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以為晚年不過是落日余暉,待到五十歲之后,方覺這竟是人生最為通透的時光。那些曾歷經的風雨、咽下的委屈,最終都凝練成兩個字,成為晚年舒展生活的秘訣。今日,我便溫一壺菊花茶,與您共品這二字真言。
其一,是“容”。《周易》有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至晚年,最關鍵的便是修得一個“容”字。要容得下老伴的嘮叨,裝得下子孫的任性,盛得住命運賦予的酸甜苦辣。隔壁張嬸曾總抱怨兒媳懶散,后來學會容人之短,竟發現那姑娘心善手巧;老戰友李叔從前見不得他人風光,如今常道:“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何必眼熱?”真正的“容”,并非忍氣吞聲,而是如老茶壺一般,滾水燙過不裂,冷水澆過不驚。季羨林先生晚年撰寫《病榻雜記》,即便病痛纏身,仍言:“不完滿才是人生。”這何嘗不是對歲月最深的包容?
其二,是“止”。《禮記》中講:“知止而后有定。”年輕時,我們總在追名逐利,嫌所得不夠;而到了晚年,才懂得“止”是保命符,更是逍遙散。兒女欲接您去大城市?若故土難離,便笑著擺擺手:“我這老根挪不動啦!”老同事攀比退休金?不妨沏杯茶,慢悠悠地道:“夠買二兩龍井就好。”錢鐘書先生晚年閉門謝客,在書齋中寫下:“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這份“止”的智慧,讓他守住了文人的風骨。止住干涉子孫的手,止住爭強好勝的心,止住對衰老的恐懼。退后三步,天地自寬;靜坐閑看,槐花自開。
寫在最后,“容”是渡人之舟,“止”是修心之岸。前半生,我們忙著將世界裝進心里;后半生,則該學會將心妥帖安放。陶淵明晚年曾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愿你我皆能修得這般境界,容世間百態如清風拂面,止紅塵紛擾若深潭映月。五十歲,并非終點,而是生命贈予的觀景臺。帶著這二字真言繼續前行,每一步都會踏出蓮花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