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服藥方法不正確,治病的良藥也可能變成“致命的毒藥”。近日,來自浙江省寧波市35歲的張華(化名),因咽喉不適自行服用了多西環素腸溶膠囊。他在服藥時,只喝了一小口水便匆匆躺下睡覺。次日一早,張先生便出現了胸痛、吞咽困難等癥狀,緊急就醫后,醫生確診他為“藥物性食管潰瘍”。
健康時報圖
“當患者口服藥物時,如果送服藥物的液體量不足,藥物可能會黏附在食管壁上。以多西環素為例,這種抗生素本身具有刺激性,若滯留時間過長可能會腐蝕黏膜。平躺姿勢更會延緩藥物通過食管的時間,引起藥物在食管滯留,導致黏膜反復受損,最終形成潰瘍。”4月20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醫師黃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但同時他也指出,藥物滯留食管情況并不常發生,正常情況下,只要服藥方法正確,在吞咽功能良好且消化道通暢、無梗阻的人群中不會發生。但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梗阻,比如食管胃結合部腫瘤,引起賁門部位狹窄,此時口服藥物有時會長期滯留在食管里。
黃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如果藥物滯留在食管,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食管有異物感、卡頓感,有時會有胸骨后燒灼樣疼痛。如果本身就有賁門狹窄,會有消化道梗阻癥狀,如哽噎感,甚至還會出現嘔吐癥狀。所以患者在服用藥物前,首先要確認自己沒有消化道梗阻。如果出現吞咽困難、哽噎、嘔吐等癥狀,說明可能存在消化道梗阻,尤其是食管胃結合部(賁門)梗阻,此時不要選擇口服藥物,否則藥物容易滯留在食管。要讓藥物發揮最好的作用,就要確保藥物能順利吞咽進入胃腔,一些腸溶性藥物進入腸道吸收,避免藥物在食管長時間滯留。
如何避免藥物性食管潰瘍?黃華認為,要做到科學服藥:一是要用足夠的液體或流質食物送服:建議不少于100毫升能形成“水流滑梯”,幫助藥物快速通過食管進入胃部,避免滯留,溫度以40℃左右為宜,避免過燙或冰水刺激黏膜;二是避免服藥后立即躺平:30分鐘是“黃金時間”,服藥后保持坐姿或站立至少30分鐘,利用重力加速藥物通過食管,避免因平躺或彎腰導致藥物回流滯留;三是特殊藥物需要特殊對待:一旦出現藥物滯留食管的情況,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接受醫生的專業診治。
精選
文章
本文來自:2025-04-21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家中常備藥引發“食道危機”!藥物性食管潰瘍該如何避免?》(高瑞瑞)
編輯:王楠
審稿:魯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