,不再是牢牢控制一切,再加上他死于京城,繼承者還是一位幼帝,多方原因綜合之下,下面有野心的諸王大臣自然是蠢蠢欲動,更要命的是他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群體太單一,權力蛋糕都被顧命八大臣獨占,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留京諸王大臣自然是大為不滿,再加上有慈禧太后作為內應,因此反對勢力敢掀翻桌子重新分潤權力,最后是顧命八大臣被推翻,兩宮垂簾聽政,恭王輔政的體制開始運行,除了失敗者,各方都分到足夠的權力蛋糕,是皆大歡喜。
這樣的掀桌子行為,在咸豐帝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是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親藩輔佐幼年的順治帝,還是順治帝英年早逝以后,四大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帝,往往是最高統治集團達成一致,或者說皇帝臨死親自安排以后,不會有其他勢力推翻,至于之后攝政王多爾袞一家獨大,還有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擅權,都是既有路線實施以后出的問題,不是被推翻以后出現的問題。
等到雍正帝建立軍機處以后,意味著清朝的皇權達到巔峰,再經過乾隆帝的進一步完善以后,清朝的皇權可謂是達到中國古代的巔峰中的巔峰。
皇權高度集中之下,傳統威脅皇權的勢力,諸如后宮、外戚、親藩、權宦、奸臣、武將等等的威脅都被壓制到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同時還有一個顯著表現就是皇子這一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存在,甚至在康熙年間一度釀成九子奪嫡,在雍正和乾隆時代也被剝奪實權,皇子在繼位之前,沒有實權,沒有從政經驗,更做不到提前培養班底,但只要老皇帝一死,新皇帝一繼位,在制度化高度集權的加持下,便可以坐穩皇位,這也是皇權處于巔峰的優勢之一。
因此咸豐帝在臨死前,為年幼的繼承者設計輔佐制度上時,只考慮到顧命大臣內部可能會出現問題,諸如肅順可能會一家獨大,因此以兩宮太后牽制,結果卻忽略了當時的局面。
當時的局面可謂是幾近亡國的局面,南方太平天國占據東南半壁江山,北方則是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破帝都,咸豐帝倉惶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皇權的統治已經不是那么堅不可摧,中央朝廷的統治力也開始明顯下滑,而平定太平天國以后,也開始出現地方督撫坐大,中央朝廷式微的情況。
換一種說法就是地方與中央朝廷不再是前者完全服從后者的關系,地方已經可以與中央朝廷扳手腕了,大臣們也在亂世中擁有了很大的自主權,所以皇權過渡時期,諸王大臣們不再是看客,而是擁有一定實力可以干預進去,因此自然是不甘寂寞,都想分一杯羹。
像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如果放在平世,在皇權的高壓統治之下,他根本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但在當時亂世之際,他先是在太平天國北伐軍進逼北京之際,被咸豐帝打破慣例下令入值軍機處,成為軍機處首席大臣,以應對危局。
之后更是在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時,被下令留守北京,負責主持和談,在議和也就是收拾爛攤子期間,因為他議和成功,并且辦事得體,其威望迅速得到提高不說,更是籠絡了不少大臣,因此當兩宮太后想要對顧命八大臣下手的時候,恭親王才有實力和膽量介入進去。
同時像掌握京津防務的兵部侍郎勝保,以及擁有重兵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如果放在平世,即使他們手中有軍隊,即使有兩宮太后和恭親王作為后臺,但是面對先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一方,也不可能做到私自安排軍隊參與進去這樣最高層次的斗法之中。又或者說,如果在平世,在皇權高度集中的環境中,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即使想掀桌子,也沒人敢響應他們。
除此之外,咸豐帝對于顧命八大臣的設計也是“天生”存在“致命缺陷”。
顧命八大臣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肅順(端華之弟)、駙馬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這樣的組合是符合清朝選擇顧命大臣時要“親親尊賢”的家法,里面有至親駙馬景壽,是咸豐帝的姐夫,同治帝的姑父。有宗室成員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肅順,只不過屬于是遠支,怡親王載垣是雍正帝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后代,至咸豐帝時,雙方血緣早已疏遠。鄭親王端華和肅順更是距離帝系遙遠至極,他們的始封祖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至于其他四位軍機大臣,則是屬于皇帝認定的“賢”。
不過看似沒問題,實則有致命問題,本來至親人選當仁不讓應該是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
恭親王不只是當時剛剛立了大功,他和咸豐帝的關系從小就不一般,咸豐帝生母病逝以后,就是由恭親王的生母撫育,后來恭親王生母病重的時候,咸豐帝更是將這位養母晉尊為皇太后,雖然這中間有恭親王“假傳圣旨”,咸豐帝有點被趕鴨子上架的成分,但足以看出這兄弟二人的關系,雖然是同父異母兄弟,但比之同父同母的兄弟也不差多少,兄弟二人之后關系不和,也只是因為皇位之爭以后雙方互相猜忌罷了,但不能否定他們早年的親密關系。
