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篡位建立隋朝之后,對于北面的突厥的態度就發生了轉變,從過去北周和北齊爭相賄賂突厥和納貢轉變為對突厥的日趨強硬。
于是公元581年,突厥調動四十萬大軍突然南侵,隋朝很多重要的關口都被突破。
為什么后來突厥又突然撤軍了呢?為什么楊堅又在公元582年調集大軍突然北伐攻打突厥呢?楊堅這次的北伐究竟有多少收獲呢?而其背后的政治意義又在哪里呢?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公元581年到公元583年突厥南侵與隋朝北伐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就提到過,楊堅建立隋朝之后,和突厥之間的關系已經徹底的改變了。
之前北周和北齊對立,所以當時北周和突厥結盟,北齊和柔然結盟,從而實現各自聯合盟友對自己的對手進行打擊。
但之后柔然被消滅,北齊這時也改變了策略,轉而賄賂和拉攏突厥,而突厥就變成兩邊吃好處,坐山觀虎斗。
但當北周消滅了北齊之后,這種局面是突厥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突厥才會接納北齊的宗室勢力,意圖扶持北齊的殘余勢力對抗北周,或者分化北周,從而降低一個統一北方的北周對其的壓力。而之后楊堅篡位建隋,突厥的對象也就轉變為了新興的隋。
所以從整體的外部環境來看,不管楊堅要不要對突厥強硬,在突厥扶持北齊殘余勢力的同時,就注定了突厥和隋朝之間的較量了。
當時突厥就聯合北齊的高寶寧一起入侵隋朝。而對此楊堅是憂心忡忡的,只能是加快建設長城,并在邊境屯了上萬的軍隊。
而之后長孫晟給楊堅獻計分化突厥內部,才讓楊堅欣喜若狂。因為楊堅清楚,如果不解決突厥的問題,新興的隋朝隨時有可能被突厥所滅。
所以我們看這個時候楊堅也在緩和跟南邊南陳之間的關系,最開始楊堅南征,收復了涢口、甑山、沌陽之后就收兵了。所謂高熲上書根據禮節,不討伐有喪事的敵國,其實都是借口,因為隋朝沒有那么多兵力面對兩線作戰,面對咄咄逼人的突厥,楊堅只能想辦法緩和和南陳之間的關系,然后 將兵力投送到北方。
后來陳朝郢州守將張子譏派遣使節請求歸降隋朝,隋文帝因為兩國和好,不予接納。其實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但是突厥當時在吞并中亞,聯合波斯滅白匈奴,將領土延伸到了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咸海附近,其實力還是非常強悍的。而這次突厥竟然聯合高寶寧出動了四十萬的大軍,要知道突厥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騎兵的突防能力還是很強悍的。
當時的楊堅甚至做好了首都防衛戰的準備,讓太子楊勇率軍駐扎咸陽防備突厥突襲。
首先與隋朝軍隊遭遇的是突厥的西路大軍。
歷史記載隋朝大將軍韓僧壽在雞頭山(甘肅平涼市西崆峒山)打敗突厥軍隊,上柱國李充在河北山(陰山)打敗突厥軍隊。
而之后隋朝上柱國李光在馬邑(現在山西朔州)打敗突厥軍隊。突厥軍隊又進犯蘭州,被隋朝涼州總管賀婁子干在可洛峐(現在甘肅武威境內)打敗。
這些部隊應該都是突厥的小股部隊,做試探性的進攻。
面對突厥的西路進攻,楊堅遣沁源公虞慶則率軍駐扎弘化郡(現在甘肅慶陽)以防備突厥。從地圖上看,慶陽已經是長安的拱衛了,如果慶陽失陷,長安就危險了。
而之后歷史記載了達奚長儒和突厥軍隊在慶陽的一場遭遇戰。當時達奚長儒只有二千人馬,而遭遇的是突厥的主力十萬大軍。達奚長儒這兩千人馬不懼突厥大軍,抵抗了三天的時間,從遭遇戰變成了阻擊戰,從而為后面的防線的部署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要知道如果讓突厥的十萬大軍從慶陽一個沖鋒,很快就能到長安城下。
但顯然突厥也意識到了如果攻擊長安,隋朝已經布置了重重防線,已經失去了機會,于是突厥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殺向天水,蘭州,武威這個方向,一路大軍殺向東邊的延安這個方向。而突厥的策略也變成了劫掠,沿途的家畜居民財產都被洗劫一空。
