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臨潼區驪美薯業基地負責人駱斌的賬本上,一畝大棚的年產值從1萬多元跳到了5萬元;在長武縣果農成會芹的手記里,蘋果園年化肥用量從每畝150公斤降到了100公斤;旬陽市段家河鎮北庵村的香櫞種植園里,同一片土地的產出竟能疊加出三層收益;而米脂縣的小米產業,正在用“除法”將單一農產品做成三產融合的黃金產業……
這不是財務報告,也不是數學考題,而是三秦大地春耕時節正在上演的一場“土地精算”——面對氣候變化、市場波動和糧食安全新需求,傳統農業正在被一套全新的“算法”重構。加法擴面積、減法降成本、乘法延鏈條、除法破瓶頸,這套“四則運算”如何讓陜西農業實現從量到質的跨越?
做加法——三茬輪作激活畝產效益
4月14日一大早,西安市臨潼區任留街道南屯村驪美薯業基地的大棚里已是一片忙碌。
4月14日,在臨潼區驪美薯業基地,卜清茹正在修剪紅薯苗。
村民卜清茹坐在小凳上,手中的剪刀“咔嚓咔嚓”響個不停,不一會兒就剪了一大捆紅薯苗?!拔医裨缥妩c多下地,一天剪夠2000株的話,能掙三百元哩?!痹谒砗?,一捆捆苗子摞得整整齊齊。
大棚另一端,負責人駱斌也正忙著。他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這兩天水澆得勤,墑情美得很!紅薯苗再剪二十來天就完了,下來接著種草莓。”
一般的蔬菜大棚,一年一茬畝產值勉強過萬元。而驪美薯業通過“紅薯苗——草莓——青菜”的輪作模式,硬是把時間“折疊”起來,讓土地365天都在創造價值。
“三月到五月賣紅薯苗,五月底到九月賣草莓,完了再種一茬青菜,一畝地的收入少說也在四五萬元?!彪S著駱斌的講述,一座座大棚仿佛變成生產車間,土地利用率從傳統種植的40%提高到90%以上。
這種“加法”不是簡單的堆砌。在這里,每座大棚都配備了土壤墑情監測儀,不同作物輪作時都會進行精準的養分補充?!熬拖窠o土地做營養套餐,既要吃得好,又不能吃撐?!瘪槺笳f,咱這大棚一年四季不打烊,畝產效益開啟“三級跳”。
加法不是盲目擴種,而是科學搭配。這幾年,臨潼區通過測土配方、茬口銜接,確保每茬作物都能“吃飽喝足”。如今,大棚輪作已在全區推廣3000多畝,帶動200多戶農戶實現“一棚三收”。
做減法——減藥降肥推進綠色種植
暮春的渭北旱塬,蘋果花海如雪。在長武縣巨家鎮四合村的一片示范園里,成會芹正用一根不銹鋼管插入果樹根部的土層?!巴赀@時候,不下雨土壤硬得插不進10厘米,現在輕輕松松就能插20厘米!”說著她拔出管子,松軟的土粒漱漱而落。
4月15日,成會芹正在給蘋果樹疏花。
這個變化,源自長武縣推廣的渭北旱地蘋果種養結合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即在蘋果園里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推廣“有機肥+生草+水肥一體化”以及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等。
這片果園是陜西綠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成會芹在這兒務工幾年,把學到的新技術也用到了自家園子。她的5畝蘋果園,種著三葉草、鋪著黑地布,化肥農藥用量降下來后,果樹長勢和果子品質變得更好了。
撂下鋼管,成會芹又和幾名村民開始撒肥料。不過,她們撒的不是化肥,而是附近養殖場運來的發酵羊糞。“一噸化肥要2000多元,現在兩噸有機肥才1600元?!背蓵坳割^算賬,“加上生草覆蓋減少的除草劑、粘蟲板替代的殺蟲劑,每畝果園成本直降1000元。”
“剛開始推廣時,大伙都覺得減肥減藥就會減收,但事實并非如此。”長武縣果業中心主任高寶軍說,“這種模式解決了土壤板結、病蟲害嚴重、生產成本高等問題,果子品相和品質得到顯著提升,目前已在全縣推廣23萬畝?!?/p>
成會芹在一旁笑著說:“我家那幾畝園子,去年多賣了1萬多元,這減法做著做著反倒成加法了!”
