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次尚未涉及到價格調整,但是收費項目先統一規范起來了
文 |辛穎
編 |王小
2025年2月28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口腔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下稱《指南》),對公立醫療機構口腔綜合、正畸、修復、牙體牙髓、口腔外科、口腔黏膜六類價格項目進行了規范。
這是自2023年4月,牙體相關耗材集采、種植牙價格體系調整之后,醫保部門的又一次重磅出手。前一次,讓中國患者的種牙告別了“萬元時代”。
種植牙、口腔正畸,一直是患者投訴較多的口腔醫療項目。2月,全國知名口腔門診品牌福斯曼突然倒閉,這家以口腔隱形矯正為主的連鎖機構,在廣州、北京、深圳、上海、武漢、西安等地的門店相繼關門,不少患者發文在網絡平臺發文尋求退款、轉診幫助,至今一地雞毛。
即便在公立醫院中,治療口腔疾病的收費項目也琳瑯滿目。國家醫保局指出,牙齒正畸價格項目不同地區條目不同、內涵不同,且由于口腔專業市場化開發較早,各地的價格管理方式,醫療機構收費標準差異很大。
此次《指南》先從收費項目入手,解決收費名目混亂的問題,對包括正畸在內的全面口腔醫療服務收費都給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規范。
No.1
牙齒矯正一半診所換了
回顧過去六年的口腔正畸經歷,李娟(化名)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希望這個行業好好規范下”。
2019年,北京的李娟在一家口腔診所一次性繳納4.5萬元,開始了正畸治療的三年計劃,醫生告訴她一共用42副隱適美牙套,就能恢復完美牙形。
口腔正畸方式主要有傳統固定正畸、隱形正畸。傳統固定正畸以金屬托槽為主,各地公立醫院的療程費用一般在1萬-3萬元之間,而隱形正畸多在3萬元以上,有些地區達到4萬-5萬元。
李娟的治療進程到兩年多時,有一天晚上她突然收到正畸醫生發來的微信,說因為她辭職了,“我得換個診所,我當時都蒙了”。
緊急聯系診所后,工作人員表示不能再繼續提供服務,讓李娟跟著醫生走,“原來的診所離家也就三公里。結果到這個醫生去的新醫院復診,要15公里”。即便非常不情愿,李娟只有這一個方案可選,此時,矯形已經接近尾聲,沒有人給她退錢去換地方治療。
與另一些患者相比,李娟算是幸運的。近年來,多地出現口腔醫療機構倒閉、消費者維權追要退費、賠償的事件,這些患者大多集中在種植牙、牙齒正畸,原因是收費價格高、一次性預付、治療周期又長。
不僅福斯曼的突然倒閉,導致患者的治療被迫停頓,此前,青島優貝口腔醫院、上海臻威口腔、成都錦江科瓦齒科等口腔診療機構停診都曾影響到患者的治療。
相比之下,仍有醫生負責完成療程,本來讓李娟感到安心,但是又過了幾個月醫生突然提出,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要新的治療方案,“雖然醫生說新方案不收錢,但是那意味著我之前的30多副牙套都白帶了。醫生說責任是因為我佩戴的時間不足,每天不能低于22小時,但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成立,每天吃飯都是要摘掉的,時間這么嚴格的要求不合理”。
李娟不確定治療效果不理想,是否因為最初治療方案就有問題,只能接受新方案——15副牙套的治療。到2025年2月,終于只剩最后一副牙套就能完成治療,她希望以后再看牙,不要遇到這么多的“意外情況”。
此次,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指南》,就先從規范收費項目入手,解決收費名目混亂的問題。
李娟只知道自己的4.5萬元包括了診療、產品,并不清楚具體都有哪些詳細的收費項目。一位行業人士對《財經》分析,民營口腔機構的收費項目可以自主設立,由于差異很大,所以普通患者很難對比發現里面的門道。
以種植牙為例,簡單說費用分三部分:一是醫療服務收費,二是口腔種植體系統,三是牙冠收費。“有的機構其中一項收費很低,其他兩項就會拉高。”上述業內人士分析,之前醫保部門對種植牙治理是這三方面同時兼顧,把整體價格幅度降下來。
