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遼沈戰役》經典鏡頭,林總在站臺上口述兵力調整方案,并要求劉參謀長現場記錄,其中“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這句臺詞,幾乎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
遺憾的是,這不過是藝術加工而已:“東總”專列到達彰武的1948年10月3日,名將鐘偉的第12縱隊,離開長春已整整三天了!
四野名將鐘偉
十二縱是何時離開長春的呢?
時任縱隊政委袁升平在回憶錄中,有著準確的說明:
“東總于9月29日,電令我縱將圍困長春任務移交給各獨立師,立即南下開原、通江口一線”
經過必要的動員和準備,該縱于9月30日拔營南下。
也就是說,當東總專列到達彰武,決定重新調整遼沈戰場兵力部署時,鐘偉之前已經奉令,率十二縱脫離第一兵團序列,直撲沈陽以北戰場。
部隊經八天急行軍,于10月8日進抵開原地區,又怎么可能還在長春城下?
事實上,為了保證戰役的最后勝利,“東總”已決定將全部十二個步兵縱隊,通通投入遼沈戰場,自然也包括鐘偉縱隊。
而圍困長春則下降為次要戰場,動用一批獨立師足矣,“林羅劉”因此才于10月3日晚9時,電陳軍委。
抗戰時期的鐘偉
電文中講的非常清楚:“決以五、六、十、十二共四個縱隊,對付沈陽增援之敵,以少、新、老共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突圍之敵”。
一定要看清楚啊,是以四個步兵縱隊對付廖耀湘,另以九個獨立師對付鄭洞國!
東北野戰軍序列內的獨立師,性質屬于“一線半部隊”,綜合火力和戰力,肯定要超過未升格的二線獨立團,但又明顯弱于一線縱隊的步兵師。
因此鐘偉十二縱,是留駐長春周圍的唯一主力,是圍城部隊的核心力量。
那么問題來了,在長春10萬守敵仍然負隅頑抗的情況下,“東總”輕易調走唯一的野戰主力部隊,難道就不怕鄭洞國率軍突圍嗎?
再如果長春和沈陽之敵實現合流,遼沈戰場的局面必將嚴重惡化!
鄭洞國
01、長春敵我雙方的戰斗序列
鄭洞國當時的全套職務,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該兵團下轄中央軍新編第7軍和滇軍第60軍。
全兵團兩個軍六個師,再加上兵團直屬隊,攏共就6萬多人,其中核心部隊是新編第38師。
作為駐印軍最早的兩個師之一,新38師此時也不過11000余人,而新7軍和第60軍的其他各暫編師,更達不到這個標準。
為此鄭洞國上任以后,進行了大肆擴軍,主要是整編保安部隊、警察部隊以及從四處逃進來的還鄉團。
從興安省、松江省、嫩江省等五個省,逃進長春的各類反動分子,被統一收編為“預備師”,大約8000余人。
加上“吉林保安司令部”的兩個騎兵旅和一個保安團,以及師管區和所謂的青年教導團,雜七雜八才湊足了10萬人。
這只是1948年5月間的戰斗序列,為此東北野戰軍在決定圍城之初,確實動用了10萬大軍。
東野第一兵團司令部兼圍城指揮所,于6月10日在吉林市召開了師以上干部會議,全面部署圍城工作。
會議根據東總的指示,決心采取“長圍久困,展開政治攻勢和經濟斗爭,使其糧彈俱困,人心動搖時再攻”的方針。
并決定以十二縱的第35師和第36師、六縱第18師,以及獨6師、獨7師、獨師、獨9師、獨10師和一個炮團為圍城部隊。
也就是以三個主力師和五個獨立師,來包圍長春守敵的六個正規師,東野各部編制充實,八個師加一個炮團的兵力,已然超過了10萬人。
這些兵力盡管不足以強攻長春,但用于封堵敵人的突圍,卻是綽綽有余。
而敵人第一次損兵折將,發生在5月下旬,為了鞏固飛機場和搶糧,鄭洞國出動了新7軍的兩個師、第60軍的一個師,冒險出城攻擊。
遭到東野主力一縱和六縱的截殺,幸虧新38師戰力較強,勉強逃了回去。
可是暫編第56師就沒那么僥幸了,兩個團戰場被殲,還被俘了一個副師長和兩個團長,出城之敵累計被殲5000余人。
此戰過后,雙方都知道了對手的強悍,鄭洞國開始死守不出,而東野也改為了長期圍困。
死守不出不代表沒有進一步的減員!從5月底到9月底整整四個月時間里,鄭洞國的兵力一直在減少。
所謂的10萬人馬,在遼沈戰役打響之前,已經“稀稀拉拉沒有幾個兵了”,那都是怎么損失的呢?
