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位年僅30歲的英國青年,臨終前用顫抖的手寫下“把我的一切送給培黎學校”,此后長眠于祁連山下,將生命的熾熱獻給了中國。
他叫喬治·何克,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著名教育家。
4月14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甘肅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承辦的紀念喬治·何克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蘭州城市學院舉行。包括何克先生親屬在內的多名國外嘉賓來到蘭州,與陜甘兩地群眾共同緬懷這位“中國人民永遠的朋友”。
何克1915年出生在英國,1937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次年,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以美國合眾社記者身份深入延安和晉察冀邊區,創作了《我看到一個新的中國》一書,書中記錄了八路軍用土地雷炸毀日軍坦克的壯舉,以及婦女識字班、兒童團站崗放哨等鮮活場景,向世界傳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面貌。
在此過程中,他結識了工業合作社運動的發起者路易·艾黎,并積極投身工合運動,兩人共同創辦起培黎工藝學校。
1942年,年僅27歲的何克出任陜西雙石鋪培黎學校校長。兩年后,面對日軍的轟炸和國民黨的威脅,他毅然決定“遷校保火種”,帶領60余名師生,肩挑手扛教學設備,徒步穿越秦嶺險峰,跋涉千里抵達甘肅山丹縣。
初到山丹,學校辦學條件異常艱苦,但這并未妨礙何克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奔走。他邀請外籍教師來校授課,開設機械、紡織、農業、醫療等專業,將西方技術與本土需求結合。他要求學生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文化,三分之一的時間練技能,三分之一的時間參與生產。學生白天操作機床、種植小麥,夜晚圍坐油燈前學習。他說:“我們要培養的,是既能開拖拉機,又能讀懂莎士比亞的全能型人才。”
何克待中國師生如親人。他把國際友人贈送的奶粉給體弱的學生補身體,寒冬為學生縫補棉衣,為給生病的學生請醫生而長途跋涉。他對收養的戰爭遺孤視若己出,養子聶廣濤回憶:“先生總說‘我們是一家人’,他的草房永遠向學生敞開,哪怕只剩一塊饃,也要掰成兩半分給我們。”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相傳。如今,山丹縣培黎職業學院校園內的何克大道旁書聲瑯瑯,培黎廣場上青春飛揚,實訓車間里火花飛濺。蘭州城市學院內,何克先生的雕像屹立在廣場上,展覽館內展示著他的生平事跡、手稿及歷史照片,他和艾黎留下的校訓“手腦并用、創造分析”,一直沿用至今。
自2017年起,蘭州城市學院發起中、新、英三國青年“重走艾黎、何克之路”活動,沿著兩人當年辦學遷徙的路線開展文化尋訪,讓何克的故事被更多人關注。在前不久舉辦的2025年倫敦書展上,《原上草:喬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發布,讓這位“中國摯友”的事跡再次廣為傳播。
“紀念何克,不僅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為了照亮未來。”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在當天座談會上呼吁,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加速演進,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何克那樣的勇氣、智慧與胸懷,堅守正義、勇于擔當、心懷大愛,讓國際主義精神之光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本報蘭州4月20日電本報記者尚杰王冰雅)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