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兩位女性作為主角的故事,最近在不同國家,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
韓劇《善意的競爭》靠兩位女律師的攻防博弈拿下8.3分的豆瓣高口碑;在泰國,“百合宇宙”已經成為產業概念,系列劇、CP營業、藝人培養一體化;在日本和歐美,雙女角色關系早已作為一種標準化結構被熟練運用。
上周#內娛翻拍我的天才女友#出現在社交平臺上,網友卻紛紛調侃:上限是一部合格的年代劇,下限就沒邊了,可能成為一個劇版《繁華》+《小時代》混雜的改開頌歌。
在中國,雙女主劇似乎始終沒有等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它不是沒被拍,而是被長期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上悄悄試水。
今年Q1的影視市場,這種對比愈發明顯。由兩岸大花姚晨、賈靜雯領銜的《以美之名》講述兩位醫美醫生的從冤家到合作的職場人生,《有你的時光里》書寫了兩名從出生開始便注定相互救贖的親姐妹的成長。而分賬劇賽道里,女刑警與女法醫搭檔破案的《盲點》,女警探與女心理專家攜手追兇的《心靈迷霧》,也在延續前年分賬冠軍劇《消失的痕跡》,繼續走雙女主懸疑探案的類型之路。
姚晨、賈靜雯為《以美之名》“努力營業”
題材并不缺,組合也多元,但市場難破圈,連話題也顯得靜悄悄。
這并不是因為觀眾抗拒“她和她”的故事,而是國產劇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讓“雙女主關系”真正成立的系統,從源頭內容到結構邏輯,再到平臺資源,它始終像一個不被明確承認的副線,被斷在體系之外。
這不是全新命題,也不是無根之水,但在當下內容工業的版圖中,它更像是懸而未解的啞謎。所以“雙女主劇”,它為什么總是“快成了,又沒成”?“她和她”之間的故事,到底差了什么,才總差一步。
源頭斷供:IP與工業生態的原始缺席
為什么不選擇拍攝雙女主???
在過去的幾年里,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曾向多家頭部影視公司從業者提出過這個問題。得到的回答中,有一點近乎一致:IP市場缺少這類成熟的小說。
雙女主劇為什么在中國難以成為主流類型?很大程度上,問題出在內容生產的起點——我們幾乎沒有成規模的“雙女主”IP土壤。
目前能夠支撐劇集改編的內容來源中,雙女主類型幾乎處于真空狀態。
如果從文學網站角度來看,晉江每年總榜中百合題材入圍數極少,某年Top50中有32本耽美、17本BG、僅1本百合。而百合小說雖然在網絡文學平臺上持續產出,但大多以同性設定的基礎為背景,受眾集中在特定圈層。難以承接當下平臺對現實主義題材和主流受眾的開發要求。更現實的問題是,它從未走出過圈層社群,至今未形成如耽改文那樣的商業轉化路徑。
相反,耽改劇的出圈軌跡,幾乎就是IP體系成熟的經典樣本。從過去《陳情令》《山河令》等爆款,到正在日本播出的《光淵》,劇集在立項之前就已積累大量粉絲,人物設定鮮明、情緒路線明確、結構邏輯穩固,是平臺和制作方最熟悉、最有信心的內容類型。
相較之下,多女性主角題材更加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內容機制。如今最為成熟的雙女主或多女主題材影視劇IP來源于豆瓣閱讀,頭部作者伊北、朗朗等人的作品改編出不少高熱大劇,尤其是朗朗的作品在豆瓣閱讀中大部分有很清晰的“閨蜜友情”標簽。
豆瓣閱讀作者朗朗部分作品列表
只可惜,豆瓣閱讀該標簽下大部分售出影視版權的劇集,幾乎仍然附著于家庭、職場等現實主義女性題材類別下,情節中更多聚焦女性單體成長和變化,對于“雙女主”這一明顯的人物關系探究較少,以至于“雙女主劇”如今依然是女性題材中的小標簽。
這種默認附屬性的創作思維,直接影響了劇集的生產邏輯,預算謹慎,沒有明確宣發方向,甚至在制作分工上也不以“雙主角”為目標配置資源,導致女演員參演時顧慮多。劇中的她們或許戲份不少,但在工業語境中始終是“附加角色”。
縱觀海外,泰國在“百合宇宙”的生產路徑早已是另一套邏輯。擁有成熟的IP內容基底,
