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場配角”到“智能主角”
——實戰視域下無人作戰力量運用特點探究
盧 瑞 王麗瑩 耿 帥
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軍事需求的強力牽引,無人裝備的戰技術性能不斷躍升,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在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沖突中,無人作戰力量的作戰效能日益凸顯,逐步形成了以“全域性泛在、智能化決策、敏捷式響應、精確式殺傷”為內核的作戰范式,呈現出運用規模不斷擴大、作戰樣式愈加豐富、體系融合不斷深入、集群作戰快速發展、無人與反無人競爭日益激烈的特點。
裝備譜系日趨健全,運用規模不斷擴大
自20世紀無人機問世以來,經過戰火的淬煉和技術的不斷革新,無人裝備的譜系日益健全、戰技術性能不斷進步,在實戰中的運用規模不斷擴大。一是裝備類型日益豐富。為充分發揮無人作戰力量的作戰優勢,應對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世界各軍事強國積極研發新型無人裝備,各型無人機、地面機器人、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相繼走出實驗室,在實戰中發揮重要作用。資料顯示,美軍21世紀以來已研發超過50種無人作戰裝備,裝備類型覆蓋偵察、打擊、運輸、電子戰等多個領域。二是無人作戰體系日趨健全。在技術進步和軍事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無人作戰體系已由傳統“人—數據鏈—武器裝備”的簡單結構演變為以武器裝備為“肌體”、數據鏈為“血脈”、智能算法為“中樞”、多域協同為“骨架”的多維“硅基生命體”,形成了陸海空天全域貫通、戰略戰役戰術梯次搭配、作戰力量體系深度融合、感知決策行動多能一體的新型無人智能作戰體系。三是實戰運用規模不斷擴大。無人作戰力量所具有的“零傷亡”、效費比高、戰法靈活等突出優勢使其成為戰場“新寵”,在作戰體系中的地位和占比迅速攀升。在近年來的局部戰爭中,投入無人裝備的類型和數量遠超阿富汗戰爭,無人作戰力量被廣泛運用于情報偵察、目標指示、誘餌欺騙、通信中繼、效果評估和對地攻擊任務。
實戰能力不斷增強,作戰樣式愈加豐富
隨著微電子技術、智能技術、仿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先進傳感器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裝備的實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實戰能力顯著增強。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無人裝備承擔的任務樣式愈加豐富。在海灣戰爭之前,戰場上的無人裝備以無人機為主,承擔的主要是偵察、監視、評估、干擾等支援保障類任務。到了阿富汗戰爭時期,無人機除繼續擔負情報偵察和戰場監視任務外,開始執行打擊任務。在納卡沖突中,無人作戰力量已發展成為戰場主戰力量。據統計,阿塞拜疆軍隊75%以上的攻擊由無人機完成,大規模廉價無人機集群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樣式。當前,無人作戰力量已在聯合作戰體系內部全方位滲透,其作戰運用已覆蓋信息支援、電磁對抗、火力攻防、勤務保障等任務的方方面面,并隨著戰技術性能和智能水平的提升不斷“裂變”,衍生出“定點清除”“點穴作戰”“引導打擊”“忠誠僚機”“蜂群飽和式打擊”“狼群圍獵”“訂單式派送”等新型作戰樣式。在可預見的未來,無人作戰力量將逐步取代傳統有人作戰力量成為主體性作戰力量,無人作戰的樣式將會更加豐富。
體系融合不斷深入,非對稱作戰優勢顯著
無人作戰力量具有情報偵察、信息支援、火力打擊、自主決策等多種作戰能力,在實戰運用的過程中,其與作戰體系的融合度不斷加深,對體系作戰效能具有顯著的增益效果,形成了多種新型非對稱作戰優勢。一是廣域泛在、透明戰場——形成情報偵察優勢。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無人偵察機,并將它們與天基、地基、空基、海基偵察力量充分融合,形成大立體、全縱深、全天候、全天時偵察監視網,大大提升了戰場情報偵察能力。二是以劣耗優、以小換大——形成效費交換比優勢。與有人裝備相比,無人裝備價格相對低廉,利用其對高價值目標進行打擊,具有極佳的作戰效費比。如在納卡沖突中,阿塞拜疆軍隊使用的“哈洛普”無人機造價約250萬美元、TB-2約500萬美元,相對于其摧毀的亞美尼亞軍隊每套約4000萬美元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作戰效費比分別為1∶16和1∶8。胡塞武裝甚至通過改裝民用無人機,對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實施襲擾,凸顯“以低制高”的戰術奇效。三是異域同頻、敏捷響應——形成精確打擊優勢。在作戰體系的支撐下,無人裝備與后方操作員可實現異域同頻作戰。無人裝備既可充當作戰人員的“眼睛”,實現對戰場環境的“放大鏡”式偵察,又能夠有效延長作戰體系的打擊力臂,實現對目標的“發現即摧毀”。微型FPV無人機甚至能穿越“孔洞”和障礙物對目標進行“內窺式”“點穴式”打擊,極大地削弱了碉堡、裝甲車、塹壕、建筑物、遮蔽物等的防御功能。
