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面積雖然不大,但是通過填海造陸和多地區聯動,其旅游業非常不錯,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澳門的幾座大橋!
澳門現有四座跨海大橋,分別是澳凼大橋、友誼大橋、西灣大橋和澳門大橋。
1、澳凼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
1974 年 10 月通車,是澳門首座跨海大橋。由葡萄牙橋梁專家賈多素設計,全長 2569.8 米,橋面寬 9.2 米,雙向兩車道并設人行道。
澳凼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
大橋采用獨特的 X 型梁結構,最高處距海平面 35 米,可通行大型船只。建成后結束了半島與凼仔間依賴輪渡的歷史,成為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因其造型優美,與海面呼應形成 “鏡海長虹” 景觀,被列入澳門八景之一。
2、友誼大橋(新澳凼大橋)
1994 年 4 月通車,是當時澳門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 4700 米,主橋寬 19 米,雙向四車道。橋梁采用鋼索斜拉結構,呈波浪形橫跨海面,最高點距海平面 37 米。
友誼大橋(新澳凼大橋)
作為連接關閘、碼頭和機場的交通動脈,友誼大橋日均車流量超 3 萬輛,曾承擔澳門半島與離島間 70% 的車流,是澳門與外界聯通的重要通道。
3、西灣大橋
2005 年 1 月通車,是澳門回歸后首座跨海大橋。全長 2200 米,雙向六車道,采用雙層設計:上層為常規車道,下層預留輕軌空間并設應急通道,可抵御 8 級臺風。
西灣大橋
主橋以 “M” 型雙拱門塔柱為標志,寓意澳門(Macau)與第三座大橋的身份。其創新設計使其成為全球首座預應力混凝土雙層斜拉橋,單日最高車流量達 5.2 萬輛,顯著緩解了半島與凼仔的交通壓力。
4、澳門大橋(第四跨海大橋)
2024 年 10 月通車,是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全長 3.085 公里,主跨 280 米,連接新城填海 A 區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
橋面設風障系統,確保 8 號風球下仍可通行,中間兩車道為電單車專用道。
澳門大橋(第四跨海大橋)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關鍵節點,通車后將分擔現有三座大橋 40% 的車流,日均通行能力達 10 萬輛次,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
關于澳門大橋(第四跨海大橋)的投資金額,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具體數字。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規劃文件及公開報道,該橋作為澳門新城填海區 A 區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的核心工程,其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澳門特區政府財政預算,部分可能涉及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合作項目的專項撥款。
雖然具體金額未公開,但可以參考同類工程的投資規模。結合澳門本地基建項目的成本(如西灣大橋總投資約 4.7 億澳門元),第四跨海大橋作為雙向八車道、具備抗臺風設計的現代化橋梁,預計投資金額可能在數十億元澳門元區間。這一推測基于其復雜的雙層結構、風障系統及跨境交通樞紐定位,需較高的工程技術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該橋的建設不僅是澳門交通基建的突破,更是粵港澳大灣區 “一小時生活圈” 的重要節點。其投資回報將通過提升區域連通性、促進旅游和物流產業發展逐步體現,而非單純依賴過橋費等直接收益。
這四座大橋不僅是澳門交通網絡的核心骨架,更見證了澳門從漁港小城向國際都市的蛻變。它們以不同時代的技術特色,持續支撐著澳門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