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劇場新作《借命而生》開播即爆,卻在上線三天后引發觀眾集體“工傷”——秦昊貢獻的教科書級演技,和陸川導演的文藝病敘事,正在上演一場慘烈的車禍現場。
這場改編自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豆瓣評分8.4的硬核刑偵故事,本應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懸疑大劇,卻讓觀眾在彈幕里瘋狂刷屏:“建議陸川和秦昊各自單飛!”
當秦昊飾演的看守所管教杜湘東頂著暴雨追捕逃犯時,熒幕外的觀眾也在經受雙重煎熬:這位曾用《隱秘的角落》封神的演員,此刻正被困在導演陸川搭建的文藝迷宮里。
劇中長達三分鐘的深山空鏡、突兀插入的哲學對白,以及二十年時空的混亂跳躍,讓本該驚心動魄的追兇故事變成了大型行為藝術展。有觀眾精準吐槽:“看秦昊的眼神戲是顱內高潮,看陸川的剪輯是神經衰弱。”
這已經不是陸川第一次在影視江湖掀起腥風血雨。去年他因嘲諷《抓娃娃》引發爭議后上演“盜號羅生門”,這次又在懸疑劇里塞入大量文藝私貨。原著中機械廠工人徐文國(韓庚飾)與管教杜湘東的生死糾葛本已張力十足,劇版卻硬要給每個角色套上哲學枷鎖——
當逃犯徐文國在煤堆上朗誦《活著》選段,當鐘楚曦飾演的劉芬芳突然變身文藝符號工具人,觀眾終于忍無可忍:“陸導,您這是拍懸疑劇還是拍《百家講壇》?”
其實迷霧劇場的觀眾從來不怕燒腦,從《沉默的真相》到《漫長的季節》,大家早就練就了在細節里挖寶的本事。但《借命而生》的致命傷在于,它把本應環環相扣的追兇主線,切割成了支離破碎的文藝拼圖。
前五集還在鋪墊看守所風云,第六集突然上演中年婚姻危機,第七集直接跳躍到十年后的物是人非。
這種堪比《記憶碎片》的敘事節奏,讓跟著劇情找線索的觀眾直呼:“建議陸川給每位觀眾配個場記!”
在這場導演與觀眾的博弈中,最令人痛心的莫過于秦昊的“無效封神”。他飾演的杜湘東從意氣風發的警校高材生,到被二十年追兇拖垮的滄桑管教,每個眼神轉換都值得逐幀分析。
特別是審訊室對峙戲里,從凌厲到恍惚的微表情變化,堪稱年度演技高光時刻。可惜這些珍珠般的表演,都被陸川散落在名為“文藝探索”的沙灘上,讓觀眾不得不一邊贊嘆演員功力,一邊痛罵導演暴殄天物。
當我們翻開劇組花絮,會發現這場災難早有預兆。原著中杜湘東與逃犯徐文國本應是鏡像般的命運共同體,劇中卻把大量筆墨放在西南深山的霧靄氤氳;本該充滿市井煙火氣的90年代背景,被替換成大量抽象符號。
這種創作傲慢,在陸川去年聲稱微博賬號被盜的鬧劇中就可見一斑——當導演把觀眾當傻子糊弄時,再好的演員也只能成為行為藝術的祭品。
其實觀眾真正憤怒的,不是看不懂文藝表達,而是創作者對類型規律的踐踏。《漫長的季節》用生活流敘事包裹懸疑內核,《隱秘的角落》借兒童視角解構人性深淵,這些成功案例證明:高級感從來不是空中樓閣。
反觀《借命而生》,當杜湘東追兇二十年后發現法律已修改,當徐文國最終只被判三年徒刑,這些本可引發深度思考的現實主義命題,全被淹沒在導演的自我陶醉里。
或許這部劇最大的懸疑,在于它到底是誰的借命而生?是杜湘東借二十年光陰追捕逃犯?是陸川借懸疑劇外殼完成文藝表達?還是觀眾借倍速播放功能搶救所剩無幾的觀劇體驗?
答案或許藏在網友的毒舌評論里:“建議迷霧劇場出個導演紅黑榜,讓秦昊們能精準避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