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三屆感染病學術周(Oriental ID Week 2025)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學科精細化發展合作論壇、上海市第六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IDC項目總結會開幕式在上海召開。
本屆學術周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廣州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與免疫科技創新中心)、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中華傳染病雜志、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復旦大學感染與健康研究院、上海華申微生物與感染研究所等聯合主辦。
聚焦診療能力提升,推進醫防融合建設
如何促進“防治融合”體系的建設?如何加強傳染病專業人員的持續培訓?如何在傳染病消除工作中實現平戰結合?學術周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在視頻致辭中指出,這些問題的解決,將確保在疫情發生時,醫療救治和防控能力得到充分保障。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突發衛生事件的應對和處置能力。中國科學院王福生院士在致辭中聚焦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與結核病三大傳染病的防治進展與挑戰。“盡管我們在新型疫苗研發、快速診斷技術、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在臨床治愈等防治方面仍存在諸多難題。”他提出,科技突破是我們的關鍵武器,必須讓科研成果真正匯集到臨床一線。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類與自然界的一場斗爭,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該停止爭執,做好有效的準備,以科學的態度和充分的預案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學術周主席張文宏教授提出,“要致力于為傳染病和感染病學科的發展探索新路徑,建設一個融合創新且富有韌性的新感染病學科。”他強調,要加強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提升其早期監測和預警能力;建立一個強大的醫防融合體系,將公共衛生理念融入日常醫療實踐中;做好醫療救治能力儲備,打造一個平戰結合的感染病救治體系以及應對未來大流行的科技平臺。
本次大會還展示了上海市第六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IDC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張文宏教授介紹,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示范診治中心(組長單位),市級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區域臨床診治中心共同組成的上海市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IDC)體系,目前已建立了平急結合的重大傳染病救治平臺及三級網絡體系。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疾控局局長張浩表示,上海市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IDC)體系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大流行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臨時,救治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問題。他強調,公立醫院要具備平急轉換機制,做好資源配置,不僅包括醫院的硬件資源,還有學科對人才的培養。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鄭寧表示,華山醫院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體單位,全力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致力于打造國際一 流感染病診療中心。
榮獲2024年“最美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則在致辭中分享了自己在感染病領域工作近60年的體會,他強調要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注重多學科多部門的協作以及堅持研究創新和臨床實踐。
臨床共識、科普書籍重磅發布
結核病一直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難題,目前全球約有1/4的人口為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者。隨著免疫抑制劑種類的不斷增加和廣泛應用,結核潛伏感染再激活風險也日益受到關注。
學術周上,《免疫抑制劑與結核潛伏感染激活的臨床專家共識(2025版)》重磅發布。該共識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教授牽頭,聯合國內42名頂級專家共同傾力編撰而成,涵蓋了當前臨床常用的11大類免疫抑制劑,結合國內外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以及國內實際的臨床應用經驗,回答使用這些免疫抑制劑前是否需要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以及預防性抗結核治療等問題。
此外,華山感染團隊的科普新作《抗生素簡史》也在學術周期間發布。該書是繼《病菌簡史》和《疫苗簡史》之后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人類與傳染病”主題系列的最終章。該書以時間為線索,選取20世紀抗菌藥物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人物與里程碑事件,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串聯起抗生素的百年傳奇進化史,幫助大眾了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方法,減少耐藥菌的傳播風險。
原標題:《第三屆感染病學術周在滬召開!聚焦傳染病防治與公衛建設,發布重磅指南共識》
欄目編輯:陸梓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