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寫完了嗎?”“考試考了多少分?”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無數個中國家庭上演。這些看似平常的對話背后,隱藏的是高壓的教育環境下,父母對孩子的無限期許和深深焦慮。
說到教育,人們腦海中往往浮現的是課堂、考試和分數。長久以來,規范化的學校教育占據著中國教育畫卷中最醒目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的真正起點——卻常常被忽視,甚至成為“隱形”的角色。對于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除了“抓學習”,似乎不知道還能做什么。
尤其是在教育成為大模型落地重要場景的今天,科技巨頭、教育公司、創業團隊紛紛涌入AI教育領域,然而,在這波聲勢浩大的AI教育浪潮中,家庭教育領域卻無人問津。
陳寧和他的團隊,是例外的一個。
從游戲到家庭教育的跨界
1999年,陳寧從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帶著對游戲的熱愛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十七八年間,他參與研發過《獸血沸騰》《凡人修仙傳》等知名作品,見證了游戲從端游、頁游到手游的變遷,也親歷了行業的飛速發展與日趨“內卷”。
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玩游戲,做游戲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做一個自己喜歡、也能讓很多人玩得開心的游戲。“但是后來游戲行業變得越來越‘重’,動輒兩三千萬的投入,開發周期又很漫長,所有人都在追求投產比。”當熱愛被資本的邏輯裹挾,陳寧開始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疲憊和失落。
轉折源于職業生涯的階段性反思。當行業日益被資本邏輯裹挾,這位游戲老兵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方向。作為一名十來歲孩子的父親,他越來越被孩子的教育問題所牽動,也看到了中國家庭在育兒上面臨的普遍困境。
“中國小孩的學業負擔太重了,但是大多數家長和學校只顧“卷”成績,這對孩子成長很不好。”陳寧想,如果能用AI技術賦能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提升教育意識,為家庭教育的現狀帶來一些改變,無疑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經驗主義”到“智能導航”:AI如何重塑家庭教育?
在陳寧看來,傳統的家庭教育就像“盲人摸象”,依靠代際傳承的經驗和零散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而AI的到來,將改變這一現狀。
陳寧用一個貼切的比喻形容這場變革:“以前開車靠經驗和記憶,現在都用智能導航。家庭教育也一樣,會從‘經驗驅動’升級到‘智能驅動’和‘數據驅動’。”
具體而言,AI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大核心作用:
首先是激發自主性。學習并非簡單的知識灌輸,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內在的興趣和動力。
陳寧分享了他兒子的故事:孩子很討厭背單詞,試了各種方法都無濟于事。直到有一次,他引導孩子與DeepSeek交流,DeepSeek推薦了詞根詞綴記憶法,還根據他初二的學習進度,量身定制了一份單詞表。那一刻,孩子仿佛找到了自己專屬的“學習秘籍”,從那天起,開始每天主動背單詞。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陳寧感慨道,“如果孩子能通過自己與AI交流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法,他們會覺得很驚喜,也更容易接受。”
其次是培養創新能力。傳統的教育體系往往強調標準化和統一性,容易扼殺孩子的天賦和個性。而AI可以為每個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引導和反饋,成為鼓勵孩子創新的最佳助手。
基于對家庭教育痛點的深刻洞察,陳寧團隊將智能家庭教育的破局聚焦于三件事:
- 增進親子關系:這是教育的基礎,很多家庭問題的根源在于錯誤的溝通方式,AI可以提供科學的溝通策略和情景模擬,幫助家長學會與孩子有效連接。
- 激發內驅力和學習力: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和適合的方法,化被動為主動。
- 發掘多元能力:幫助家長發掘孩子的天賦、熱愛,提供個性化的成長路徑規劃,緩解唯分數論帶來的焦慮。
這三點,也正是他們AI產品設計的核心邏輯。
