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希臘帕特雷大學古希臘文學榮休教授梅內拉奧斯·克里斯托普洛斯(Menelaos Christopoulos)而言,古典學研究不僅是一種學術追求,更是一場貫穿一生的求索。數十年來,他專注于研究荷馬史詩的精妙敘事,系統分析戲劇與神話的結構,積極推動跨文化的思想對話,在深層次理解神話、詩歌與文明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自2011年起,克里斯托普洛斯擔任奧德賽研究中心主席,進一步致力于荷馬史詩的深入研究。同時,他于2004年創立了帕特雷大學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與宗教研究中心,并一直擔任該中心主任至2023年。這兩所機構不僅是學術交流的基地,也為全球學者提供了探索古希臘文化與歷史的機會。克里斯托普洛斯的學術生涯在古典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退休后,他對古典學的熱情依舊未減。在希臘與中國高校學術合作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克里斯托普洛斯在采訪中回顧了自己的學術歷程,探討了古典學的獨特價值、神話與考古學的相互印證以及如何在全球文明視野中通過古典敘事深化對世界的理解。
全球轉向賦予古典學研究
更加廣闊的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報》: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核心定義古典學。隨著全球視野的拓展,該領域應如何將其他古代文明(如古代中國文明)納入研究議程?這一轉向將如何影響古典學的研究范疇與方法論?
克里斯托普洛斯: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古典學研究中占據核心地位,主要是因為它們奠定了歐洲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石。通過研究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歷史,人們不僅能更清晰地梳理歐洲文明的演進脈絡,還能更透徹地了解其思想體系、政治制度與文化影響。然而,全球視野的拓展令我們愈發意識到,若要全面理解文明的多元發展,僅聚焦古希臘和古羅馬是不夠的。深入探討其他偉大的古代文明,例如古代中國文明,這不僅必要,而且至關重要。這樣的拓展能夠幫助學者跳出特定地域與民族的局限,重新思考文明作為一種全球性現象的本質,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與互動。這種學術興趣的延伸不但不會制約古典學研究范疇或方法論的發展,反而將賦予其更廣闊的視角,使人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人認為,當前,學術界對人文學科的關注正逐漸減弱。在您看來,古典學在現代世界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展現古典學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克里斯托普洛斯:我認為,對人文學科興趣的下降主要與教育體系尤其是中等教育密切相關。許多人質疑,為什么學生需要在學校學習古希臘語或拉丁語,這與理解現代世界的運作有什么關聯?此外,部分學者也對古典學的研究價值提出疑問。這在某種程度上源于一種時代錯位的所謂“政治正確”觀念。例如,古希臘社會存在奴隸制度,女性的權利也在諸多方面受限,有人對此表示,這樣的文明是否還值得研究?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現代的道德標準來否定古代歷史。奴隸制度在一些國家直到19世紀才被正式廢除,甚至在今天,仍以某種形式在世界某些地區存在;女性權利的爭取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少地方至今未能完全實現。單純從道德層面批判古代社會,不僅忽視了歷史演進的復雜性,也削弱了對文明發展理解的深度與廣度。真正的學術研究應以探究和理解為基礎,而非簡單的道德評判。
我始終認為,歷史研究和語言學習特別是多種語言的學習,是消除對古典學誤解的有效途徑。無論是考古學家、古典學家還是希臘學、埃及學、中國學的學者,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解讀那些構成古代文明核心的文化遺產。只有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才能揭示歷史的深層邏輯,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人文學科的價值不僅關乎過去,同樣對未來充滿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雅典是20所享有盛譽的致力于古典學研究的外國研究機構所在地。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您認為在這個已有深厚積淀的學術環境中,蘊藏著哪些新的潛力和合作機會?
克里斯托普洛斯: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是一個令人興奮且備受歡迎的新起點。我相信,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將為學術界提供嶄新的視角,以進一步拓展中希兩國學者的合作空間,推動雙方共同研究和探索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借助這一平臺,我們將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在歐洲歷史研究中長期被忽視的課題。這不僅為學術研究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也將促進我們對不同文化、歷史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與交流。
文學母題映現文明和合共生
的歷史淵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的研究廣泛探討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本、思想及神話在不同時期的解讀與再創造。您認為,對古代神話的現代詮釋如何影響人們對歷史的看法?
克里斯托普洛斯: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看,神話的出現早于歷史學的誕生。更為有趣的是,對希臘而言,在其歷史學(約以公元前5世紀為始)尚未形成之前,神話本身就被視為歷史的一種形式。即使在今天,我們在對神話與歷史作出區分的同時,依然承認并接受神話往往蘊含著某段歷史的核心內容或背景情況,可以說幾乎總是如此。即便是那些看似脫離歷史的神話元素,也依然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結構,而這些結構始終保持著活躍性和功能性。神話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建構,反映人類思維的運轉過程,同時也是對人類生活經驗的某種再現。通過這種方式,即使是神話敘事中最具幻想色彩、虛構成分最高的部分,人們也可以找到一種人類智慧上的“真實感”,一種對虛擬現實的心理刻畫。在我眼中,這正是神話的獨特魅力所在。
《中國社會科學報》:神話與考古學常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人們對古代世界的認知。您怎么看待古希臘神話對考古遺址解析的影響?反過來,考古學的實物發現又如何重塑我們對這些神話的理解?
