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重慶黔江“恐龍+文旅”融合發展學術交流會在黔江區舉行。來自恐龍研究領域、文旅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以及眾多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黔江恐龍化石的學術價值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恐龍+文旅”融合發展有了“路線圖”
本次交流會基于對“恐龍+文旅”融合發展的深刻理解,分設現場考察、學術價值研討、學術交流等環節。當天,通過實地考察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與會者親身體驗了黔江恐龍化石的景象,感受其獨特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在學術價值研討會上,重慶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長代輝作了黔江恐龍化石保護與研究成果匯報。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為首的古生物專家們,圍繞黔江恐龍化石的學術價值、保護方法、研究方向等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并由徐星院士發布了黔江恐龍化石學術價值成果。
在交流會上,徐星院士和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等專家,圍繞“恐龍+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命題,分享前沿理念、解讀實踐路徑。通過分享成功案例、探討合作模式,共同為黔江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出謀劃策。本次學術交流為黔江推動“恐龍+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方法論”和“路線圖”。
西南唯一
恐龍化石群為研究提供時空坐標
近年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古生物化石資源納入重要保護體系,通過多種舉措推動重慶從“古生物資源大區”邁向“古生物研究高地”,取得多項重大成果。
黔江恐龍化石距今約8000萬年,作為重大成果之一,是目前西南地區唯一的白堊紀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地,也是西南地區目前已發現年代最晚的恐龍化石。2018年以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持續開展黔江正陽恐龍化石調查及保護研究工作。目前已發現2個主要化石富集層位(最大厚度達12米)、400余個化石發現點和5個化石富集區,化石分布范圍5.7平方千米,資源富集區面積達0.8平方千米,化石資源規模大、數量多。標本涵蓋蜥腳型類(如泰坦巨龍類)、鳥臀類(如鴨嘴龍類)、獸腳類(如暴龍類)化石,保存狀態較好,部分完整度較高。新命名的長生黔江龍更是西南地區首個鴨嘴龍類屬種,為東亞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交流提供了實證。
黔江恐龍化石呈現出特有的屬種,代表西南地區獨特的生物群面貌;有望命名多個新的恐龍屬種,建立新的恐龍動物群,填補西南地區白堊紀恐龍研究空白。同時,黔江正陽盆地兼具地層學、沉積學、埋藏學、古氣候學及古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潛力,具有區域和國際對比意義,對探討白堊紀恐龍與環境協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除了顯著的科研價值,黔江恐龍化石的科普文旅潛力也十分突出。化石集中分布于正陽新城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結合周邊地區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達到世界級地質遺跡的標準。通過串聯城市大峽谷、濯水古鎮等景區,可形成“恐龍IP+生態文旅”引流品牌。
迎接高鐵時代
黔江將打造城市恐龍文旅勝地
黔江山水鐘靈毓秀,地質遺跡豐富多元。當前,黔江正處于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關鍵期。“恐龍+文旅”既是黔江區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今年6月,黔江將迎來高鐵時代。隨著高鐵的開通,黔江的交通優勢將更加凸顯,成為連接周邊省市的重要樞紐,這將為黔江的文旅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黔江區將充分利用這一交通優勢,以“恐龍+文旅”為突破口,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早年,通過黔江恐龍化石的發現,更正了該地層屬于第三紀“東湖群”的錯誤認識,重新確認為中生代地層,并以發現地命名為“正陽組”。
如今,黔江正陽恐龍化石價值已獲得了國內權威專家組的認可,是極具辨識度和文旅開發價值的珍貴資源。黔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黔江將深耕“龍”文章,打造恐龍遺址公園、探秘館、博物館、主題酒店和文化創意產業園,構建“科研+科普+研學+旅游”四位一體開發格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恐龍文旅勝地。
上游新聞記者 錢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