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的烏克蘭敖德薩港,瓦良格號航母的艦體水線以下爬滿灰黑色藤壺,銹跡斑斑的舷號 “0” 在暮色中像道猙獰的傷疤。
這艘長 306 米、排水量 6.7 萬噸的鋼鐵巨獸,此刻更像座廢棄的海上工廠,12 層樓高的艦島玻璃碎了大半,顯然成了一座空殼。
然而一個叫徐增平的中國商人卻愿意花費2000萬美元來買它,并且烏克蘭專家聽聞售價只有2000萬,就憤怒地說:光是4個發動機就超過2000萬!
這是為什么?
花 2000 萬買了個航母空殼?
時間倒回 1988 年 11 月,瓦良格號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下水時,船體焊接聲、鉚釘敲擊聲曾讓整個港區沸騰。
作為庫茲涅佐夫元帥級二號艦,它采用滑躍式甲板設計,預留了 12 座反艦導彈發射井,理論上可搭載 30 架艦載機,戰斗力相當于中型國家的??樟α靠偤?。
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1991 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繼承了這艘完成 68% 工程量的巨艦,卻沒錢繼續建造。
完成它需要 200 噸電纜、5000 噸特種鋼材、3000 名熟練工人,可烏克蘭國庫連買焊條的錢都沒有,于是它一直停在港口等待著新的主人。
1998年,港口值班室里,中國商人徐增平盯著墻上的日歷發愣。
此時的中國,GDP 剛突破 1 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1450 億美元,卻連一艘真正的驅逐艦都造不利索。
作為退伍軍人,他深知海軍沒有航母,就像陸軍沒有坦克。遙想當年訪問美國時,他親眼看見小鷹號航母甲板上停放的 F-14 戰斗機,回國后整夜睡不著覺。
此刻他西裝內袋里裝著國務院批準的 “特殊采購任務” 密函,外套下還藏著兩瓶 1958 年的茅臺 —— 這是他跑遍香港古董店才湊齊的 “談判利器”。
黑海造船廠會議室里,廠長斯特列利科夫敲著桌面:“瓦良格號每天光維護費就需要 1.2 萬美元,我們的工人已經三個月沒發工資了,鍋爐里的水都結冰了!”
他指向窗外,碼頭上幾個穿著單衣的工人正用鐵錘敲打甲板上的銹塊,火花濺在結冰的海面,轉瞬熄滅。
徐增平不動聲色地打開茅臺酒瓶,醬香在冷空氣中炸開,七位烏克蘭代表的鼻子同時抽動 。在物資匱乏的 1998 年,這種來自東方的蒸餾酒比黃金還珍貴。
“我們打算把它改造成海上娛樂中心,澳門賭船太小,容不下中國富豪,瓦良格號的機庫可以改造成三層賭場,甲板能停直升機接送貴賓。”
徐增平舉起斟滿的茅臺杯,翻譯剛說完,有人忍不住笑出聲。
“誰會相信一個連航母都沒見過的國家,會買艘廢船開賭場?”
但斯特列利科夫盯著徐增平胸前的退伍軍人勛章,突然開口:“2000 萬美元,現金結算,我們負責清空船上的武器系統?!?/p>
實際上,交易背后的暗流遠比表面復雜,美國中情局早就在監視黑海造船廠,得知中國要買瓦良格號后,立即施壓烏克蘭 “不得出售軍事裝備”。
但烏克蘭人算了筆賬:與其讓美國人派拆解公司以廢鐵價收走以每噸僅 50 美元的價格,整船才 1500 萬美元左右。
但要是賣給中國,至少能多賺 500 萬,還能保住 200 個造船崗位。
更關鍵的是,徐增平的 “創律集團” 承諾,購買后雇傭 300 名烏克蘭工程師參與改造,這對失業率高達 20% 的敖德薩來說,是救命稻草。
終于這場交易在雙方都滿意的情況下達成了合意,之后又費盡艱難將航母開到大連港口。
當艙門首次打開時,中國工程師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明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盡管關鍵設備被拆除,但 3000 多個艙室的布局圖仍刻在鋼板上,鍋爐房里殘留的蒸汽管道標號清晰,輪機艙地板上的防滑紋路還帶著蘇聯軍工的嚴謹。
“這不是空殼,是航母的‘基因圖譜’!”
那些用 3 毫米鋼板焊成的蜂窩狀結構,能承受 500 公斤 TNT 爆炸沖擊,這種技術在當時的公開資料中根本查不到。
烏克蘭人或許永遠不知道,他們眼中的 “廢船” 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1998 年的中國,連航母用的特種鋼材都造不出來,而瓦良格號的甲板鋼樣品,讓鞍鋼工程師破解了 “屈服強度 500MPa” 的配方。
艦島上的雷達基座布局,為后來相控陣雷達的安裝提供了關鍵參照;甚至連廚房通風管道的走向,都成了優化艦載機后勤保障的模板。
看中的不僅是發動機
在瓦良格號賣出去后,得知此事的烏克蘭專家炸了,表示:買虧了!光是4個發動機就超過2000萬!
船上的4 臺 TB-12 蒸汽輪機,可是蘇聯當年的核心技術,單臺能輸出 5 萬馬力,相當于把 5000 輛汽車的發動機捆在一起,4 臺就能讓 6 萬噸的航母跑到 30 節航速。
這么先進的科技,2000萬相當于白送,但船上真有這些發動機嗎?有人說上面早就被搬空了,只留了一個空殼子。
不過從咱們的角度來看,還是不虧的。
中國看中的并不是現成的發動機,而是整個航母的 “框架思維”。
就像蓋房子,有人賣你一堆磚頭水泥,有人賣你設計圖,哪個更值錢?瓦良格號的船體布局、甲板斜角設計、機庫結構,這些才是讓中國工程師開竅的 “金鑰匙”。
更絕的是戰略眼光,2000 年瓦良格號拖回大連港時,很多人笑話:“中國要把破船改造成海上博物館吧?”
誰能想到,12 年后它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第一艘航母 “遼寧艦”。
改造過程中,工程師們發現,瓦良格號的雙層船體設計能抗住 3 枚重型魚雷攻擊,這種結構設計圖,花錢都買不到。
有了它做模板,2019 年首艘國產航母 “山東艦” 只用了 6 年就下水,比國際同類航母建造周期縮短了 40%。
烏克蘭專家可能不懂,中國實際上買的是 “時間”。
如果從零開始研發,光設計圖紙就得 5 年,發動機攻關至少 10 年,整個項目砸進去 200 億都未必成。
而瓦良格號連船體帶部分設備才 2000 萬美元,相當于用一杯奶茶的錢,換了一本高考狀元筆記。
更別說遼寧艦服役后,直接帶動了艦載機、航母鋼材、電磁彈射等 500 多個相關產業,光培養航母艦長、艦載機飛行員就省下 10 年時間。
這些隱性價值,才是真正的 “天價”。
2023 年,中國第三艘航母 “福建艦” 下水,用上了電磁彈射技術,把當年的 “老師” 俄羅斯都甩在身后。
說到底,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從來不是算小賬,而是謀大局。
2000 萬買的瓦良格號,表面看是個 “空殼”,實際是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起點。
就像當年錢學森說的:“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 只不過咱們更聰明,懂得借別人的肩膀,讓自己站得更高。
下次再有人覺得 “買虧了”,不妨想想:沒有當年的 2000 萬,哪來今天在大洋上乘風破浪的中國航母編隊?
這波啊,穩賺不賠,你們說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