經紀公司對女藝人的打造也有專屬的CP方向,并通過百合IP改編劇迅速聚攏流量,將新人炒熱。先構建人設與情感走向,再定制劇本、搭建互動邏輯、設計聯動營業,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閉環,帶熱市場。
在中國,很多時候連“故事從哪來”都還沒想清楚。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年來看到的國產雙女主劇,大多以原創身份落在分賬劇賽道,包括分賬長劇與分賬中?。▎渭瘯r長10到15分鐘的橫屏微短?。V谱鞣阶约和叮p成本運作、靈活調度,平臺則觀望式上線,看市場反應再決定下一步。這種輕量開發路徑,并不意味著不被看好,而意味著尚未被納入“可規劃、可復制”的類型體系。
簡而言之,中國暫時拍不了雙女主劇,整個內容生態還沒準備好讓它規?;L。
沒有系統的內容供應、沒有成型的結構邏輯、也沒有足夠的試錯空間,這一類型只能作為試驗品偶發存在,而不是進入平臺戰略的主線內容。它確實存在,也偶爾被熱愛,但還遠未成為可以反復被使用、被驗證、被重塑的劇種。
結構失焦:雙女主≠百合,女性之間的人物關系缺失
國產劇里從來不缺“兩個女性角色同時出場”的設定,但真正能夠建立起“雙女主關系”的劇本結構,卻少之又少。大部分創作者似乎并不理解,女性關系作為一部劇的核心敘事,應該如何設計?
最常見的情況,是雙女主的關系“寫在設定里”,但并不嵌入劇情結構中。她們可能是同事、姐妹、搭檔,甚至是對手,但這種關系通常只是推動情節的“背景狀態”,并不具備“非對方不可”的敘事必要性。很多現實題材女性劇中,雙女主設定更像是一種“協作搭檔”或“視角分流”,僅僅完成戲劇結構上的人物設定,但人物關系的轉化并不細膩。
前不久大熱的豆瓣8.3分韓劇《善意的競爭》,以雙女主人物結構出發,形成了典型的“她對她”閉環關系。兩位女主的地位是相互纏繞的,起初是保護與被保護、欣賞與敵視,逐漸轉化為操控、依賴、對抗,甚至在情節上形成了鏡像式命運結構,這是一種無法“拆分”的人物組合。故事的核心不是“她們一起做了什么”,而是“她們如何成為彼此的命題”。
《善意的競爭》
國產劇的創作機制中,雙女主關系常常缺乏這種“強驅動”。角色關系以表層互動為主,很少形成足夠復雜的心理結構。比如《三十而已》《流金歲月》《了不起的女孩》《歡樂頌》等現實題材的女性劇,設定上雖然女性主角之間都是親友關系,但更多的敘事重心放在了每個女性角色的個體上。
這樣的女性劇,人物眾多,彼此連接的弧線不深,最終大多走向各自成長、分頭處理問題的“并列式敘事”,難以撐起“她和她”之間那種不可割裂的命運共生。
縮窄到雙女主劇的范疇,分賬劇《消失的痕跡》《心靈迷霧》和《盲點》都有明顯的這類問題,兩名女性只完成了人設上的搭檔,用職場關系將兩人強綁定,但是兩名女性之間究竟是通過哪些相處節點一步步完成關系變化,這個過程是缺失的。
《心靈迷霧》
說到底,“結構失焦”并不只是創作者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被行業路徑規訓出的開發邏輯。
國產劇的創作流程中,往往先確定題材(職場、家庭、懸疑等),再決定人物配置,再決定互動方式。畢竟“雙女主劇”不是一種題材,更像是一種標簽。所以不難理解這些分賬劇用懸疑探案作為強類型來定位受眾。
這種開發順序導致了一個直接后果:即使兩位女主之間互動良好、情緒真實,也無法成為劇本邏輯的“驅動軸”。她們的關系不承擔結構功能,自然也就難以被放到工業體系中反復使用。
好在近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國產劇中的女性人物關系確實正在經歷一次顯著的轉變。
從過去流行的“雌競”結構,到如今大量偶像劇、都市劇中強調的“女性互助”“彼此成就”,創作者的表達取向正在發生變化。
這本是一種積極的勢頭,但也面臨新的問題:不少“互助關系”的呈現方式仍然過于符號化。
女性之間的關系是“溫暖的”,卻不夠復雜;是“友好的”,卻缺乏真正的動因與過程。很多劇集中,兩位女性從誤解到和解的情節轉變太快、情緒鋪墊不足,觀眾看得懂“結果”,卻感受不到“怎么走到這一步”。
這種“預設正向情感”的關系設計,看似推動了價值表達,實則弱化了情節張力和人物可信度。她們為什么選擇幫助彼此?
