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羊
這個春天,當一位都市白領第一次因為好奇從超市貨架上拿下一袋板藍根青菜時,他或許不會想到這標價為13.8元/300g的貴價蔬菜,正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全國中產手推車上的新晉頂流。
△青菜里的愛馬仕——板藍根青菜。(圖/小紅書截圖)
這種乍一看和我們熟悉的油菜薹類似的綠葉菜,是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歷時17年研發的新品種,由菘藍(板藍根)與甘藍型油菜雜交培育而成。
研究人員表示,項目最初是希望以雜交方式提高油菜的抗病性,卻發現板藍根的部分遺傳物質導入油菜后,不但具備一些人體內抗病毒的活性,青菜的口感還更加清甜,適合市場推廣。盡管相關人士多次強調板藍根菜是菜不是藥,但板藍根青菜卻早已被人們賦予了“健康養生”的光環。
不難發現,和板藍根菜類似的各種新奇蔬菜總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之上。無論是主打豐富的研究背景、宣傳獨特的健康成分,還是把生活方式營銷玩出新花樣,它們都能讓那些沒什么時間和土地打交道的消費者們,心甘情愿地為它們買單。
△上海,無印良品農場概念店里的有機蔬菜。(圖/視覺中國)
初看一袋板藍根菜的價格似乎并不貴,然而簡單換算一下,售價卻達到23元每斤,在一眾蔬菜里來說絕對算不上便宜。但這并不妨礙它的銷量持續向上增長。
以往人們往往在肉類食材上下足功夫,如今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也開始被重視起來。不過,在板藍根菜成為近期的蔬菜頂流之前,被年輕人搶購的蔬菜界“老網紅”還是羽衣甘藍。
羽衣甘藍原產于地中海至歐洲北海沿岸,又名葉牡丹、牡丹菜、海甘藍等。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但口感粗糙,生食、熟食都微苦。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時,只是作為園藝栽培中的裝飾。
△羽衣甘藍。(圖/unsplash)
后來,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它逐漸開始被用于沙拉、果汁和健康菜肴中,成為好看的深綠色點綴——畢竟“羊都不吃”的苦味蔬菜,嘴刁的都市人更是難以接受。
不過很快,新茶飲品牌將它帶到了大眾眼前。自2024年下半年起,各個新茶飲品牌紛紛推出以羽衣甘藍為核心原料,與健康、瘦身概念強相關的飲品。
喜茶的去火纖體瓶,單日最高銷量近30萬杯;奈雪的茶緊跟潮流,推出“瘦瘦小綠瓶”,銷售火爆;茶百道22元的“羽衣甘藍輕暢杯”則憑借口感和顏值取勝。
截至2025年4月,#羽衣甘藍 話題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超17億次,羽衣甘藍在社交媒體上的健康屬性還在被不斷強化。追求健康的人們不但開始以啃下苦澀的蔬菜為榮,還讓羽衣甘藍的單價逐漸從0.8元/斤,飆升至20—30元/斤。
△羽衣甘藍果蔬汁,養生界的頂流。(圖/unsplash)
如今在許多生鮮商超中,仔細觀察每一樣蔬果的簡介,就會發現它們早已不局限于“新鮮”“清甜”等傳統賣點,而是精準地針對著都市人的種種“需求”。
比如,西蘭苔和蘆筍看似平平無奇,卻能靠“抗癌”性能被大為褒獎;朝鮮薊則在“防輻射”界過得風生水起;主打抗炎的姜黃盯上了對健康養生有一定了解的打工人,只用一杯ginger shot,就從北美一路火到國內;巴西莓則憑借抗氧化功能,狠狠擊中人們對抗衰美白的執念,迅速在茶飲、輕食界刮起一陣“紫色風暴”。
△姜黃粉。(圖/unsplash)
南非醉茄名字聽著不怎么健康,制成的保健品卻能降低皮質醇,促進睡眠,控制食欲,還能為最需要穩定情緒的打工人調節心情,讓人不易emo,因此迅速被人們納入購買清單。
此外,還有甜菜根、接骨木莓、馬基莓、卡姆果等,被發掘出的果蔬數量和類目似乎永遠沒有盡頭。而越來越重視健康的人們,總有一天會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捧紅一批又一批新奇的果蔬。
中產餐桌上的“超級食物”們倒也不全是健康玄學,這些食材本身確實含有獨特的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只是當科學營養遇上流量生意,人們便不得不在健康與商業的天平上反復衡量。
早在新奇果蔬的流行趨勢不斷變化前,能引起中產們興趣的還是關于“有機食物”的一切。
△(圖/unsplash)
有機食品是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的統一說法,有機蔬菜、水果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有機生產規程,禁止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
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且經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鑒定認證的產品,才能稱為有機食品。因為種植成本高,平均來說,有機食品售價會比普通食品貴47%。
同樣有研究表明,雖然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化學物質的使用,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在營養上一定優于非有機食品。只是在農藥和各種激素、食品添加劑使用泛濫的今天,由于有機食物生產過程可靠、安全度高、受污染程度小,更注重生活質量的人群始終愿意為此買單。
對有機的執念甚至成為老錢、中產的身份認同之一。在近期熱播的美劇《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中,向父母宣稱自己立志鉆研佛學的美國女孩Piper只在泰國的寺廟吃了一頓素齋,就因為食物是vegetarian(素食)而非organic(有機),立刻發現自己無法離開富足的生活,也放棄了清修。
△(圖/《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
有趣的是,過往中產消費者或許會通過咖啡的選擇來劃分消費等級,手沖咖啡>星巴克等連鎖品牌產品>速溶咖啡已經是不少人心中默認的“消費鄙視鏈”排序。
如今,超市手推車上的新奇的蔬菜變成了中產們最愛的健康、自律人設的標配。因此,吃“超級蔬菜>有機普通蔬菜>普通蔬菜”的排序,也逐漸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但無論是有機之爭,還是對超級食物的跟風,本質上都是資本對中產焦慮的精準捕獲,所有營銷最終都指向都市人三大軟肋——時間匱乏、環境威脅、身體失控。
△(圖/unsplash)
缺乏時間養生,所以希望吃的每一樣東西都有高效的營養轉化率;擔心環境污染隨著生物鏈進入體內,于是特別關注食物的來源及耕作方式;希望能抵御衰老,保持對身體的掌控權,才會抓住一切機會攝入比普通食物單位含量更高的營養元素。
這些披著光環的新奇蔬菜,除了滿足口腹之欲,最重要的是補齊了人們的“營養安全感”。當996的工位困住身體時,至少面前的有機沙拉碗里還盛著社畜們對健康生活的想象。
誠然,選擇價格更高的新奇蔬菜只是人們追求向往生活的方式之一,但與此同時,了解自己的身體、定義自己的健康標準也很重要。
△菜市場里的新鮮蔬菜。(圖/視覺中國)
如果能選擇均衡的飲食搭配,不盲從流行趨勢,把目光從超市貨架移回菜市場與市集,我們或許才能重新關注“吃”這件事,才能真正把生活過得健康而有滋有味。
參考資料:
[1]“板藍根青菜”您吃過嗎?它是菜還是藥呢?來看揭秘 |央視新聞
[2]“纖體”飲品是智商稅嗎?羽衣甘藍并非人人都適合|新京報
[3]Is Organic *Really* Worth The Price? An Honest Look At The Evidence|BP Food Curator
[4]有機食品反應不安心理成“奢侈”消費|新浪財經
編輯:曾寶氣; 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你會選購有機蔬菜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