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但就在本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大幅提高美國進口關稅,引發全球范圍的貿易戰,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認為,現在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賣給美國的產品太多,而購買美國產品的太少。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40多年前,正是美國主動派出商船前往廣州采購中國貨,開啟了中美貿易的第一單生意。
▲點擊收看視頻
1784年,美國剛剛贏得獨立戰爭。為盡快打破英國在歐洲對其實施的經濟封鎖,美國派出“中國皇后號”,于2月22日從紐約啟航,船上裝載著花旗參、毛皮、棉花、鉛和兩萬美元銀元,駛向萬里之外的廣州。
這艘商船原為私掠船改裝,其命名為“中國皇后號”,顯然帶有討好清朝皇室的意味。
▲中國皇后號
橫渡大西洋后,他們在非洲西部的佛得角群島休整,再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進入南海,最終在澳門取得清政府許可。航行歷時半年,于8月28日抵達廣州黃埔港,成為美國建國后首艘抵達中國的商船。
進港時,“中國皇后號”鳴禮炮十三響,象征美國剛獨立的十三個州。船長格林在航海日記中寫道:“中國皇后號榮幸地升起了,在這片海域從未有人升起或看見過的第一面美國國旗。”
▲中國皇后號航程
他們在廣州通過“十三行”售出貨物后,又采購了大量茶葉、絲綢、瓷器,再次啟航。歷經近半年,終于在1785年5月11日順利返抵紐約。
這次中美首次直接貿易在美國國內引發巨大反響,多家報紙爭相報道,稱其為“一次有遠見卓識、成果豐碩的航行”,也是“美國商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貨物廣受歡迎,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甚至親自列出清單,請朋友代購“中國皇后號”帶回的絲綢與瓷器。
▲華盛頓,圖源網絡
“中國皇后號”的成功首航,從長遠來看,是美國邁向世界強國的重要起點。當時美國人口僅約三百萬,國土也只限于東部沿海。為了擴大對華貿易,美國商人遠赴西北海岸,向原住民收購海獺皮,再運往廣州高價售出,以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與茶葉。他們在西海岸建立碼頭、設立商站,甚至購地定居,為日后擴張西部領土埋下伏筆。
反觀當時的清朝,對中美貿易的重視程度遠不及美國。一方面,乾隆時期國力尚強,對剛獨立的美國并不重視;另一方面,海關關稅在清廷財政中的占比并不高。加之當時對世界的認知極其有限,許多官員甚至不知道“美利堅”位于何處。
▲廣州十三行,圖源網絡
中美貿易利潤豐厚,很快在美國掀起前往中國的熱潮。到廣州的商船越來越多,到1801年增至34艘。商人們駕駛幾十噸至三百噸不等的帆船,穿越大西洋、印度洋與南海的驚濤駭浪,駛向東方的“財富之地”。
不少美國人將廣州視為東方黃金地,甚至將其英文名“Canton”用作多個新興市鎮的名稱。據學者喬治·斯蒂華特研究,美國多達23個州內,都有以“Canton”為名的城鎮或鄉村。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當時并不清楚“Canton”究竟是指廣州城、廣州府,還是整個廣東省,往往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他們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廣州城外,因此所稱“Canton”本質上就是指廣州城。
▲圖源網絡
隨著對華貿易的擴大和美國領土不斷向西推進,美國人開辟了太平洋航線,并發現夏威夷,將當地盛產的檀香木運往廣州高價出售。后來,夏威夷成為美國的一州,當年旅居當地的華人便稱那里為“檀香山”。
▲夏威夷,圖源網絡
自18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對華貿易迅猛發展,短短十年便躍升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英國。美國第21任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曾說:“美國財富和國力的擴張,主要得益于早期美商船對華貿易。”
241年后的今日,中美貿易早已從最初的互補交換,發展為深度交織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則雙贏,斗則雙輸。正如廣東人常說的那句生意經:“做生意嘅嘢,唔掂咪傾到掂啰!”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