02、長春守敵基本喪失突圍能力
由蕭勁光司令員統一指揮的圍城部隊,在四個月圍困期間,始終對守敵采取政治和軍事雙重打擊的手段。
組織了30多次大小戰斗,比如十二縱恩慈醫院攻堅戰、獨7師小南屯襲擊戰等等,累計殲敵3000余人。
遼沈戰役打響的9月間,鄭洞國根據南京和沈陽方面的命令,組織了又一次突圍嘗試。
選擇他認為包圍不太嚴密的長春西北角,出動兩個主力師實施攻擊,結果分分鐘被打了回來,期間又損失了2000余人。
也就是說,從長春戰役開始算起,至第60軍起義為止,鄭洞國兵團的戰斗損失已經超過10000余人。
包括5月下旬的5000余人、期間的3000余人和突圍失敗的2000余人,幾乎是一個主力師報銷掉了。
蕭勁光司令員
兵員損失最大的一塊,來自于圍困期間的“投誠”,這就是我軍政治攻勢的威力。
根據東總的匯報電:“自6月25日至8月25日,兩個整月敵方逃兵和投誠人員已達10471人,其中正規軍占68%,雜牌占32%,帶武器者10%”。
進入8月以后,蕭勁光司令員還親自組織,展開了兩次強大的宣傳攻勢,以及一個“政治攻勢突擊周”,成果非常顯著。
守敵情緒普遍低落,開始從個別投誠發展到整班、整排投誠,各級軍官雖拼命彈壓,也無濟于事。
嫡系新38師的官兵哀嘆說:“八路這辦法真絕,還不如快打”,鄭洞國眼見阻止不住,也只能在高級軍官會議上無奈說:“鞠躬盡瘁吧”。
意思是反正也管不了,聽天由命得了,最高指揮官悲觀如此,遂軍無斗志也。
蕭華政委
至長春解放為止,我圍城部隊共收容逃兵和投誠官兵18000余人,其中投誠者占到13700余人(包括新7軍的3700余人、第60軍的3800余人),再加上病餓造成的減員,鄭洞國兵團又損失了20000多人。
因此在鐘偉十二縱奉調南下之前,長春守敵的總兵力,已經下降到6萬余人,再不是什么“10萬大軍”了!
不僅如此,由于嚴重缺糧和缺燃料,凍餓交加的守軍各部,能夠抱著槍站崗就算不錯了,哪還有突圍的力量和勇氣?
發覺十二縱南下后,鄭洞國曾于10月4日,勉強命令新7軍派出新38師,向大房身機場突擊,企圖恢復與沈陽的空中聯系。
同時要求60軍出兵助戰,軍長曾澤生直言:“目前部隊士氣低落,根本突不出去,出擊只是徒增傷亡”!
鄭洞國大怒質問道:“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曾澤生當時還沒有徹底下定起義的決心,最終也只能執行命令,派第182師出城跟進,總共大約2萬多敵軍餓著肚子發起攻擊。
鄭洞國被俘
03、鐘偉縱隊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東野十二縱奉命南下后,東總再調獨1師、獨3師、獨4師、獨11師參與圍城。
這便是10月3日匯報電中,“少、新、老共九個獨立師”一說的由來,粗略估算,我軍圍城兵力此時下降到8萬人左右。
鄭洞國遂以為有機可乘,1948年10月6日,以新38師打頭陣另外兩個師配合行動,居然一舉突破了我獨立第7師的陣地。
前鋒接近大房身機場,長春前線的形勢驟然緊張起來,蕭勁光立即請示野司首長。
得到的命令是:“一兵團必須以炮火控制機場,防敵機空投,并將跑道破壞”。
圍城指揮所立即派出炮兵團,把機場炮道炸的滿是窟窿,如此就算敵人占領機場也毫無意義,同時調動增援部隊加入反擊作戰。
戰至10月8日,新38師再也突不動了,60軍曾澤生要求撤退,新7軍李鴻也要求撤退,鄭洞國無奈只好下令收兵。
長春守敵的最后一次突圍行動,宣告徹底失敗,不過這次險情,也證明敵人還是有一定戰斗力的。
不得不防!林羅劉首長因此給鐘偉下達了最新命令,要求十二縱要做兩手準備:
或截殲長春可能突圍之敵,或阻擊可能撤退的廖耀湘兵團。
開國中將袁升平清楚地回憶了,縱隊司令部根據上級指示確定的戰役決心:
“我縱具體做兩種準備:一是如長春之敵退梅河口,我則東進會殲,如退四平,我則北進迎堵;二是準備以全力從通江口(開原以北的小鎮,隔河南望沈陽地界)渡河向大虎山、黑山前進,參加打擊廖兵團”!
在鄭洞國最后一次突圍的10月6日,為防萬一,東總急令鐘偉縱隊,派出一個師北返四平,準備支援圍城各獨立師的作戰。
同時再調后方的獨立第12師、獨立第13師和內蒙騎兵第2師,納入第一兵團序列。
如此我圍城部隊的總兵力,即將增至十二個獨立師(含一個騎兵師),好在蕭勁光指揮手中現有的部隊,硬是把鄭洞國打了回去。
因此一個主力師和三個獨立師還沒有到位,長春前線形勢已經趨于穩定。
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率60軍起義,10月19日新7軍投誠,10月21日鄭洞國被衛兵抱著“投誠”。
我軍只留下六個獨立師和十四個獨立團接管長春,其他五個獨立師和內蒙騎2師,也劃歸十二縱指揮。
東總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于10月20日斷然下達命令:鐘偉率12縱隊自開原南下,配屬的各獨立師隨后跟進,以一個師包圍和解放“大城市”鐵嶺,主力直撲東北敵人的老巢:沈陽!
后任大軍區政委的袁升平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