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篇題為
《遵從的自主性建構:基層政府創造性執行的內在邏輯》的
文章登上《求實》雜志
將彭州市濛陽街道的治理實踐
推向全國視野
這個曾因物業撤場
陷入“癱瘓”的安置小區
用兩年多時間
完成了一場從“政府兜底”
到“居民自治”的蛻變
更以“信義治理”為內核
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濛陽街道的探索
不僅破解了拆遷安置小區的治理難題
更展現了基層治理中
“柔性的智慧”與“信任的力量”
困境
當“政府兜底”變成“雙輸困局”
柏橋花園小區是濛陽街道典型的拆遷安置小區,住著附近14個村的610戶居民。多年來,物業服務一直由政府財政買單:保潔員每日清掃、大門設安保值守,居民無需繳納一分錢。然而,這種“全包式”服務卻埋下隱患——居民習慣了“等靠要”,對小區管理建設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
2022年,濛陽街道試圖撤出物業公司,希望激發居民自治。結果卻事與愿違:垃圾成堆難以下腳、盜竊頻發、秩序混亂,居民怨聲載道,爭吵不斷。“那段時間,社區辦公室的電話被打爆,全是投訴。”濛江社區干部回憶道。更棘手的是,當街道提 出先組織收取物業費,再引入物業并導入信托制 時,居民直接堵在社區門口:“政府以前都免費,現在憑什么讓我們交錢?”
“政府兜底”看似省心,卻讓居民失去了參與治理的動力;而撤出物業的方式又因缺乏過渡機制,導致自治能力“真空”。如何打破這一循環?濛陽街道意識到:治理轉型不能靠“一刀切”,必須找到居民需求與政策目標的交匯點。
破局
“柔性創新”化解“硬性矛盾”
面對居民抵觸,濛陽街道沒有急于推進,而是組織社區干部和治理骨 干學習成都市其他典型案例的經驗,學習后 ,他們看到:通過信托制物業,小區公共收益透明可查,居民滿意度非常高。
“但成都的小區多是商品房,居民素質高、繳費意識強,我們安置 小區能照搬嗎?”濛江社區干部有個這樣的疑惑。經過討論,街道決定組建柏橋花園小區自治專班,全程跟蹤指導小區自治工作。
社區黨委 以小區黨支部為切入口,挖掘 篩選 出了以老黨員周玉成(周叔)為主任的自治委員會成員 5名,微網格長20名。 最終小區在社區黨委引領及自治委員會帶領下,組建了保潔及治安等自治隊伍,邁出了自治第一步 。
“一開始大家都不愿意干,覺得吃力不討好。”周叔坦言。為此,街道引入專業社會組織,為委員會成員提供培訓,并通過街道實施的“啟濛爭優”項目給予自治隊伍賦能孵化支持:如何制定議事規則、如何公開賬目、如何與居民溝通……“學了才知道,自治不是大包大攬,而是讓居民自己決定怎么花錢。”委員會成員李大姐說。
小區治理需要資金,但直接收費阻力太大。濛陽街道發現,柏橋花園附近有一塊閑置多年的荒地,雜草叢生、垃圾遍地。街道聯合自治委員會提出改造方案:將荒地平整為停車場,收入歸小區自治基金。
蝶變
小社區里的“治理奇跡”
有了資金支持,自治委員會首先整治環境:清理樓道雜物、補種綠化、規劃停車位,還利用街道爭取的專項資金,增設公共設施。
如今,這些地方成了居民最愛去的角落:春天賞花、夏天乘涼,孩子們在彩繪墻前嬉戲拍照。“以前躲著走,現在搶著來!”居民劉阿姨笑著說。
為了打破居民間的隔閡,自治委員會策劃了一系列活動, 在小區門口劃定攤位打造“微市集”,居民可免費擺攤賣蔬菜水果、手工藝品,既方便生活又促進交流。
端午節包粽子、中秋做燈籠,自治委員會組織的傳統文化活動讓老年人和年輕人打成一片。“通過這些活動,我才知道隔壁住的是退休教師,對門大姐做泡菜一絕!”年輕居民小陳說。
如何確保資金透明?小區引入第三方會計公司,每季度在小區公告欄和微信群公開收支明細,除了線下公示,還在天府市民云的“信托/透明物業公開信息平臺”線上公示,接受全體業主監督。同時,小區還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居民投票選出,負責保潔、安保等服務的招聘與監督。“錢花在哪里、效果如何,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周叔說。
回聲
老百姓的“真心話”
“以前覺得‘自治’是口號,現在才知道是‘實招’!” 居民張大姐提到:“以前垃圾亂扔沒人管,現在委員會每天巡查,環境好了,住著也舒心。”
商戶老李說:“停車場建好后,來買菜的人多了,我的小店收入翻了一番!”而正在小區里帶娃玩耍的周大姐提到: “小區增設了很多便民設施,這些地方都成了我和孩子的親子樂園,帶娃再也不愁沒地方去了。”
“信任是互相的,街道真心為我們考慮,我們才愿意配合。”自治委員會周叔滿臉笑容地告訴彭彭。
讓治理“有溫度”,讓社區“有靈魂”
濛陽街道的信義治理
沒有宏大的頂層設計
卻用細膩的“繡花功夫”
織就了一張充滿溫情的治理網絡
基層治理的核心
不是冰冷的制度
而是人的聯結
不是政府的“獨角戲”
而是全民的“協奏曲”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377期
文字:品鑒彭州 濛陽街道 梁丹
圖片:品鑒彭州 濛陽街道 喬剛
編輯:梁丹 責編:劉代萱 編審:楊華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