《資治通鑒》上講當時突厥可汗沙缽略還想向南(也就是攻擊長安),但遭到了達頭可汗的反對。同時長孫晟也提供假情報說貝加爾湖畔的鐵勒部落造反,要攻擊突厥的王庭,所以沙缽略才撤軍。而東路當時高寶寧和突厥聯軍也打敗了駐守幽州(現在北京)的李崇,也是搶掠一番后撤軍。
面對突厥的劫掠,楊堅決定集合全國的軍力對突厥進行反擊。
公元583年,楊堅命弟弟楊爽為元帥,分兵八路,全面對突厥展開反擊。
當時楊爽率李充等四名將領從朔州(山西朔州)出塞向北攻擊。四月十二日楊爽大軍在現在的呼和浩特附近和突厥可汗沙缽軍隊相遇,楊爽交給李充五千精銳騎兵,對突厥的大營進行閃電突擊,這一戰應該打了個突厥措手不及,突厥的沙缽略可汗連盔甲都丟了,竄進深草中逃走了。楊爽應該劫掠了突厥的糧草,導致突厥的軍隊缺乏糧食,最終只能磨碎骨骼充饑,死亡慘重。
而在東部戰線,幽州總管陰壽統率步、騎兵十萬人出盧龍塞,攻打高寶寧。這一路應該是楊堅的主要方向,目的就是消滅北齊的殘余力量。因為只有北齊的殘余力量和隋朝之間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如果消滅了高寶寧,那么和突厥之間就能達成新的協議,就能省掉后續的很多麻煩。所以我們看這一路楊堅派出了十萬人。
正因為其他方向對突厥的牽制,所以在高寶寧遭受攻擊向突厥求援時,突厥也沒人可派,最終高寶寧戰敗逃亡漠北,之后其部下又被陰壽離間,在高寶寧投奔契丹時被部下所殺。至此楊堅徹底消滅了北齊殘余的力量。
而在西部,當時駐守敦煌的隋朝部隊在李晃的率領下,一直打到了現在的烏魯木齊,打敗了突厥的軍隊。
駐守在天水的竇榮定率三萬步騎兵從武威出發向北挺進到了高越原(也就是現在甘肅民勤縣西),在這里跟突厥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邏便對峙。當時竇榮定接納了發配敦煌的史萬歲,然后跟阿史那大邏便商議不用全軍沖鋒,就一方選一個勇士一決雌雄。當時竇榮定讓史萬歲出戰,史萬歲一戰砍下突厥騎士的人頭。阿史那大邏便按照約定退軍。
而阿史那大邏便的撤軍還有一層原因就是被長孫晟所離間。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就提到了長孫晟的分化突厥的策略,他知道阿史那大邏便和阿史那攝圖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所以借機慫恿阿史那大邏便和沙缽略的叔父玷厥合作,長孫晟告訴阿史那大邏便玷厥已經跟隋朝合作,如果你們兩方聯手,肯定是可以和阿史那攝圖較量一番的。而且這次你們沒有打贏,回去一定會被阿史那攝圖治罪,所以阿史那大邏便和玷厥合作反對阿史那攝圖才是最優解。
聽長孫晟這樣分析,阿史那大邏便也認為這樣對自己是有利的,所以就跟隋朝和解,并同意結盟。
而阿史那攝圖聽說阿史那大邏便和隋朝結盟,憤怒之下帶兵回擊王庭,殺掉了阿史那大邏便的母親。阿史那大邏便只能帶軍隊投奔玷厥,玷厥和阿史那大邏便合兵之后兵力超過了十萬,最終阿史那大邏便和玷厥又聯手打敗了阿史那攝圖,收復了王庭。貪汗可汗因為和阿史那大邏便關系好,所以也被阿史那攝圖攻擊,貪汗可汗也投奔了玷厥。阿史那攝圖的堂弟地勤察因為和阿史那攝圖之間也有矛盾,至此也歸順了阿史那大邏便。
至此突厥內部已經亂成一團,尤其是阿史那大邏便和阿史那攝圖之間互相攻打,雙方這時都想要尋求隋朝的幫助,但楊堅采取了坐山觀虎斗的策略,誰都不幫。
至此長孫晟的策略的結果已經呈現,突厥再也沒有能力全面的南侵,隋朝的北方隱患暫時得到了解除。
但這次跟突厥的作戰,當時駐守幽州的李崇統帥三千人,被突厥的軍隊所包圍,最終李崇讓部隊分散突圍,自己單人匹馬直闖突厥的陣地,被亂箭射死,當時李崇年僅四十八歲。
李崇是李穆的侄子,當時楊堅篡位時候,李崇本來是想響應尉遲迥的,后來聽說叔叔李穆支持了楊堅,所以不得已也站隊了楊堅。但是李穆對于楊堅篡位能夠成功是立了大功的。所以楊堅對于李氏家族還是比較重視的,李崇死后,楊堅讓李崇的兒子李敏繼承了爵位,并把自己的外孫女宇文娥英嫁給了李敏。宇文娥英的母親就是楊堅的女兒楊麗華,之前是北周末代皇帝宇文赟的皇后。
