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中國崛起的幾乎所有條件,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印度現在到底能不能變成第二個中國?這個問題最近在國際上吵得挺熱鬧。
要說印度現在的發展勢頭,確實有模有樣。去年法國國慶閱兵的時候,印度的"月船3號"登月器剛在月球上著陸,這邊軍隊方陣就跟著法國人的軍樂隊走正步。莫迪總理滿世界飛,跟法國簽了500架空客飛機的大單子,還買了26架陣風戰斗機和3艘潛艇。
莫迪政府這些年也不是吃干飯吃的,2020年搞了個230億美元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想吸引電子、制藥這些關鍵產業。結果搞到現在,半導體產業七成技術還得靠臺灣地區,光是電子元件進口去年就花了180億美元。更頭疼的是關稅問題,摩托車收150%關稅,美國大豆收120%關稅,這哪像發展中國家干的事?結果今年美國反過來對印度摩托車和鋼鐵加稅,搞得印度紡織廠和藥廠叫苦連天。
要說印度現在最拿得出手的,還得數航天技術。"月船3號"登月成功給印度長了臉,今年啟動的"半導體超級走廊"計劃雖然技術還得靠外國,好歹砸了1000億美元。
莫迪政府今年算是下了血本,制造業補貼提高三成,基建投資加碼25%,明顯是看到問題了。要說印度現在的處境,跟咱們二十年前有點像,都是要解決保護本土產業和融入全球市場這對矛盾。
國際資本現在對印度是又愛又怕。愛的是14億人的大市場和全球第二多的工程師隊伍,怕的是政策說變就變,征地搞個高鐵能拖十五年。蘋果在印度的生產線良品率死活過不了五成,這事擱哪個外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要說印度最聰明的一招,就是沒跟著別人屁股后頭學。中國搞制造業起家,印度直接奔著服務業去,IT外包做到全球市場份額55%。不過現在也琢磨過味來了,開始補制造業的課。
現在全世界都盯著印度看,想看看這個人口大國能不能走出一條新路。要我說,印度成不成第二個中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把自己那攤子事理順。基礎設施得跟上,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產業鏈不能光靠進口。這些事要都能解決,憑著印度的人才儲備和市場潛力,確實有機會在世界上闖出名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