克里斯托普洛斯:以特洛伊戰爭為例,海因里?!な├锫℉einrich Schlie-mann)對這個神話的解讀無疑是一個典型且廣為人知的案例。他的發掘工作不僅證實了神話背后可能存在的歷史背景,還揭示了曾被認為純粹是神話構造的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實元素。施里曼的發現讓傳說中的特洛伊城變為現實,賦予了古代神話更加具象且可觸及的形態。神話與考古學的這種交織,不僅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古典敘事的真實性,也展示了考古學如何提供新穎的見解,讓我們能夠從物質遺存中解釋并豐富這些古老的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的研究重點之一是古希臘文學中的互文性。這一研究路徑如何加深我們對古典文本中神話及其敘事結構的理解?您是否留意到這種互文性傳統與其他古代文學文化傳統之間有意義的相似之處?
克里斯托普洛斯:舉例來說,洪水神話作為全球許多文化中流傳的重要故事,在蘇美爾、巴比倫、希伯來和希臘的文獻中都有出現(如美索不達米亞的《阿特拉哈西斯》和《吉爾伽美什史詩》),盡管情節有所差異。這些敘事反映了發生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歷史事件,至今仍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從獨立的學術研究角度去分析這些信息,還應從互文性的角度進行綜合考察。因為這兩種方法的結合能夠揭示出不同文明間的歷史記憶、文化經驗以及敘事結構的異同,同時幫助我們理解相關歷史事件如何在各種文化中以不同形式得到傳承與再創造。通過這種彼此交織的研究方式,我們能更全面地把握這些故事背后共同的歷史淵源及其文化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神話中,也有類似的大洪水傳說。這些故事似乎映射出實際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而非表明其背后的文化之間一定存在直接聯系。那么,對它們的比較研究能帶來哪些價值?
克里斯托普洛斯:你的補充恰好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堅定信念——通過跨學科的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話敘事,我們能夠在全球歷史研究中收獲獨特而富有創見的成果,并對人類歷史與文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畢竟,我與全球成千上萬同行所致力的學術研究,正是為了從和平共存的視角出發,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世界文明。
海洋意象承載古希臘思想文化
的豐富義涵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的研究還探討了空間在古希臘文學中的象征性和敘事功能。神話和史詩中的空間表現如何影響我們對古典文本的理解?空間的動態變化又如何揭示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含義?
克里斯托普洛斯:空間在古希臘文學中的象征性和敘事功能無疑非常重要。歷史與地理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點在神話敘事中尤為突出。從地理的角度看,海洋在希臘的神話與歷史敘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對于一個擁有綿長海岸線的國家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畢竟,人口的流動曾經只能依靠陸路或水路兩種主要方式。這兩種方式構成了不同類型的遷徙和活動的基本框架。其中,水路往往更加高效。因為這一選擇不僅能有效規避與對手方的沖突,還便于人們在特定時刻根據戰略需要靈活改變行進方向。
從歷史的角度看,東西方的跨越尤其是從亞洲到歐洲的人口流動,幾乎總是經由水路完成的。無論是商業航行、軍事遠征、移民潮還是歷史上的殖民活動,這些流動時常伴隨著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傳播。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流動也可能與文化和意識形態因素并無聯系。空間的這一功能反映了古希臘社會對海洋的依賴以及這種依賴如何對經濟、文化乃至意識形態起到塑造作用,涉及的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想、文明和權力的流動,深刻影響了古希臘人的世界觀。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您所說,海洋在古希臘神話中是一個反復出現且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通常代表著風險與機遇。您對海洋在塑造神話敘事和人物身份中的作用有何看法?這一意象如何反映古希臘社會中更廣泛的思想文化主題?
克里斯托普洛斯:海洋在希臘神話與歷史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這在多個層面上深刻影響了古希臘人的世界觀。在深入探討海洋如何塑造神話敘事之前,我們或許應該先回顧一下歷史。古希臘人與海洋的長期互動使他們在航海技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航海技術的重要性在歷史上多次得到證明,在面臨危機和戰爭時尤為關鍵。例如,在希波戰爭中,薩拉米斯海戰對希臘的最終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兩千多年后,希臘獨立戰爭中的海戰再次凸顯了希臘艦船在戰役中的戰略地位與關鍵作用。
海洋不僅是希臘人文化認同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神話故事的重要舞臺。古希臘神話中有大量的海洋神祇,這些神祇展現了海洋的巨大力量和變幻莫測的特征。最吸引人的是,這些海洋神祇通常擁有變形能力,象征著海洋本身的不可預測和流動性。例如,在《奧德賽》中,海神普羅透斯是海洋中的一位老者,能夠在各種形態間變化以避開奧德修斯的捕捉。此外,海神忒提斯是阿基琉斯的母親,為了逃避未來丈夫佩琉斯的追求,她不斷變換為不同的形態和身份。這些神話通過“變形”這一象征手法,既體現了海洋的力量和多變性,又體現了海洋在人類思想文化中的復雜性,強調了其在神話敘事中作為一種充滿力量和不確定性的元素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