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的四月天,櫻花還沒謝盡,政壇卻已硝煙彌漫。4月19日克林頓在俄克拉何馬城那句"我們正在把憤恨當作奧運比賽"的話音剛落,美國媒體立刻發(fā)現(xiàn)一個異常信號——過去250天里都保持克制的三位民主黨前總統(tǒng),竟在短短17天內(nèi)接連出手。這種"總統(tǒng)級狼煙"的密集程度,連研究白宮政治四十年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納夫塔利都直呼"活久見"。
要知道,按照美國政治圈心照不宣的"前總統(tǒng)俱樂部"規(guī)矩,卸任者通常像退休老船長般保持體面沉默。小布什當年被奧巴馬醫(yī)保改革氣得摔茶杯,公開場合照樣只說"相信現(xiàn)任總統(tǒng)的判斷";克林頓當年看著小布什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最多也就是在慈善活動上隱晦地嘆氣。但這次,從奧巴馬在漢密爾頓學院大理石臺階上的振臂一呼,到拜登在芝加哥工會大廳拍桌怒斥"他們在拆國家的承重墻",三位老江湖連體面都顧不上了。
仔細看這三場演講的選址,就能嗅到精心策劃的味道。奧巴馬選的是紐約州頂級文理學院,臺下坐著全美最精英的千禧一代;拜登直奔鐵銹地帶工會大本營,話筒上還纏著美國汽車工人聯(lián)合會的藍標;克林頓則特意飛到1995年恐襲舊址,背后就是刻著168名遇難者名字的紀念碑。這三個坐標連起來,恰好構成民主黨基本盤的"金三角"——知識精英、藍領工人、溫和保守派。
他們批評的切口也各具匠心。奧巴馬用的是"我們"這個復數(shù)代詞,把對抗包裝成公民責任;拜登直接甩出聯(lián)邦機構裁員數(shù)據(jù),讓芝加哥的起重機操作員都能算清自家飯碗風險;克林頓更絕,搬出"250年聯(lián)邦"的歷史敘事,把當下矛盾偷換成"愛國還是誤國"的選擇題。這種打法,像極了中國老話說的"紅臉白臉都要有人唱"。
最耐人尋味的是共和黨方面的反應。向來聒噪的福克斯新聞這次異常安靜,倒是幾位布什家族舊臣在《華爾街日報》讀者來信欄陰陽怪氣:"某些人忘了里根總統(tǒng)的第十一條戒律(共和黨人不公開批評同黨人士)。"這話明著批布什,暗里卻在點特朗普。要知道小布什雖然沒公開站隊,但他基金會最近突然撥款200萬美元研究"民主制度韌性",資助對象清一色是寫書批評過特朗普的學者。
馬斯克的遭遇更戲劇化。拜登罵他"動社保奶酪"才兩天,特斯拉加州工廠就冒出"機械故障"停產(chǎn)檢修。這種巧合讓網(wǎng)民翻出三年前舊賬——當時馬斯克吹捧特朗普稅改時,奧巴馬正好在隔壁硅谷演講說:"有些暴發(fā)戶以為火箭能飛就懂治國。"
深扒時間線會發(fā)現(xiàn),這場"前總統(tǒng)起義"可能早有伏筆。今年二月國會騷亂聽證會重啟時,三位前總統(tǒng)的圖書館"巧合"地同時發(fā)布當年反恐檔案;三月特朗普被起訴前夕,克林頓在克林頓全球倡議會議上突然大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連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出新書,都要特意加印章節(jié)談"白宮禮儀淪喪"。這些動作像圍棋落子,直到四月才顯出連環(huán)殺招。
歷史學者納夫塔利有個精妙比喻:"前總統(tǒng)們就像核電站里的鎘控制棒,平時靜靜躺在反應堆角落,一旦連鎖反應失控就會自動插入。"現(xiàn)在最值得玩味的是,唯一那根沒動的控制棒——小布什,到底在等什么?或許正如得州諺語所說:沉默的牛仔要么在裝子彈,要么在找更肥的牧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