我們之前講過楊堅篡位覺得對不起女兒楊麗華,所以后來想給楊麗華再許配一個婚事,但楊麗華堅決不同意。所以這次楊堅對于外孫女出嫁非常重視,按照皇帝女兒的待遇給操辦了婚禮。而之后楊堅想給李敏封官,開始封他當正五品的儀同,和正四品的開府李敏都沒接茬,最終楊堅直接封李敏為正二品的柱國。
聊完突厥入侵隋朝以及楊堅對突厥的反擊,我們來談一下為什么楊堅在立國未穩的情況下,依然決定堅決的打擊突厥呢?
其實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當時楊堅的主要敵人其實是四個,一個是突厥,一個是南陳,還有一個吐谷渾,另外還有一個力量就是蟄伏在突厥的北齊的殘余勢力。
而在這四種勢力中,突厥是扶持北齊的殘余勢力,讓他們來對抗隋,借此或者要挾隋,甚至可能借機推翻隋扶持北齊的勢力當傀儡。
而南陳不過是和隋之間領土糾紛,南陳的實力不足以對隋造成威脅,而吐谷渾也是如此。所以楊堅當時主要面對的威脅就是突厥和北齊殘余勢力合作對其的威脅。
所以我們看這次楊堅下決心攻打突厥,戰前下詔書說與其把錢賄賂給突厥,不如把這些錢賞賜給士兵,一戰打出和平出來。
其實楊堅的這套說辭不過是戰前動員說給士兵和百姓聽的罷了。其實對于一個政權而言,決定是戰還是和比較的還是成本,全面和突厥開戰,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就要征召大量的軍隊,提供大量的裝備,還要籌措大量的糧草,所以這個數量可能是遠大于所謂向突厥提供所謂賄賂的。
但既然算經濟賬是虧的,為什么楊堅還是堅定要打,因為楊堅算的是政治賬。
一方面在幾方勢力中,北齊的殘余勢力是要自己命的。所以打突厥不是目的,一戰把北齊的殘余勢力消滅是楊堅此次最重要的目的。
所以我們看到楊堅派陰壽統帥了十萬大軍去打高寶寧就可以看出其戰略重點在此。而這一戰,徹底擊潰了北齊的殘余勢力,那么楊堅才清除了北方最嚴重的隱患,也才能為以后能集中精力滅南陳創造條件。
其次我們看到楊堅為什么要堅持打這一仗呢?還有一重原因是楊堅是篡位上來的,他在原來的北周的根基其實并不深,尤其是關隴勛貴對于楊堅并不服。當年尉遲迥反叛的時候就提出:楊堅以凡庸之才, 藉后父之勢, 挾幼主而令天下, 威福自己, 賞罰無章, 不臣之跡, 暴于行路。其實這是關隴勛貴普遍的看法。而之后楊堅派韋孝寬討伐尉遲迥,又傳出來軍隊中的將領都首鼠兩端,很多人在觀望的情況,所以最終楊堅才派了自己的嫡系高熲去監軍,如果當時這些勢力都臣服楊堅,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所以楊堅才要迫切的需要借戰爭樹立自己在軍隊中的威信,并培養一批終于自己的軍隊的勢力。這個問題的嚴峻程度要比突厥的入侵更為重要。
所以我們看這次北伐突厥,楊堅西路用的自己弟弟楊爽,東路用的自己的嫡系陰壽,然后自己親自掛帥,讓太子楊勇防御京師。
而在這次討伐突厥的大軍中,原來的平定尉遲迥之亂的主力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李詢、于仲文、于義、元景山、源雄、賀若誼等都不是主力,而取而代之的是竇榮定、龐晃這些人。竇榮定是扶風竇氏出身,但他另外一個身份是楊堅的姐夫,從小就跟楊堅一起長大,關系非常好。龐晃是楊堅在隨州時就跟隨自己的親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陰壽能統帥整個東路大軍,而出身關隴勛貴的李崇只率了三千士兵就能說明問題。而王誼,梁睿,宇文忻這些人被冷落更說明了問題,通過這樣一場戰爭,楊堅將軍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和嫡系手里,這才是隋朝后來能一統天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軍權始終是一個王朝穩定的基礎。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讀者就問對于隋朝而言,其軍事力量和突厥的軍事力量對比如何?
