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西方的女性藝術家作為對照,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植物畫家瑪麗安娜·諾斯,20世紀美國現代藝術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喬治亞·歐姬芙,都是以花卉植物為題材,獲得了美術史的名聲。相比之下,徐冬青描繪的花鳥不會那么咄咄逼人,那么恣肆張揚,自有中國人含蓄雋永的溫潤、柔軟,兼具敘事性與抒情性,是東方女性的生命特質在宣紙上的鋪陳,一如冬青,最適宜生長于這片暖溫帶的平原、溪谷,是自然、地理、歷史、傳統融匯在“這一個”個體身上而最終形成的個性與風格。
我常常佩服那些藝術家,不論是用水墨、線條或色彩,都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內心坦露給世人。
冬青的畫便是她生命歷程的真實流露,或者可以說,通過這些畫,你可以深入冬青的內心深處,深入她的夢境,去了解她的愛戀,她的憂郁,她的欲望,她的情思。《山茶花·致青春》,勃勃生長于山川之中的山茶花,是青春與美好的象征;《一封信——我的2001年》,綠植葳蕤,小船竟載著一棵繁茂花樹駛向神秘之處;她的《時光花園》,是用玫瑰色的花環做成的。她贊美星辰、大海、太陽、月亮,她歌頌四季里的春夏秋冬……即使是參與主題性創作,她也同樣用自己的方式,用真誠,用直覺:在長江主題創作中,冒著生命危險爬到青海雜多縣三江源5000多米的高原上,畫出了自己彼時彼刻的感動;在唐宋八大家的主題性創作中,借用蘇軾的兩句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以《他的心變成了兩只小鳥——致蘇軾》開啟古今對話,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意象,那是今天的她對蘇軾的致敬,是緬懷,是暢想,是屬于她自己的又一種境界。
很難用傳統的中國花鳥畫來界定冬青的畫,包括筆墨、色彩、圖式、標題,乃至傳達出來的情緒、情感。成長經歷、身份與性別,是構成自我的重要元素。因此別人如何看待,曾經令她有種困惑,強大的壓力讓她偶爾失去自信,陷入懷疑,想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要求自己。但柔軟是另一種堅韌的力量!冬青堅持著,堅持著,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她深入地學習傳統。2006年的《物影》系列,冬青追求宋代繪畫歷盡時光后的光影效果,她嘗試運用白礬,提亮畫面,將宋畫中的屏風、禽鳥、峰巒、云霧、花朵,幻化為“很當代”的夢幻色彩。
她也學習西方,研究波斯細密畫、日本的浮世繪。她將“構成”引入畫面,《回家的路》伸向遠方,卻只退到了小小的角落,繁茂而搖曳的花樹是畫面的主體,讓回家的喜悅迎面撲來。
她探索工筆和寫意的關系,隨著年紀的增長,她放下三礬九染,追求真趣與真意,因為“寫”情“寫”意而氣韻流動。
她從古今中外的藝術資源中擷取她所想要的一切。她把自我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中,這是當代人的意識。在《贊美詩》中,她將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做了天地日月的當代轉換,在《和平的喜悅》中,她將世界關注的話題用中國傳統禽鳥走獸做了傳統的闡釋與轉換。讀她的畫,總讓我想到童話里的小王子。她的畫面充滿詩意,卻不是格律詩的味道,她的標題是從薩福、惠特曼、泰戈爾,從舒婷、席慕蓉而來的現代詩。她的文字也一樣有靈性:“孤獨來了,我和我的孤獨待一會/恐懼來了,我和我的恐懼待一會/凄涼的感覺來了,我們也要一起待會兒”。這些獨特的生命體驗,哪怕不完滿,轉瞬即逝,卻是生命的真實模樣。
從冬青的畫里,尋找自己的情感記憶,又或是關于生命與鮮花、草和葉的無盡聯想,這是她的最新個展“草葉菩提”想要提供給大家的審美體驗。
來,春天里,就來看冬青的畫,看前生后世,看夢幻世界,聽鳥語,聞花香,生成一段你自己的生命記憶,留待日后,兩鬢蒼蒼之時,月下獨酌,用來下酒。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2025年3月14日《人民日報》第20版
原標題 | 《柔軟是另一種堅韌的力量》
作者 | 徐漣
主播 | 王心悅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