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短劇成為網絡視聽文藝創作中的新風口,并憑借“短平快”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賦能實體經濟、推動文化出海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廣電總局推出的“微短劇+”行動計劃,將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帶動微短劇內容提質升級并賦能千行百業。
(一)
湖北省作為影視創作重鎮,曾經創作生產出《走向大西南》《志愿軍:存亡之戰》《解密》《幸福草》《大唐狄公案》《追風者》等眾多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
面對微短劇賽道的滾滾“熱潮”,湖北省廣播電視局并沒有急功近利,而是將落腳點落位于精品創作的基礎之上,通過舉辦“首屆‘視聽長江’微短劇劇本大賽”等活動,推動微短劇創作向精品方向發展,營造了健康有序的創作生態。
劇本,被稱為“一劇之本”,無論長劇或是微短劇,劇本都是創作的基石。
而當“7天寫完劇本”“一周拍完100集”的創作業態,被某些行業單位奉為“創作神話”之時,湖北廣電局卻從策劃選題源頭的一劇之“本”入手,通過系統性孵化機制與多元化創新實踐,探索微短劇培育精品創作的“湖北方案”。
湖北廣電局舉辦“首屆‘視聽長江’微短劇劇本大賽”,力求引導創作一批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微短劇劇本,進一步培育影視創作人才,培育出用筆尖書寫長江故事的創作熱潮,推動更多講述湖北故事的微短劇精品之作脫穎而出。
(二)
“首屆‘視聽長江’微短劇劇本大賽”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廣播電視局主辦,湖北長江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協辦,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則是支持單位,以“極目楚天·微光劇夢”為主題,歡迎全國各網絡視聽平臺、機構以及個人參賽。
大賽從創作方向、內容要求以及扶持資金等方面提出“10+10”的具體要求,也就是提出10項創作方向和最高達10萬元扶持資金。
在創作方向上,提出鼓勵和創作更多反映荊楚特色和長江元素的作品,講歷史文化、映人間煙火、探科技奇境、品城市生活、敘文旅新潮、繪青春風采、與法治同行、塑品牌力量、書生態保護、展非遺技藝、促國際交流等,以此觸發更多新故事、新表達、新手法、新場景、新業態、新技術進行創新演繹和闡釋,讓更多行業破圈跨界并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具體創作方向含括了微短劇+文旅、微短劇+普法、微短劇+科普、微短劇+經典、微短劇+品牌、微短劇+非遺、微短劇+荊楚故事、微短劇+青春、微短劇+時代盛景、微短劇+千行百業等十大創作方向,既與國家廣電總局倡導的“微短劇+”系列創作計劃對標對表,又有深具地方特性的創作部署,既有牽引性亦有引領性。
比如,微短劇+荊楚故事,要求圍繞荊楚文化精神,立足湖北,挖掘和宣傳優秀湖北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時代價值,講好發展道路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充分展示湖北踐行新思想的舉措成效和良好形象。而微短劇+青春,則是要求圍繞青年人工作和生活,通過生動鮮活的小故事折射青春與親情、挑戰與機遇、奮斗與實踐、成長與溫暖,展現青年人的青春正能量。
還有如微短劇+時代盛景,要求圍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美麗鄉村、保護傳承長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題材,展現時代新貌;微短劇+千行百業,則是要求圍繞品美食、愛家鄉、公益行、經濟發展、援疆援藏、反腐倡廉、科教文衛等題材開展創作。
顯然,在創作方向上,大賽的舉辦在正方向、倡導正能量、樹立精品之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
“首屆‘視聽長江’微短劇劇本大賽”設立一類作品5個,每個扶持資金10萬元;二類作品10個,每個扶持資金6萬元;三類作品15個,每個扶持資金3萬元;優秀作品若干個,每個扶持資金1萬元。
大賽要求投稿作品應為具有完整架構、符合投稿類型篇幅長度和內容格式的全劇本;并未在任何平臺發布、備案立項的原創內容;征集投稿自通知發布之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
據悉,大賽將依托“視聽長江”網絡傳播周活動等載體,推動湖北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微短劇從“流量驅動”向“質量驅動”轉型,讓微短劇為湖北“支點建設”賦能添彩。
另外,湖北廣電局還將圍繞長江視聽微短劇產業基地、長江電影微短劇拍攝基地、湖北省微短劇服務中心等平臺,聯合企業創作生產精品微短劇、成立中部地區首支微短劇基金“五大行動”,以全鏈思維構建微短劇產業良好生態圈,推動微短劇產業突破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