即使不是恭親王,也應該是咸豐帝的其他弟弟,諸如五弟惇親王奕誴、七弟醇親王奕譞(后來的光緒帝生父)、八弟鐘郡王奕詥、九弟孚郡王奕譓,但是咸豐帝都沒有選擇,可能是害怕精明能干的六弟恭親王會成為下一位擅權的攝政王多爾袞,也害怕其他幾位弟弟有成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可能,所以將近支宗藩統統排除在外,但這樣一來就等于將以恭親王為代表的近支宗藩徹底推到兩宮太后一方。
顧命八大臣的能力也是參差不齊,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兩個人能力一般,駙馬景壽則是一位厚道人,從顧命八大臣倒臺以后,景壽沒多久便重新被起用來看,他很可能是臥底,是支持兩宮太后的。
其他四位軍機大臣,也是能力一般或者說履歷并不豐富,沒有太過豐富的從政經驗,并沒有什么亮眼的地方,面對亂世危機的能力很一般,沒有殺伐果斷的決斷能力。
像杜翰之所以可以成為軍機大臣,主要是因為他是咸豐帝恩師杜受田的長子,當杜受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后,咸豐帝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感激之情,開始屢屢提拔當時以翰林檢討外放湖北學政的杜翰,只是15個月的時間,杜翰便由從五品被提升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并且進入權力中樞軍機處,他的從政經驗并不豐富,資歷也淺,面對當時的危局根本不夠看。
也就是肅順的能力最強,他可謂是顧命八大臣實際上的首席大臣,他的哥哥鄭親王端華和名義上的顧命八大臣之首怡親王載垣實際上也是以他馬首是瞻的,同時他堪稱是咸豐帝的第一心腹,他有兩大特點:
一是開明,面對當時太平天國起于東南半壁江山,朝廷內部吏治腐敗的情況,肅順身為宗室大臣,直言不諱的說道只有漢臣才能挽救時局,對于漢臣曾國藩和左宗棠也多有庇護,這樣的開明態度,縱觀有清一代也是罕見的。二是他的政治手腕也很強,提倡亂世用重典,在當時果斷處理了“戊午科場案”,力勸咸豐帝破例從嚴從重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當時的吏治腐敗之風為之一肅,得到極大的整頓,并且使得清朝之后幾十年的官場風氣有了很大改變。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咸豐帝這位看似平庸的皇帝,其實也并不平庸,他在位時期遭遇的可謂是亡國危機,但他并沒有成為下一個崇禎帝,還是有著兩把刷子的。就以用人來說,他在中央朝廷重用肅順,在地方不只是放權,開放地方團練,更是挖掘出曾國藩這個人才,并且有一定的容人雅量,曾國藩有抗旨行為也沒有將其誅殺,最后也是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將太平天國平定。
以此也可以看出,咸豐帝死后,清廷內部這場權力斗爭不同于其他斗爭的一大亮眼之處在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都是“正義”一方,都并非迂腐守舊派。
慈禧太后一方,恭親王是一位開明的務實派,正是在他倡導下,晚清才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至于慈禧太后也并非迂腐頑固之人,準確來說,她既不是守舊派,也不是開明派,她時而開明時而守舊,都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而做出的調整。
相比之下,肅順則是完完全全的開明派,他身為宗室大臣,竟然認為只有漢臣才可以拯救時局,并且庇護漢臣,有著這樣的理念,可以想象如果顧命體制不被推翻,他身為顧命八大臣的實際首腦,可以實際代行皇權,他肯定也會進行類似于洋務運動的革新行為,甚至以他的魄力,有可能會進行更激烈的改變,他可以說是真正的革新派,慈禧太后則是假的革新派,只是歷史的戲劇性就在于此,往往不是合適的人選成為主導者,而是差一些甚至很差的人選成為主導者。
肅順還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太過飛揚跋扈,以他平日的作風,兩宮太后和以恭親王為代表的諸王大臣,都深刻知道如果他掌權,是不可能分權給大家,甚至大家還要看他眼色行事,要仰人鼻息,所以這也是其他勢力一致決定推翻顧命體制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咸豐帝逃至承德避暑山莊,又病死在避暑山莊,同時又留恭親王在京城收拾爛攤子,實際上已經造成兩個權力中心,他在的話,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他不在的話,尤其是繼承者還是一位幼帝,這個問題就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病重時,將所有大權都托付于顧命八大臣,他一死,在京留守,沒有分潤到權力的諸王大臣自然不甘心,自然會達成一致推翻顧命體制。
如果咸豐帝在京城病逝,臨死當著諸位大臣的面指定顧命八大臣,并且讓顧命大臣掌握京城的兵權,那也沒之后這么多事情了。當然這也怪肅順,他深知咸豐帝回京肯定會受到恭親王等人影響,顧命八大臣也大概率會有其他人加入,并且大概率不會以自己馬首是瞻,所以他是想方設法的阻止咸豐帝回京,使得咸豐帝病情穩定時沒有及時回京,等到病情加重以后,自然也沒辦法回京,雖然最終成功,但付出的代價是對京城局勢沒有控制力,因此被推翻。
可以說多方原因造就了咸豐帝臨死的安排是漏洞百出,因此這場決定晚清60年命運的事變,本來可以做的更好的顧命八大臣就那么戲劇化的被擠下了政治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起碼更差一籌的慈禧太后上臺掌權,使得清朝深陷泥潭直至滅亡。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