然而,即便公立醫院,口腔治療收費也常讓患者困惑,比如一些定制的個性化產品,包括口腔矯治器、保持器、運動護齒等,醫院大多按照制作步驟,比如測量費、取模費、設計費、切削費、加工費、精修費、調試費等,細分成一項項服務收費。
針對這類問題,早在2022年,醫保部門進行的口腔種植價格專項治理活動期間,率先對牙冠的收費方式進行調整,從按制作步驟逐項收費,變成按牙冠產品“一口價”,醫療機構自行制作或委托加工牙冠的成本費用合并計入“一口價”。
《指南》延續此前的治理思路,比如對定做的口腔矯治器的收費項目整合,不再按步驟,僅根據耗材的不同區別收費項目。
在國家醫保局對《指南》最后一輪專家論證的現場,來自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的專家表示,“對于醫療服務收費,患者怕多了,醫院怕漏了,政府怕亂了,這回基本梳理平衡好了。”
No.2
倒逼行業自我升級
有一個項目引人關注。在《指南》中,整合了一個“拔牙”項目,該項目根據拔牙的難度不同,分為“常規”和“復雜”兩個收費檔次。
以前按乳牙、前牙、前磨牙、磨牙、智齒等不同牙位設立收費項目,一個牙位一個價格。不僅患者不理解,醫生的工作難度也沒充分體現。
比如同樣是乳牙,醫生普遍反映,固連乳牙就比較難拔;同樣是阻生牙,中低位的阻生牙就更難拔。像是上頜磨牙,如果牙根穿入上頜竇內,則極易出現口腔上頜竇瘺并發癥,處理難度大了很多,但由于都是同一個項目,就只有一個收費標準。
《指南》還整合了一些過去細碎的收費。如“修復體固定修復費”,之前按診療操作步驟拆分立項,現在就將檢查、設計、粘結、試戴、調合、咬合關系重建等整合成一個收費項目。
上述行業人士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涉及到價格調整,但是隨著《指南》在全國落地,收費項目逐步統一規范,各地的價格水平逐漸變得可比,針對一些定價不合理的問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
此次《指南》也是對口腔耗材集采效果的鞏固。2022年12月,由陜西省醫保局牽頭組織了16省(區、兵團)聯盟口腔正畸托槽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集采產品包括普通金屬托槽、方絲弓托槽、普通陶瓷托槽、自鎖金屬托槽、自鎖陶瓷托槽、無托槽隱形矯治器、頰面管等七類口腔正畸托槽耗材產品,中選產品平均降幅43%。
國家醫保局表示,隨著新的口腔類立項指南落地過程中,國家醫保局鼓勵有關省份加大集采產品使用力度,倡導相關企業結合正畸產品集采的價格,進一步壓縮流通環節加價。
其實種植牙集采后,對口腔行業的影響就已經顯現。在2023年底,國家醫保局對種植牙系統進行全國性集中采購,種植牙價格大幅降低,平均降幅超過55%,而種植牙業務正是口腔門診的主要盈利來源之一。
回顧過去一年多的變化,一位國產口腔耗材企業人士告訴《財經》,公立醫院的耗材會有所下降,讓一些經濟條件不是很富裕的患者都能看得起病,能得到基本的治療。但口腔耗材有很大一塊市場是私人診所,一些先進的、前沿的產品也會慢慢退出公立醫院,相反私人診所可能不同梯度價格產品都會有,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可能會慢慢向私人診所轉移。
民營口腔機構的機會只有和公立醫院差異競爭。一位民營口腔醫療機構負責人告訴《財經》,“雖然《指南》主要是規范公立醫院,但是民營機構也是不斷對標公立醫院來調整的,當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愈發規范,也會倒逼民營口腔機構進一步提升自己。民營機構最大的優勢在服務,這是內核競爭力。”
此前,業界就已經預感到,種植牙集采或許只是整個口腔行業控費的開始。因此對此次《指南》加強對口腔正畸的規范,耗材業不覺意外。
對口腔耗材產業影響主要體現還是讓行業健康發展,會讓一些“小作坊”企業淘汰出這個行業,而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特別是 國產大型企業會有更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不過,利潤率會比之前的有所下降。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