我在留言中也表達了我的觀點就是突厥和隋朝的軍力不能簡單的對比。
其實不僅是突厥,過去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如此,跟南方的農耕民族不同,北方的游牧民族實際上是兵民一體的,作為游牧民族,放下兵器就是牧民,組織起來就是軍隊,而且不用發糧餉,搶到的戰利品就是糧餉。所以突厥能集中的部隊常常能達到幾十萬。
而中原農耕民族不同,兵員都是要么是雇傭兵,要么是私兵,都是要給糧餉的,國家財政養不起那么多軍隊,而且征兵也往往就是幾戶人家抽一丁,否則農業生產就沒法持續了。
更重要的是突厥是攻,隋朝是防,防守兵力就勢必分散,那么大的邊境線,就跟撒胡椒面一樣了,而突厥可以集中優勢兵力突破一點,只要突破防御線,其它地方的部隊也就崩潰了。就跟二戰德軍利用機械化部隊集中一點突破,然后快速推進然后搞圍殲,蘇軍一開始的大軍團很多都是被這樣圍殲的。機動性能彌補人員的不足。
所以北方游牧民族的搶掠就充分發揮了其機動性和突發性的特點,騎兵快速的沖破防線,然后劫掠一番后返回,而當南方政權組織起來軍隊追擊的時候,早就追不上了。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方農耕民族要想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確實沒有太多的辦法,修長城就是被迫的選擇。因為只有城墻能延緩騎兵的沖擊,騎兵快遞突擊的時候攻堅能力是不足的,長城上很少的兵就能延緩游牧民族騎兵的突襲,而更重要的是駐守長城的士兵的示警,能讓大部隊知道敵人突襲的方向,從而快速集結。
而敵人的騎兵搶掠完后要想撤退,路線還是得選之前的路線,否則攻破長城又需要時間。這樣南方的部隊就可以守株待兔來阻截。
所以我們看不管是當時北齊時還是楊堅上位,最重要的工作都是要修建長城。
所以后世很多人總是批評修建長城花了多少民脂民膏,但是比較起來讓更多老百姓服兵役,蹲守在漫長的邊境線,修長城反而是一種節省兵源,降低老百姓負擔的方式。
當然突厥的這種軍事組織也存在很大的短板。
一方面突厥的軍事力量都歸屬各個部落,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長孫晟才建議楊堅分化是最好的辦法,只要他們內部內訌一起,根本就不可能再一致對外,憑自己內部的消耗就能亡國。
而突厥在軍事上的另外的問題就是他們戰爭時候組織在一起,非戰爭狀態歸于各個部落游牧,所以當南方政權北伐時,反而很容易各個突破。衛青,霍去病為什么能封狼居胥,竇憲為什么能勒石燕然,包括拓跋燾打柔然為什么如此順利其實是一個道理、當然對于南方政權而言,如果要長途奔襲,根本的要求是機動力量的強大,也就是騎兵隊伍要強大,其次就是后勤補給能力要強,只要這兩點具備了,游牧民族的武裝也沒有那么可怕。
但為什么歷史上南方政權很少北伐呢?一方面是南方的馬匹來源于北方,沒有強大的騎兵,也就 沒有能力北伐。其次對于南方農耕民族而言,不能進行農耕的土地也守不住。從南方運糧食成本太高了。所以不管是漢代還是北魏甚至隋唐,南方政權其實是很少對北方草原進行實際的統治的,很多時候是基于成本的考慮的。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