做乘法——林下套種釋放乘數效應
旬陽市段家河鎮北庵村,一排排香櫞樹新葉舒展。樹下,村民們正彎腰栽種白芨幼苗。楊康蹲在地頭,撥開覆蓋的腐殖層,露出交錯生長的藥用牡丹根系:“你瞧,香櫞樹冠遮陰保濕,落葉腐化增肥,白芨和牡丹正好喜陰,這是天然的‘黃金搭檔’!”
這片由康之櫞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的500畝園區,正在上演一場“立體乘法”的種植變革。作為合作社負責人,楊康的心里有一本明白的經濟賬:“單種香櫞畝產約4000斤,收入8000元;現在林下套種白芨、藥用牡丹等,三年后畝均可增收3000元,再加上林間散養的500只土雞,相當于一畝地賺三畝的錢?!?/p>
在段家河鎮薛家灣社區的櫻桃林里,大伙正忙著栽種芍藥。村民李振胡摸著一株株嫩苗,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櫻桃三年才掛果,芍藥兩年就能采收,時間差里‘撿’出一季收益?!?/p>
這種“乘數效應”正在旬陽遍地開花。全市420萬畝林地,林下經營面積達26.7萬畝,形成“林藥”“林麝”“林蜂”“林菜”等八大模式,真正實現了“山上綠樹成蔭、山中林地生金”。
夕陽西下,楊康站在觀景臺上俯瞰:高大的香櫞樹冠如傘,樹下是成片的白芨,壟間是一行行藥用佛手和藥用牡丹。山風拂過,葉片沙沙作響。
“這叫三層立體種植,香櫞是頂梁柱,白芨是錢串子,牡丹是錦上花?!痹跅羁悼磥?,這層層疊疊的種植帶,就像大山的綠色階梯,每一級都流淌著真金白銀。
做除法——延鏈補鏈破除發展瓶頸
4月16日,米脂縣杜家石溝鎮高渠村,種植戶李宏勝開著一臺深松機,為即將到來的谷子播種深翻整地。
“老品種抗倒伏差,畝產不到300斤。換成‘米谷1號’后,去年畝產突破480斤!”李宏勝說,這種通過航天育種技術培育的新品種,具有抗旱、抗病、中矮稈等特性,特別適合黃土高原旱作條件。
米脂縣層層疊疊的山坡上,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谷子苗。(資料圖)
米脂縣谷子種植歷史悠久,但面臨種質資源退化等問題,導致農民種植效益降低。過去三年,全縣累計淘汰老舊谷種12個,推廣航天育種“米谷”系列新品種,帶動谷子種植面積從8萬畝增至15萬畝,畝均增產15%以上。
走進米脂縣益康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一粒小米正在華麗變身——米糠加工成糕點添加劑,碎米釀造成小米醋,完整米粒則變身高端禮盒。“過去賣原糧每斤3元,現在深加工產品均價15元。”公司負責人高巧波指著新建的微生物檢測實驗室說。
這樣的蛻變源于米脂縣“強鏈補鏈”戰略。全縣投入5.67億元建設11個產業鏈項目,引進6家精深加工企業,開發出小米汁、小米乳、小米咖啡、小米速溶粉等40余種產品。
這種“吃干榨凈”的模式,是米脂縣用“除法思維”發展小米產業的縮影?!白龀ú皇呛唵翁蕴?,而是騰籠換鳥?!泵字∶桩a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濤表示,通過延鏈補鏈的整合效應,米脂實現“良種+基地+加工+品牌+科技”的全鏈融合,產業效益呈倍數增長。
臨潼的三茬輪作、長武的綠色果園、旬陽的立體種植、米脂的產業鏈革命……眼下,陜西農業生產的“加減乘除”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一場深刻的農業變革——加的是科技含量,減的是資源消耗,乘的是融合效益,除的是發展桎梏。在這場變革中,廣大農戶正變身為“精算師”,讓一寸寸土地煥發出幾何級增長的能量。(記者 賴雅芬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