無人裝備迭代升級,智能集群作戰初露崢嶸
近年來,隨著軍事智能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無人作戰力量的自主作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作戰形式向無人化智能化加速演變。通過對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沖突研究發現,無人作戰力量的實戰運用正向集群化方向快速發展。在智能算法和網信體系的支撐下,無人作戰力量的集群作戰威力逐漸顯現,“軟件定義戰爭”“算法制勝”“飽和式打擊”“群智攻防”等作戰理念引領軍事變革潮流。如在2015年敘利亞戰爭中,俄軍派出一支整建制的機器人部隊,在“仙女座-D”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的統一指揮下,機器人部隊、偵察無人機、自行榴彈炮群密切協同,俄敘聯軍以極小的代價成功攻占745.5高地,此戰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以成建制的機器人作戰部隊為主并獲得絕對勝利的戰斗,標志著無人集群作戰的到來。當前,無人集群作戰快速發展,并在實戰中廣泛運用。如將無人艇與無人機組合形成“海上無人作戰集群”,實現對大型艦艇的“圍獵式”絞殺。將光纖無人機與地面無人戰車組合形成“陸上無人作戰集群”,實現對敵方陣地和防護掩體的“無畏式”突擊,在確保“零傷亡”的同時成功達成作戰目的。為提升無人作戰集群的智能化水平和協同作戰能力,美俄等世界軍事強國積極開發智能化指控系統,如美軍的“無形”“梅文”系統,可同時控制無人機、無人艦艇等平臺,以支持大規模智能集群作戰。
反無人技術快速發展,無人作戰面臨挑戰
戰場歷來是攻與防、矛與盾的較量。在無人技術快速發展、無人裝備作戰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時,反無人技術和裝備同樣進步神速,無人技術與反無人技術的發展和實戰運用呈現你追我趕、相克相生的特點。一是靈活運用傳統火力打擊武器對無人裝備進行“硬摧毀”。當前,無人技術相對于反無人技術而言仍具有先天優勢,運用傳統武器來打擊無人裝備仍然是各國反無人作戰的主要手段。在敘利亞戰爭中,俄軍通過融合“通古斯卡”“鎧甲-S”“箭-10”“道爾”野戰防空系統、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等多種防空武器,形成一體化反無人機火力網,創造了1周內擊落50架無人機的戰績。二是通過電子戰手段對無人裝備“斷鏈去智”,剝奪其戰斗力。信息鏈是無人裝備的“命脈”,也是無人作戰力量的薄弱點。實戰表明,通過電磁干擾、電磁欺騙等手段可以有效阻斷無人裝備的通信鏈路,甚至誘導其執行錯誤指令,從而徹底喪失戰斗力。如伊朗在2011至2018年間多次使用反無人機系統,通過導航誘騙的方式將美軍MQ-1“捕食者”、RQ-170“哨兵”、MQ-9“死神”等無人機誘騙到地面“沒收”。三是新型反無人技術快速發展并展現出良好的作戰潛能。為有效應對無人作戰威脅、抵消無人作戰力量的非對稱優勢,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在積極研發激光武器、電磁脈沖武器、聲波武器等新型反無人技術,以期贏得未來反無人作戰的先機。俄軍曾在實戰中將“佩列斯韋特”車載激光武器系統與電子戰系統配合使用,成功擊落敵方無人機。此外,各式反無人機步槍、反無人機霰彈槍、肩扛式反無人機網捕器等新型反無人裝備更是競相亮相,成為反無人作戰的利器。
本文來源:解放軍報轉自80強軍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傳播相關技術知識;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及時更正、刪除或協商許可使用事宜,謝謝
中小學無人機課程代理咨詢
張老師
彭老師
劉老師
王老師
全國服務熱線:400-138-41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