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制/劉子恒 王思寧
縱覽新聞記者 邊義婷
“出來了!出來了!”
4月17日下午,在石家莊裕西公園,63歲的王琳和幾位“鳥友”正在“打鳥”,他們的目標是樹洞里的一對灰椋鳥。
初聽“打鳥”,不少人都以為是要捕捉鳥類,其實不然。在攝影圈所說的“打鳥”,實為拍鳥,是一群以觀察、拍攝鳥類為愛好的人,用長焦鏡頭,在距離鳥類較遠的地方抓拍。
如何“打鳥”?“打鳥”的樂趣是什么?記者走近“打鳥人”王琳,去了解他“打鳥”的故事。
緣起于平山縣的蒼鷺
已經退休的王琳目前在石家莊生活,從2019年開始“打鳥”至今,已經5年多了。談到為何開始“打鳥”,他告訴記者,接觸“打鳥”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
2018年7月的一個周末,王琳到平山縣河合口鄉外大河村看望一位好友,在村子附近的蒼鷺峰上,看到一棵樹齡近300年的油松樹上有20多個鳥巢。他從當地村民口中得知,這些鳥巢是蒼鷺的,每年初春都會有百余只成年蒼鷺到此筑巢繁衍。
“沒想到在離家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還藏著這樣的仙境。”王琳說。可惜當時多數蒼鷺已往南遷徙,他未能看到村民講述的成群結隊、婀娜多姿的蒼鷺。
王琳拍攝的古松樹和蒼鷺。王琳供圖
到了村委會辦公室,王琳看到墻上懸掛著許多攝影愛好者拍攝的蒼鷺照片:黑白灰的羽毛、長腿長頸。看著蒼鷺優美的身姿,他“一見傾心”。于是,他當即決定,等來年蒼鷺飛回來的時候,要帶上拍鳥設備再來蒼鷺峰。
2019年3月初,王琳得知蒼鷺陸續返回蒼鷺峰棲息地時,便帶著一臺基礎相機和70-200mm鏡頭第一次上山拍鳥。
王琳回憶,當時山區早晚的氣溫都在零度以下,他清晨從村里出發,背著拍攝設備走過200多米的崎嶇山路,才找到合適的拍攝機位。透過相機的取景框,他第一次清晰地觀察到這些活潑可愛的“精靈”,鏡頭中的蒼鷺群起飛、落地、嬉戲、示愛,讓他激動不已。
經過3個小時的“忘我”拍攝,王琳的手指都快凍僵了,但依然不停地按著快門,想捕捉到更多的精彩畫面。然而,拍鳥對設備和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對于第一次拍攝的王琳來說,想要更加專業地“打鳥”,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山上其他攝影師拿著的長焦鏡頭都是‘長槍短炮’,我的拍攝裝備像小口徑步槍,顯得格格不入。”王琳笑著說。
正在“打鳥”的王琳。劉子恒攝
于是,王琳上網查詢、找攝影愛好者咨詢性價比高的拍攝設備,經反復比較,又入手了一個鏡頭,并配置了一套穩定性較好的三腳架及懸臂式云臺。
5年記錄百余種鳥類
“拍鳥的話,需要有長焦距的鏡頭,最好是高速連拍。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還在拍鳥人怎樣綜合利用設備,并不是深入地了解攝影3要素,把設備的技術更好地發揮出來,就能拍到精彩的畫面。”王琳說。
為此,王琳不斷學習攝影知識,什么時候適合用自動檔、什么時候適合慢門拍攝、什么時候要用大光圈……現在面對不同的拍攝情況,王琳已經可以熟練地運用拍攝技巧。5年多的時間里,他拍攝了上百種鳥類,光是素材,就裝滿了十幾個容量4T的硬盤。
“對于好照片的評定,每個人的標準不同,首先要抓拍到,然后畫面要清晰,內容要精彩。”王琳說,“我認為一張好的照片,不僅要光影效果好,還要有故事情節。”
為此,王琳在3年間“9上蒼鷺峰”,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記錄了蒼鷺筑巢、戀愛、繁育等不同階段的畫面。他說:“有時候為了一個精彩的畫面,需要等上半天、一天或者幾天時間才能拍到。”
王琳在河北平山縣拍攝的蒼鷺作品《母愛》。王琳供圖
讓王琳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經歷是2024年5月23日,他和“鳥友”到張家口赤城縣拍攝金雕。“金雕一般生活在深山里,人煙罕至的地方。”他告訴記者,當時有七八個“鳥友”,每個人都背著十幾公斤重的相機包,他們乘坐當地村民的農用“三蹦子”(三輪車)搖搖晃晃地上山,又走了兩公里山路,才到達金雕的最佳拍攝地點。
由于金雕對人類十分警覺,王琳和“鳥友”們躲在距離金雕約200米的棚子里拍攝。從早上一直等到了下午3點多,終于發現了一只金雕。只見金雕拍打著翅膀,爪子抓著一條獵捕的蛇,飛向鳥巢育雛。王琳連忙按下快門,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精彩場景。“感覺一天的等待都值了,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特別興奮。”他說。
自學剪輯制作200余條鳥類科普視頻
在一次次“打鳥”后,王琳對鳥類也越來越癡迷,他不僅欣賞鳥類的羽毛、優美的舞姿,還去詳細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許多鳥類每年要飛行上萬公里遷徙,這種堅韌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他說。
通過“打鳥”,王琳還結識了不少“鳥友”。61歲的許景耀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經“打鳥”四五年了,現在也已退休。許景耀告訴記者,“鳥非常漂亮、靈動,我每次拍鳥的時候心情都非常愉悅。”受朋友們的影響,57歲的王聲強最近也開始“打鳥”。他說:“拍鳥很有樂趣,能更貼近自然,更加懂得怎么和自然去相處。”
“河北省內的珍稀鳥類有很多。”王琳說,他平時“打鳥”的地點主要在石家莊周邊和河北省內。
在石家莊井陘縣,他拍攝到20幾只黑鸛伴著一處溫泉的水霧起飛,宛若仙境;在張家口沽源縣,他拍攝到一對蓑羽鶴帶著兩只雛鳥在草原上“漫步”,十分溫情……經過這幾年的拍攝,王琳由衷地感嘆,河北省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青頭潛鴨作為珍稀鳥類,對環境和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過去在保定白洋淀,一直沒有青頭潛鴨的繁殖記錄,從2023年開始,我已經連續兩年在白洋淀拍到了繁育的青頭潛鴨。”王琳說。在他拍攝的畫面里,一只雌性青頭潛鴨帶著5只雛鳥在淀中嬉戲,滿眼盡是青翠。
王琳告訴記者,他還自學了剪輯和配音,將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制作成有情節的小視頻,通過賬號“春雨4528”在視頻號等社交平臺共發布視頻200多條,總瀏覽量超300萬。其中,兩部視頻作品還獲得了“非凡見證?美麗河北”視頻征集活動暨首屆“美麗河北見證官”選拔大賽二等獎,有些作品還被新華社等媒體轉發使用。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王琳還學習了無人機拍攝,并考取了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專業技能合格證(AOPA)。
“我肯定會一直拍下去的。”王琳說,接下來他還要把鳥類知識宣傳出去,讓更多人去了解鳥類,保護鳥類,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