“明智家長”,家庭教育的“AI工具箱”
理念最終要落地為產品,才能真正發揮價值。2023年6月,陳寧創立了深度同步公司,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進行商業轉化。他們的核心產品,是面向C端家長的AI小程序——“明智家長”。
在第六屆教博會上,“明智家長”作為國內首個家庭教育領域模型正式發布,成為目前算法備案清單中唯一的家庭教育大模型提供者。
該產品將用戶畫像直接對準了焦慮的中國父母。陳寧介紹,通過AI+家庭教育,幫助家長從提升親子關系,到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最終讓孩子發揮出天賦和能力。“我們希望告訴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你應該說哪些話,做哪些事,對孩子當前發展階段最有幫助。”
談到“明智家長”的研發經歷,陳寧透露,最初團隊的想法很簡單,做一個家庭教育垂類模型,提供基礎的問答功能,但很快發現家長并不買賬。“沒問題時,他們自信滿滿,不會主動咨詢;出問題往往為時已晚,又病急亂投醫。”
意識到簡單問答無法解決實際需求,團隊迅速調整方向,將產品轉向融入日常場景、能夠提供具體幫助的“工具箱”。
比如,針對親子溝通,他們開發了“情景訓練”功能,打造了100多個常見的親子溝通情景,家長可以進行模擬訓練,AI會根據表現給出反饋和建議。
再比如“親子故事機”功能,用AI模仿父母的聲音,為孩子講故事,并且過程中可以隨時與孩子互動。說到這,陳寧分享了一個小插曲:最初該功能叫“爸爸講故事”,上線后數據顯示很多用戶都沒有使用。調研后發現,原來用戶中大多是媽媽,后來改名“親子故事機”,使用率才得到提升。
目前“明智家長”還在快速迭代優化中,用戶反饋已經驗證了方向的價值。陳寧至今仍對一位家長的話記憶猶新:“她說,有了我們這個小程序之后,哪怕不用,放在手機里,都感覺很安心,因為覺得好像有個人可以隨時幫她。’
雙輪驅動:構建校家社協同的“AI新基建”
單一的C端產品難以徹底解決家庭教育的復雜問題。陳寧團隊深知,家庭教育不是“單打獨斗”,必須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因此,在發力C端“明智家長”的同時,他們也面向B端學校和社區,推出了“朵拉安心小屋”和“智愈AI云屏”兩款AI硬件設備。
這些設備內置了經過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領域專業微調的AI數字人,能夠在學校或社區場景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情緒疏導、心理測評等服務,同時也能作為老師和社區工作者的助手。
陳寧指出,當前學校普遍面臨心理健康資源不足、專業人手緊缺的困境。AI硬件恰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成為學校心理健康的“AI新基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心里話不愿意跟老師家長說,也不好意思跟同學說。AI數字人提供了一個沒有評判、足夠安全的傾訴對象。
嘉興市少體校是一個典型的應用案例。體校學生訓練和比賽壓力巨大,“智愈AI云屏”在那里受到了歡迎。學校教練跟陳寧反饋說,有一次校女足在賽前用它做了團體輔導,有效緩解了緊張情緒,第二天比賽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
在陳寧團隊的設想中,C端和B端是相互促進的飛輪。通過B端合作,產品能夠觸達更多學校和家庭,收集真實用戶數據,同時學校和社區的背書也能增強用戶信任。未來,他們希望能將“明智家長”進一步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家庭教育服務平臺,整合AI工具、真人咨詢、社區活動等多種資源,構建一個完整的家庭教育生態。
投身家庭教育的兩年多,陳寧自己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曾經的他,也是一個“雞娃”家長,用自己的學霸標準衡量孩子,習慣性地為孩子規劃“最優路徑”。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他漸漸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天賦所在。與其焦慮地指令孩子,不如放下姿態,去理解、尊重和支持孩子,做更明智的家長。
“現在我對孩子的管理少多了,更多是做好后勤,陪他玩。”陳寧笑著說。
在AI浪潮呼嘯而來的當下,陳寧團隊用AI這把鑰匙,試圖打開困擾無數中國家庭的教育之鎖,探索出“明智家長”的道路和發展方向。他們的愿景很簡單,愿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成長的自由”,而家長也能在愛與智慧中找到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