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門國際喜劇節的第二年,對比首屆,今年的澳門國際喜劇節在規模上做了全新的企劃和升級: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喜劇人齊聚澳門,也從電影展映、劇目展映、創投、論壇等各個板塊進行了全面優化。
電影節展服務承辦城市與其市民文化在現如今成為越來越多活動主辦方或策展人所考慮的核心問題,第二屆澳門國際喜劇節在策展初期就定下了“一節兩地,五大板塊”的全新布局模式(澳門和橫琴),讓兩岸三地的觀眾們有機會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新喜劇、新電影。澳門國際喜劇節也在嘗試用幽默來重構澳門這座城市的形象與城市影響力。
文字:王晨宇
排版:泓澤
責編:劉小黛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從電影展映的板塊來看,今年的澳門國際喜劇節的主題是經典電影的重新審視與喜劇類型片的突圍:組委會特別邀請了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孫女Dolores Chaplin帶來紀錄片《卓別林:流浪之心》。這也是這部獨特的家庭影像在亞洲地區的首映。Dolores跟隨自己的父親重構了世人對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想象,帶來了西方視角下對喜劇的全新理解。
在映后交流時,導演說:“其實通過幽默的方式可以傳達任何信息,包括比如說政治層面的或者情感層面的信息,而且它的幽默讓觀眾更好的產生共鳴,更好的理解影響大家的主題和信息幽默,喜劇更容易讓觀眾們跨過語言的障礙,即使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大家也能通過默片來感受喜劇電影的魅力。”筆者從這部紀錄片以及這段映后中感受到一種“吉普賽式的浪漫”,即通過喜劇自由的精神,來抵達人生的一種流浪之心的境界。
西方唱罷,東方登場。組委會也同時組織了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破碎的憤怒》在中國的首映。這部電影將北野武一貫的惡搞、自嘲與他擅長的犯罪片結合,凸顯暴力美學和荒誕自嘲的融合,并邀請了北野武導演親臨澳門開展大師班。
對于喜劇類型片這一角度,今年澳門國際喜劇節展映了華語喜劇電影工業化作品“唐探“系列以及喜劇類型片《年會不能停!》。中國電影市場首部突破十億票房的國產電影導演徐崢也帶著自己的行業經驗也來到澳門國際喜劇節與從業者零距離交流。從卓別林的默片魅力到北野武的荒誕暴力美學,第二屆澳門國際喜劇節通過展映和大師班,在澳門重新構思與探討國產喜劇未來的方向。
喜劇,從來不只有電影這一種出口,劇目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未被預演的反應和未經設計的掌聲都組成了劇目主創和觀眾的雙向交流。從產業角度來看,今年劇目板塊備受矚目的《小豬佩奇之奇妙一日游》/橫琴舞臺劇和在威尼斯人舉辦的南北東西單口喜劇等節目都體現了澳門國際喜劇節對于劇目類ip的孵化與文旅的創新嘗試。
筆者認為,澳門國際喜劇節今年最大的進步就在這個方向:當喜劇不再拘泥于表達形式,當喜劇電影和喜劇節目不再受語言、文化、ip的限制,真正能讓一個節展內涵豐富的方向就是與當下市場方向的契合。這一點今年澳門國際喜劇節做的卓有成效,從本屆喜劇、電影的市場、創投來看,今年澳門國際喜劇節本屆喜劇節重磅推出創投板塊——創投風云劇會,這是首個以編劇為核心、沉浸舞臺表演為形式的華語喜劇創投平臺。
從2024年喜劇類型片在市場的反饋來看,這依舊是一塊非常大的盤子:202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25.02億,其中1-8月,國產喜劇片總票房超過兩百億,占全年總票房的47%,暑期檔的喜劇片表現也頗為亮眼,票房達近50億元,且年度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國產片占八席,其中國產喜劇片位列前五。
但同樣也有疲態顯露:在短視頻和脫口秀等替代娛樂形式的沖擊下,分流了觀眾對于傳統喜劇電影的興趣,且部分喜劇類型片所做的類型融合的嘗試未取得更進一步的市場反響。春節檔喜劇占比從2023年70%降至2024年45%。在市場與風險的雙重機制下,澳門喜劇節澳門國際喜劇節對喜劇創作者的的這種孵化與扶持的做法就可以給年輕的喜劇創作者更多的試錯成本與舞臺,對整個喜劇電影創作的生態有所幫助。
筆者了解到,本屆創投單元自啟動以來,吸引了超過300部原創舞臺劇作品投遞,涵蓋都市喜劇、荒誕戲劇、黑色幽默等多元風格。經過嚴格的初選、排練和中期篩選,最終6部作品脫穎而出,在現場展示,以沉浸式表演的方式展現劇本的舞臺魅力。并且組委會在本屆特設了AI環節,讓人工智能工具與編劇工作相結合以達成行業共創。
在全球電影和娛樂行業日益重視多元化與包容性的今天,澳門國際喜劇節今年特設數個頗具多元性的論壇,例如產業女性論壇:演員馬麗和導演劉偉強在產業女性論壇中以《水餃皇后》為切入點分享了女性創作者如何通過真實與復雜的角色塑造,打破傳統對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從而賦予女性角色更為豐富的內涵與生命力。筆者認為:馬麗的成功很具有代表性,女性創作者可以通過幽默的外殼挑戰傳統觀念,打破當代社會的偏見,女性在創作過程中可能需要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勇敢表達自己對藝術與社會的獨立見解。
而另一場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則是印度知名電影人阿米爾·汗和沈騰以及馬麗等對談的閉幕論壇。這三位知名的喜劇電影人都表示喜劇表演遠比悲劇更具挑戰性。演繹喜劇不僅要求演員具備出色的時機掌握,還需要在充滿幽默的外殼下傳遞深刻的情感和復雜的人物塑造。
沈騰說:“做喜劇是非常嚴肅的,創作非常困難;喜劇歷史太悠久了,大家都見過了。”“短視頻對長視頻的沖擊也非常大。我們現在想做新的故事結構的嘗試”。
論壇還特別探討了喜劇創作中的性別與文化差異問題。這也是筆者認為今年澳門國際喜劇節最具有代表性的探討即——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克服文化壁壘與性別偏見,創作出具有普適性的喜劇作品,如何通過”幽默“這種語言講述國際化故事。這個兩個論壇其實給筆者的感覺是澳門國際喜劇節在未來所圖甚大,并且明白當下創作、創投、市場等鏈條上的問題出在何處。
其實來到澳門才知道這里有獨特的文化土壤,就如同標題說的“咸淡水”,澳門的中西文化背景,恰似喜劇的實驗室——這里沒有絕對的主流文化,幽默成為不同群體求同存異的黏合劑。今年的澳門國際喜劇節也確實做到了產業、文化的共振、也對電影節展與文旅合作有了新嘗試。
筆者期待澳門國際喜劇節在今年所做的一切在未來推動相關產業鏈的完善與進步,或許澳門國際喜劇節和澳門在未來真的可以成為東方幽默的全球中轉站。
憑借這部國產影片,他獲得了香港電影節最佳導演
進軍好萊塢后,奉俊昊的變化
上海臺風天,看三宅唱26歲拍攝的黑白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