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1866—1925)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近代史上最早倡導對外開放的思想先驅。他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他提出了一系列實行“開放主義”、利用外資發展實業、利用外國人才和方法的積極主張,富有遠見卓識,至今仍不失啟發和借鑒意義,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思想遺產。在孫中山逝世百年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總結他的對外開放思想,以期從中得到有益啟示。
必要性和迫切性
孫中山立足于國情和現實,在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放眼世界,從世界發展客觀規律的高度,深刻認識并全面闡述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孫中山認為,長期以來,舊中國處于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這是中國近代落伍的癥結所在。出于對清王朝長期奉行閉關自守政策的不滿,他嚴厲抨擊了這一政策:追究“中國數千年之積弊”而“又不能由過代之文明變而為近世的文明”的緣由,就是“吾國向來閉關自守,深絕固拒”。盡管“中國數千年來,本一強大之國”,但“惟守舊不變,故不及歐美各國之盛強。滿人入關后,愈形衰弱,漸漸召列強之侮”。他大聲疾呼:“非改變從前之閉關主義不可”,“以前事事不能進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發達,則不得不持開放主義”。
第二,立足于國情和現實。認清國情乃是認清一切問題的基本依據。孫中山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立足于對國情的清醒認識和把握,論證了開放主義的迫切性。他認為,中國有四個有利條件:其一,中國土地有“四百余萬方米之廣,居世界之第四,尚在美國之上”;其二,“至于人民之數,則有四萬萬,亦為世界之第一”;其三,“而物產之豐、寶藏之富,實居世界之第一”;其四,“而人民之聰明才智自古無匹,承五千年之文化,為世界所未有,千百年前已嘗為世界之雄矣”。但同時他又清醒地看到:本是地球上數千年來文明最早、富強之國的中國,而現在卻退步至不堪言狀,生產力、科學技術嚴重落后,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為盡快改變落后現狀,孫中山提出開放主義以借助外國資本與文明成果,“用人之長,補我所短”,并與盡量發揮我國的潛在優勢相結合,以加速經濟現代化進程。
第三,放眼世界。孫中山久居海外,曾多次游歷歐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他看到當時“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西方各國因開放而“百貨暢流,商賈云集,財源日裕,國勢日強”。他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從世界發展客觀規律的高度闡述了開放主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他認為,當今世界是一個日趨開放的世界,國際間日益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往來、相互依賴,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各國都相繼卷入了一個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現今世界日趨于大同,斷非閉關自守所能自立”。在此情形下,任何國家從事經濟建設都必須集合數國之力才能成功。“現世界各國通商,吾人正宜迎此潮流,行開放門戶政策,以振興工商業”。
具體形式和途徑
孫中山不僅力主對外開放,而且在對外開放的具體形式和途徑方面,即通過何種方式將開放主義付諸實施上,進行了積極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主張。
第一,利用外資。其利用外資主張的正式提出是從修筑鐵路開始的。孫中山認為,振興實業,交通先行,因而提出了十年內修筑二十萬里鐵路的宏偉計劃。但修建鐵路需用巨款,而我國國庫支絀,民窮財竭,資金匱乏,難以籌措。要克服這一困難,彌補國內資金之不足,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全面利用外資。“國家欲興大實業,而苦無資本,則不能不借外債”。孫中山不僅提出了利用外資發展實業的積極主張,而且還進一步設想了如何利用外資的具體形式。他擬定了三種方式:一是借資興辦;二是華洋合股即中外合資興辦;三是定以限期,批與外人承筑,期滿無價收回,也就是允許外資獨辦或批給外國人包辦。三者之中,以批辦為最相宜,利多而害少。
第二,利用外國人才。孫中山所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盡管人民之數則有四萬萬,為世界之第一,但由于中國教育落后,“綜人數而核之,不識丁者十有七八,婦女識字者百中無一”,國內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嚴重奇缺。孫中山深感這是國家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他提出,除興辦教育、多開學堂之外,當務之急就是利用國外人才。“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要“廣羅各國之實業人才為我經營創造”,聘用外國專家來中國企業工作。同時他提出,受雇外國人的條件和“必盡義務之一”是“教授訓練中國之佐役,俾能將來繼承其乏”,這是很有遠見的。孫中山曾數次寫信給國際友人,請求他們“代為物色能幫助我國發展實業之類的人士”,“代為留意羅致”工程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以及具有開發礦產事業才能之人員。
第三,利用外人方法。孫中山認為,中國“握有世界上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地大物博,從資源條件看,“斷無不富之理”,“所惜者,尚未掌握開發此等富源之鎖鑰——即不諳實業經營之方法而已”。為此,必須“取法乎上”,利用外人方法,學習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經驗,努力提高我國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才能迅速縮短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迎頭趕上。
應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為保證“開放主義”健康順利地實施,孫中山還確立了一系列應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外開放應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上。孫中山認為,通商是以有易無,是兩利的事。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雙方互惠,“固不僅中國一國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一方面,中國取得了國際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中國對世界也會作出較多貢獻。外國過剩的資金和設備需要投資場所,而中國利用這些閑置資本,大量引進外國的機器和物資,這就為世界各國開拓了一個廣闊的中國市場,必能給雙方帶來利益。
其次,實行“開放主義”應以不損害國家主權為前提。對此,孫中山清醒地指出:“惟止可利用其資本人才,而主權萬不可授之于外人。”民國建立后不久,就新政府舉借外債問題,孫中山提出了三項原則:采用“純粹商業性質之辦法”,不與外國政府發生關系,有利于提高中國獨立生產經營能力。
最后,反對全盤照搬。孫中山分析中國國情后指出:“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不相同。中國的社會既然是和歐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歐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歐美。”因此,他強調,實行“開放主義”,絕不是要將西方文明全盤照搬,而是要有所比較、選擇、取舍。
不難看出,孫中山提出開放主義,其目的是借助于國外近現代文明成果和資本,來解決建設現代化的中國所急需的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問題,以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擺脫貧窮落后,“致中國于富強之境”,體現出孫中山開闊的世界視野以及深厚的愛國情懷。但遺憾的是,由于孫中山生前“革命尚未成功”,民族尚未完全獨立,還不具備實現其對外開放思想的社會政治前提,加之其思想本身帶有很大的理想成分,因此,其“開放主義”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實施。毛澤東同志指出:“孫中山的一生中,曾經無數次地向資本主義國家呼吁過援助,結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了無情的打擊。”我們今天研究孫中山的對外開放思想,就是要以史為鑒,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