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這片海域自古以來就是國際貿易的黃金水道,每年有數萬億美元的貨物從這里經過。但近年來,這里卻成了全球矚目的熱點——不是因為貿易,而是因為領土爭端。
中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在這里的島礁主權爭議不斷,而美國,這個南海的“局外人”,卻頻頻插手,2023年更是放出狠話:如果中國繼續在南海“挑釁”,美軍將直接動用武力!
這可不是開玩笑,美國的航母、戰機已經當時就在附近海域晃悠,中國的軍艦和飛機也沒閑著,雙方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
一、南海爭端的來龍去脈
南海,位于中國南部、菲律賓西部、越南東部,是一片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里不僅漁業資源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極為可觀。更重要的是,南海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海上貿易都要經過這里。
南海的爭端主要圍繞著島礁的主權歸屬。中國聲稱對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擁有主權,依據的是“九段線”(也稱“U形線”),這條線幾乎囊括了整個南海。
然而,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和臺灣地區也對部分島礁和海域提出了主權要求。這些國家認為,中國的“九段線”缺乏國際法依據,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悖。
幾十年來,各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一直沒解決,反而隨著資源的開發和戰略地位的提升,矛盾越來越深。
自2013年起,中國開始在南海的多個島礁上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把一些原本只有礁石露出水面的地方變成了面積不小的人工島。比如,南沙群島的美濟礁、渚碧礁等地,如今都建起了跑道、港口、雷達站甚至導彈發射臺。
中國說這是為了改善島上人員的生活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維護海上安全。但周邊國家和美國可不這么看,他們覺得中國是在“軍事化”南海,擺明了是要加強對這片海域的控制。
美國雖然不是南海的直接聲索國,但一直以“維護航行自由”為理由,頻頻派軍艦和飛機進入爭議海域。這些行動有個正式名字,叫“航行自由行動”。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認為南海是國際水域,任何國家都不能隨便劃個圈說“這是我的”,限制別人通行。
所以,美國的軍艦會故意開到中國控制的島礁附近,有時甚至進入12海里的范圍,擺出一副“你管不著”的架勢。2023年,美國在這方面的動作明顯多了起來。
2016年,菲律賓把南海問題告到了海牙的國際仲裁庭。結果,仲裁庭裁定中國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還說中國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的活動是非法的。
這對菲律賓來說是個大勝利,但中國壓根不認賬,直接表示這個裁決是“廢紙一張”,堅持南海問題得由相關國家自己談,外部勢力沒資格插手。從那以后,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一點沒收斂,反而更堅定了自己的立場。
除了主權之爭,南海的戰略價值才是各國搶著插手的原因。這里每年有5萬億美元的貿易貨物通過,占全球海運貿易的三分之一。海底還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據估計有110億桶石油和190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
加上漁業資源,南海簡直就是個“聚寶盆”。誰控制了這里,誰就在亞太地區有了更大的話語權。所以,美國不愿意看到中國一家獨大,中國也絕不會輕易讓步。
二、近期緊張局勢的升級
過去幾年,南海的局勢一直在升溫,尤其是2023年,雙方動作越來越大,火藥味也越來越濃。
2022年7月,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榮·帕克公開表示,中國在南海的“挑釁行為”越來越多。
她提到,中國飛機在國際空域對澳大利亞的偵察機進行危險攔截,還在菲律賓的專屬經濟區內干擾人家的海洋研究和能源勘探。這些事讓美國覺得,中國不光是在擴張勢力,還在挑釁周邊國家的底線。
2023年3月,美國海軍的“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連續兩天在西沙群島附近航行,離中國控制的島礁很近。中國馬上跳出來抗議,說這是“非法闖入”,要求美國立刻滾蛋。
美國則回應說,這是在國際水域的正常行動,誰也管不著。類似的事件在2023年發生了好幾次,比如5月美國還派了B-52轟炸機飛過爭議區域,擺明了是要給中國施壓。
每次美國軍艦靠近,中國都說自己派軍艦和飛機去“驅離”了對方。比如2023年3月的西沙事件,中國國防部稱“依法依規”把美艦趕走,還放出了,顯示中國軍艦跟在后面警告。