以《好事成雙》為例,女主林雙在發現老公出軌女二江喜后選擇與江喜聯手,這確實是一件對女觀眾來說“喜聞樂見”的女性互助,但兩人為何可以如此“不計前嫌”選擇聯手?導演滕華濤曾解讀,林雙作為高材生轉變的全職太太,在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少,而江喜作為到大城市打拼的小城市人,在大城市中的人際關系也非常少,一件感情問題將兩個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的人拉攏在了一起,更像是二人被迫互相選擇。
這樣的解讀聽起來就更加明確和容易理解,如果可以在影視劇中有更多的呈現和解讀,而不是躲在一些強類型和主流的男女夫妻、戀愛等人物關系背后,或許就能獲得更大的共鳴。
但“好的女性關系”至少是一個變化的開端。創作者開始意識到,“她和她”之間的關系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結構重心,哪怕目前表達仍有稚嫩之處。比起過去“女性角色永遠為男主讓路”的工具人模式,這種將女性互助放進主軸的傾向,至少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樣的人物組合與合作可能。
而要讓這種關系真正成立,并成為劇作的情節核心,還需要結構上的再深入——不僅僅是“她們關系好”,而是“她們為什么必須一起走完這個故事”。
這可能,是下一步真正想讓雙女主劇進入主流軌道的人,必須先解開的問題。
落地失衡:參考有解,但復制無解
“雙女主劇”如今在亞洲明顯走上一條“環大陸”冰火兩重天的境遇。
以泰國為代表的“百合劇體系”是目前全球最具產業化雛形的女性CP內容生產線。從號稱第一部泰國百合劇的《粉紅理論》開播,至今僅三年,但“泰國百合劇”已經成為泰劇中一股新勢力。
從IP源頭來看,泰國近年來百合劇生產基礎依賴于幾名頭部百合作者的小說,其中“四大泰百宇宙”改編最多,四名頭部作者的小說系列被改編,每位作者的系列故事各有特色,有以穿越時空技能為賣點的高概念“時光三部曲”,也有CP中一方都是醫生的《我們的秘密》《愛情毒藥》。
“時光三部曲”系列改編
這兩年國產劇一直強調的“系列化”和“IP化”概念在雙女主泰劇中已經成熟,這也是源于泰國從小說到泰劇本身在系列化方面概念成熟,不僅雙女主題材在做系列化,主流偶像劇題材也長期在做系列化,比如泰國當下主流的流量演員也多有系列化偶像劇代表作,比如泰國三臺比較有名的“筑夢莊園”系列、“龍裔黑幫”系列,以及為了推廣新人二度翻拍的“名門紳士”系列。
偶像感更強的GMM則有“丑小鴨四部曲”系列、“十二王子”系列等,前幾年由哇唧唧哇拍攝的運動題材青春劇《極限17:羽你同行》《極限17:滑魂》《極限17:扣殺》則改編自GMM的“Project S”系列。
這一系列化生產鏈很絲滑地延續至雙女主題材,并且進一步與藝人經濟結合。近期泰國宣布拍攝的Salmon小說“四元素”系列,則由四大經紀公司各推出一對女性CP演員出演,不僅可以讓內容與藝人互相輔助,還形成了生產閉環。
“四元素”系列海報
不過泰劇在雙女主方面更專注于同性標簽的百合劇,內容幾乎一致是偶像劇題材,以同性CP的戀愛情節形成強感官刺激拉攏受眾。雖然生產模式已經高效成熟,但更接近于前些年國產劇炮制大量工業糖精的甜寵劇,如果撇去瞬間的情緒價值,在影視內容上幾乎難以深究和留下價值。
相比起泰國百合劇,日韓和歐美的做法,或許更能給國產雙女主劇以現實路徑上的啟示。
