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8億痔瘡患者中,每3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擾。你每天久坐10小時,某天突然發現便血,疼痛難忍,卻因“羞于啟齒”拖延就醫,最終發展為需手術的混合痔。痔瘡正從“中老年病”悄然轉向年輕化,成為現代人“久坐時代”的健康“定時炸彈”。
痔瘡是什么?它不是“肉瘤”,而是“靜脈曲張”
很多人以為痔瘡是肛門里長了個“肉疙瘩”,甚至有人把它和腫瘤混為一談,嚇得夜不能寐。其實,痔瘡的本質是肛墊(直腸下端的海綿體組織)靜脈叢異常擴張、曲張,就像腿上靜脈曲張一樣,只不過它發生在肛門這個“特殊部位”。
根據位置不同,痔瘡分為三類:
1. 內痔:長在肛門內部,早期可能無痛無癢,但嚴重時會“脫出”(就是肉球掉出來),甚至嵌頓壞死。
2. 外痔:長在肛門外側,通常能摸到小肉球,伴隨疼痛、瘙癢,尤其是排便時像被玻璃碴子劃過。
3. 混合痔:內外痔“強強聯手”,癥狀更復雜,治療難度也更大。
為什么偏偏是我?這些習慣可能是“幕后黑手”
痔瘡的成因并非單一,而是多種因素“狼狽為奸”的結果:
1. 久坐久站,菊花壓力山大
現代人久坐辦公、沉迷手機,一坐就是幾小時,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久而久之靜脈叢膨脹成“氣球”。同理,長時間站立(如教師、收銀員)也會增加肛門壓力。
2. 排便習慣“作死”
· 蹲坑太久:刷手機、看報紙,一次排便20分鐘起步,肛門肌肉持續緊張,靜脈叢不堪重負。
· 便秘/腹瀉:便秘時干結的大便像“砂紙”一樣摩擦肛門,腹瀉時頻繁擦拭又刺激皮膚,兩者都會誘發痔瘡。
3. 飲食重口味
愛吃辛辣、油膩、少纖維的食物(如火鍋、燒烤、炸雞),會導致大便干結,增加排便難度;而飲酒會擴張血管,加重痔瘡充血。
4. 特殊人群“中招”概率高
· 孕婦:子宮壓迫直腸靜脈,加上孕期激素變化,痔瘡發生率飆升。
· 老年人:肛門肌肉松弛,靜脈彈性下降,更容易“中招”。
· 肥胖者:腹部脂肪壓迫血管,影響血液循環。
痔瘡的“社死”瞬間:這些癥狀你可能正在經歷
痔瘡的癥狀就像“開盲盒”,輕重程度因人而異,但以下幾種情況需警惕:
- 便血:鮮紅色血液滴落或噴射,附著在大便表面或手紙上,無痛或輕微疼痛。
- 脫出:內痔核脫出肛門,初期可自行回納,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卡在肛門外。
- 疼痛:外痔或血栓性內痔(血塊堵塞血管)會引發劇烈疼痛,坐立難安。
- 瘙癢:肛門分泌物刺激皮膚,導致瘙癢難耐,忍不住抓撓。
- 肛門墜脹感:總感覺菊花有異物,像夾了團棉花。
打破痔瘡認知的五大「血色迷霧」
迷霧1:「十男九痔」的性別偏見
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女性患病率(53.7%)反超男性(46.3%)。懷孕分娩使女性肛周靜脈叢承受超50kg壓力,產后痔瘡發生率飆升至85%。
迷霧2:「便血=痔瘡」的致命誤解
直腸癌患者中38%曾自診為痔瘡延誤治療。痔瘡便血呈鮮紅色、附著糞便表面;腸癌出血多為暗紅色,常混有黏液。
迷霧3:「手術=斬草除根」的幻想
傳統外剝內扎術5年復發率達15%,美國PPH術雖創傷小,但可能引發直腸陰道瘺。肛墊理論證實:痔組織本是正常生理結構。
迷霧4:「辣椒是元兇」的飲食誤區
湖南人日均辣椒攝入量(15g)是廣東人(3g)的5倍,但痔瘡患病率僅高出12%。真正的「隱形殺手」是精致碳水,日均纖維素攝入<15g人群患病風險提升2.3倍。
迷霧5:「痔瘡膏萬能論」的陷阱
某網紅痔瘡膏違規添加地塞米松,導致患者股骨頭壞死。含有麝香成分的膏劑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孕婦禁用。
痔瘡治療:別被“偏方”忽悠,科學應對是關鍵
很多人對痔瘡羞于啟齒,甚至輕信“祖傳秘方”“一針根治”,結果延誤病情。事實上,痔瘡的治療原則是“無癥狀不治療,有癥狀先保守”:
1. 輕度痔瘡:生活調理是基礎
· 調整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天喝夠1500-2000ml水,保持大便通暢。
· 改變排便習慣:蹲坑不超過5分鐘,有便意時別憋著,排便時別太用力。
· 溫水坐浴:每天用40℃左右的溫水坐浴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提肛運動:收縮肛門5秒,放松5秒,重復30次,每天3組,增強肛門肌肉力量。
2. 中重度痔瘡:藥物+手術雙管齊下
· 藥物治療:外用痔瘡膏、栓劑(如馬應龍、太寧栓),口服消腫藥(如地奧司明片),可緩解癥狀。
· 手術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嵌頓、嚴重出血等情況,需及時手術。常見術式包括:
· 痔瘡套扎術:用膠圈套扎內痔根部,阻斷血流,使其壞死脫落。
· 痔瘡切除術:直接切除痔瘡組織,適用于外痔或混合痔。
·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通過吻合器切除部分直腸黏膜,拉緊肛門,減少脫出。
預防痔瘡:把“菊部”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與其等痔瘡找上門,不如提前“設防”:
·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做做伸展運動。
· 科學運動:游泳、瑜伽、快走等低強度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 保持肛門清潔:便后用溫水沖洗,避免使用粗糙的衛生紙。
· 控制體重:通過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體重,減少腹部壓力。
· 定期體檢: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肛腸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痔瘡雖然尷尬,但并非洪水猛獸。它就像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提醒你該調整生活方式了。記住:痔瘡不會自愈,但通過科學治療和預防,完全可以和它“和平共處”。
最后,送大家一句“菊部”健康箴言:“少坐多動,多吃蔬果,溫水坐浴,提肛不輟。”愿你的菊花從此遠離煩惱,重獲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