但美國這邊一口否認,說自己的船壓根沒被趕走,任務照常完成。兩邊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這種針鋒相對的架勢讓人捏把汗。
菲律賓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也跟著在南海跟中國杠得挺兇。2023年6月,菲律賓一艘補給船在仁愛礁附近被中國海警船攔住,對方還用了水炮,弄傷了一名菲律賓士兵。
菲律賓氣炸了,跑去找美國訴苦,還要求美國兌現《美菲共同防御條約》。這事讓美國更有理由在南海刷存在感,也讓中國對菲律賓的態度更強硬。
2023年10月,美國和菲律賓在南海搞了一次大規模聯合軍演,動用了航母、戰機、潛艇,兵力超過1萬人。日本和澳大利亞也摻和進來,派了船和飛機助陣。
這次演習就在中國眼皮底下,演練的內容還包括反艦和登陸作戰,明顯是沖著中國來的。中國這邊也不甘示弱,8月份剛在南海搞了實彈演習,秀了一把自己的軍事實力。
三、美國的強硬立場
美國這次放話要動武,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后有它的算盤和底氣。
美國一直強調,南海是國際水域,誰也不能獨占。美國國防部多次表態,美軍會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范圍內行動,確保航行和飛越自由。
這話聽著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就是在挑戰中國的底線。美國覺得,如果不站出來,中國可能會把南海變成自己的“內湖”,到時候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就危險了。
美國跟菲律賓有《美菲共同防御條約》,一旦菲律賓在南海跟中國干起來,美國理論上得幫忙。2023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重申了對菲律賓的“鐵桿承諾”,說美國會支持菲律賓的“合法權利”。這話聽著挺硬氣,但也給美國套上了個義務,萬一真打起來,美國很難置身事外。
美國官員的語氣越來越嚴厲。2022年7月,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伊利·拉特納說,中國在南海的“侵略性行為”遲早會引發“重大事件”。
2023年11月,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國會聽證會上也提到,美軍“已做好準備”應對任何挑戰。雖然沒明說要打,但這威脅的意味誰都聽得出來。
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力量不是蓋的。第七艦隊常年在這一帶巡邏,航母戰斗群、核潛艇隨時能上場。加上關島、日本、韓國的軍事基地,美國完全有能力在南海動手。當然,真打起來代價也不小,但這種部署本身就是一種震懾。
四、中國的反擊與應對
中國面對美國的壓力,態度很明確:寸土不讓,絕不退縮。
中國在南海的軍力這些年突飛猛進。海軍的052D型驅逐艦、094型核潛艇,還有東風系列反艦導彈,都部署在這一帶。
2023年8月的實彈演習中,中國展示了用反艦導彈精準打擊海上目標的能力,警告意味很濃。人工島上的軍事設施也越來越完善,雷達和導彈隨時能派上用場。
中國外交部多次表示,南海問題是“中國和相關國家的事”,美國沒資格指手畫腳。對于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中國斥之為“霸權行為”,還呼吁周邊國家一起抵制。
2023年9月,中國外長王毅在東盟會議上說,美國才是地區不穩定的根源,這話明顯是說給鄰國聽的。
每次美國軍艦靠近,中國都會派船和飛機去“伴隨監視”。2023年3月西沙事件后,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說,美軍如果再挑釁,中國會“堅決應對”。這種“驅離”已經成了中國在南海的標配動作,既是軍事回應,也是政治表態。
中國知道,光靠硬碰硬不行,還得爭取鄰居的支持。2023年9月,中國和東盟在柬埔寨談“南海行為準則”,雖然進展慢,但至少表明中國想通過多邊合作緩和局勢。中國還跟一些東盟國家談成了油氣資源聯合開發的項目,算是給點甜頭,拉近關系。
五、局勢的可能走向與影響
現在南海這局勢,就像兩輛車對開,誰也不肯讓道。美國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說事,中國強調歷史權利,雙方在這場爭端里其實也在爭奪國際規則的話語權。
接下來會怎么樣?有幾種可能。
美中雙方軍艦和飛機在南海碰面的次數越來越多,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小。2023年5月,中國戰機在國際空域對美國偵察機做了個危險動作,最近時只有幾十米,差點撞上。這種事要是控制不好,后果不堪設想。
南海要是真打起來,全球經濟都得跟著抖三抖。這里是原油和集裝箱運輸的大動脈,占全球30%的油運和50%的貨運。一旦航道被封鎖,油價肯定飆升,貨品價格也會漲,對普通人來說,生活成本就得往上走。
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已經開始站隊美國,2023年10月的聯合軍演就是信號。如果沖突升級,亞太地區可能會分裂成兩個陣營,一邊是美國和它的盟友,一邊是中國和少數支持者。東盟國家估計得左右為難,夾在中間不好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