日韓劇集更擅長把“雙女主”結構包裹在類型中,用“故事的需要”讓這段關系成為劇情主線。比如《善意的競爭》,就用校園、懸疑、少女情愫等混合題材講述“她對她”的權力拉鋸戰,關系復雜度遠高于傳統偶像劇,嗑點與敘事并存。
歐美劇則更多用社會結構來對照人物關系。從《破產姐妹》中出身差距巨大的金發富家女Caroline與毒舌貧窮女孩Max在現實夾縫中艱難合租、共謀生計,到《殺死伊芙》的獵人與探員在權力與欲望之間彼此吸引又互相追獵,雙女結構常與懸疑、政治、驚悚、黑色喜劇等類型綁定。
人物之間的關系往往不只是一段私人情感,而是承載了隱喻、階層沖突、性別張力、壓抑與反抗的多重意義。這些劇并不強調“她們的感情”有多純粹,而是借“她們的關系”映射更大的社會問題與心理結構。
簡單來說,泰國是“把關系當主題”,日韓歐美是“讓關系服務主題”,或許后者才是國產雙女主劇在可行路徑上的真正突破口。
既然在當下語境下無法直接拍“關系本身”,那不妨讓雙女主的關系“嵌套在強類型里”,講述女性角色如何彼此推動劇情、共同面對事件、構成互為鏡像的成長與決裂。
比如可以在懸疑劇中打造“正邪對立又互相需要”的雙女偵探結構,在商戰劇中呈現“競合關系下逐漸成型的女性同盟”,在家庭劇中塑造“母職/姐姐/繼母/戰友”之間的新型組合關系等。只要關系夠復雜、人物夠推動,它就值得成立為“主結構”。
畢竟觀眾不需要被提醒“這是雙女主劇”,他們只需要感受到:她們的關系,真的重要。
如果說第一階段的目標是讓雙女主劇被拍出來,那么接下來的目標,應該是讓它“能夠脫離標簽、嵌入劇情、推動內容”。
不是以身份成劇,而是以結構立劇。這,或許才是真正的“雙女主之路”。
1分鐘速讀
本文講的是國產雙女主劇一直沒火起來,不是觀眾不愛看,而是整個行業從故事到制作都沒準備好。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問題:
- 缺好故事
國內幾乎沒有專門寫雙女主的成熟小說。網文平臺大部分是男男CP或男女戀愛,百合題材少得可憐,而且這類小說太圈層化,沒法像耽改那樣改編成大眾劇。偶爾有雙女主劇本,也多是職場、家庭劇的附屬品,重點不在女性關系本身。 - 人物關系太表面
很多劇只是硬湊兩個女性角色當主角,但她們的關系要么是塑料姐妹花,要么是工具人搭檔。比如懸疑劇里女警+女法醫破案,但兩人怎么從陌生人變成生死之交的過程根本沒說清楚。反觀韓劇《善意的競爭》,兩位女律師從敵對到糾纏,命運互相捆綁,這才是真正的“雙女主核心”。 - 行業不敢押寶
平臺和資本對這類劇沒信心,要么塞進家庭職場劇里當配角,要么拍成小成本分賬劇試水。而泰國早就把“百合劇”玩成了產業鏈:專門寫百合小說、培養女CP藝人、拍系列劇,甚至讓不同公司組女CP拍“元素宇宙”。國內既沒成熟的制作模式,也不敢給資源。
網友為啥吐槽?
比如翻拍《我的天才女友》,大家怕拍成不倫不類的年代劇,或者《小時代》式浮夸風。其實觀眾不是抗拒雙女主,而是討厭硬湊人設、關系假大空。好的雙女主劇應該像《破產姐妹》或《殺死伊芙》,把女性關系嵌入懸疑、職場等強劇情里,讓她們互相成就或對抗,而不是強行貼標簽。
出路在哪兒?
學日韓歐美,把雙女主關系變成故事發動機。比如讓她們在商戰里亦敵亦友,在破案中互補短板,甚至像《致命女人》那樣用女性聯盟反殺渣男。先把關系寫扎實了,再談類型創新,可能比硬造“百合工業糖精”更有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