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歐陽小紅
頭頂一把劍,僅靠一根馬鬃懸掛。
這是古希臘神話中達摩克利斯的境遇,也恰如今日全球主要央行的處境。
人間最美四月天,但金融市場卻遭遇了驚魂的動蕩。在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攪動下,外圍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世界步入了一個“制度再錨”的關鍵時刻。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選擇,正在一場政治張力、市場震蕩與內外分化的多重纏斗中,被迫作答。
當美聯儲在關稅沖擊中保持觀望,歐洲央行以25個基點的降息試探市場,中國央行則以“數據修復”為盾牌呵護市場、維持定力,全球貨幣政策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制度再錨”實驗。
就在全球金融市場震蕩、美債波動劇烈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于4月17日春季年會上發出重磅警告:全球貿易秩序正面臨重啟,但真正的挑戰是——如何重建制度間的信任。她特別強調,美國持續擴大的經常賬戶赤字與聯邦財政缺乏可持續路徑,正逐步演化為全球經濟脆弱性的重要來源。
這場博弈,不僅關乎“是否降息”的技術分歧,更是一場圍繞制度錨、資本定價權與央行角色重塑的深層較量。
中國央行政策動力的底氣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4%。該數據明顯高于市場的預期。
據巴克萊銀行分析,中國一季度GDP超預期主要得益于消費、出口及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的亮眼表現。一是“以舊換新”消費政策提前啟動起到了提振作用;二是出口雖然從去年四季度10%的同比增速放緩至5.8%,但仍優于預期;三是基建投資加速,因監管部門提前審批新項目,同時制造業投資保持了穩健擴張。
同時,居民財產凈收入回暖,儲蓄率穩定在較高水平,消費修復節奏更顯溫和。這給了中國央行維持政策定力的底氣。在美聯儲高壓觀望、歐洲央行選擇小幅降息的背景下,中國央行并未急于跟進寬松,而是刻意“慢下來”觀察變量演進。
4月20日,最新一期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依然“按兵不動”,其中1年期LPR為3.1%,5年期以上LPR為3.6%。
似乎與其匆忙“托底”,不如堅守節奏、強化預期管理。
這背后的核心邏輯包括:總量寬松“替代性降低”,社會融資規模數據表明信貸支持仍然充足,結構性工具正精準對接重點領域。在“流動性中性——定向更優”的邏輯下,中國央行更傾向于“小步慢走、精準滴灌”,為后續可能出現的外部沖擊保留降準、降息等總量工具空間。
與此同時,專項債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均提前發力。截至4月16日,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已達全年額度的25%(去年同期僅16%)。
本質上,在復雜外部環境與國內結構性改革進程并行的背景下,中國央行追求的是政策效能最大化:短期,結構性工具替代“大水漫灌”;中期,留有應對沖擊的寬松空間;長期,推進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增強抗風險能力。
美歐央行:困境與掣肘
再看美聯儲的“雙重困境”。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描述的是“失業率下降—工資上漲—通脹攀升”的遞進鏈條,即就業越充分、物價越容易上行,反之亦然,央行據此在通脹與就業之間做權衡。
目前,美國失業率維持在3.5%,核心通脹仍在3.2%,美國失業率既未隨勞動力緊缺而進一步走高,也未因就業強勁而明顯回落。換言之,“低失業≠高通脹”與“降通脹≠拉高失業”同時出現,打破了傳統通脹—就業調控模型所假定的負相關關系。換句話說,美聯儲傳統的“升息壓通脹/降息保就業”工具箱難以奏效,政策信號與實際物價、就業反饋之間出現“脫鉤”,市場對其調控能力的信任或隨之減弱。
另一方面,美聯儲面臨政治壓力。特朗普政府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抬升了進口物價,若此時過早降息,可能引發通脹預期失控,使美聯儲在“滯脹”與“政治風暴”之間走鋼絲。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連發三條信息,要求鮑威爾“立刻”降息,并聲稱其“早該被解雇”。市場解讀為白宮希望用貨幣寬松對沖關稅帶來的增長陣痛。
鮑威爾的去留,正成為撬動全球金融市場情緒的最敏感杠桿與政策博弈的核心變數。
歐洲央行的脆弱平衡也不容小覷。4月,歐洲央行小幅降息25個基點,試圖在通脹回落與衰退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但其政策空間受到主權債務壓力的限制。截至4月中旬,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8%—3.9%區間徘徊,雖未突破4.5%,但與德國國債利差依舊處在接近歐債危機時的高位。
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特朗普政府發起所謂“對等關稅”,全球市場震蕩,市場似乎在遠離美元資產。
黃金價格暴漲,恐慌指數VIX幾度飆升,歐洲監管者也開始公開質疑“美債是否仍為全球避險錨”。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正身處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拉扯中。他既要推進激進的關稅政策,又要穩住市場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信心。29萬億美元國債的再融資壓力如影隨形,而債務上限議題又一次逼近。截至2025年3月,美國聯邦政府的總債務約為36.2萬億美元,其中約28.9萬億美元為“公共持有債務”,即由個人、企業、外國政府等非聯邦實體持有的國債。
關稅沖擊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標普500市值一度蒸發6萬億美元、美元指數自4月以來累計下跌超3%。美元本應在關稅加征背景下升值,但現實卻反向運行,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國政策一致性與信用基礎的懷疑。
這些最終指向的問題是:全球資本正在尋找可信的新錨。
市場在等待的,不是“利率”,而是“信任”
不過,全球市場真正關注的并非“誰先降息”,而是誰的制度最穩健、誰的節奏最可預測、誰能用行動穩定預期。市場在真正計價的,不是下一個基點,而是“可信度溢價”。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金本位崩潰后,維系國際金融秩序的不是黃金,而是各國對彼此制度的信賴。
目前,“利率領先—收益率跟隨”的時代正在謝幕。
過去近半個世紀,全球資產定價的主線是美聯儲利率周期:從沃爾克式緊縮到伯南克“零利率+量化寬松”,資金流向與貨幣寬松高度同頻。然而進入2024年—2025年,高利率持續時間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長紀錄,美元指數卻在4月2日至今累計下跌約3.2%,與聯邦基金期貨隱含的“更久高利率”路徑相背離。
其畫外音是利率不再為單一錨,市場開始按“制度風險”對主要貨幣重新貼水。
再看“可信度溢價”在主要經濟體的分化:
全球性的制度重估之下,貨幣政策已不再僅僅是調節流動性的技術活,它正在轉化為一場深層次的制度錨定實驗——一個關于信心、穩定與制度耐久性的考驗。
市場正在尋找新錨。這個錨,不只是某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而是一個國家金融政策背后展現出的系統性協調能力——它是否有序、透明、具備前瞻性和靈活度。
2025年第二季度已開啟,時至谷雨時節,全球主要央行依然站在十字路口:美聯儲能否頂住政治與滯脹的雙重考驗?歐洲央行的“微降息”能否緩解增長壓力?中國央行的節奏管理如何始終贏得市場信任?
這不是一場“貨幣寬松競賽”,而是一場制度韌性與信任重構的深層博弈。
21世紀,全球資本在對政府赤字、政策連貫性與社會共識進行實時定價。
真正值得押注的,是誰更值得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