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18歲開始,到81歲結束,持續了64年,獻血總計1173次。
最開始獻全血,后面是獻血漿,平均兩周就去一次。
從未缺席,就連出去旅游,他都會去尋找最近的機構獻血,年紀大了開不了車,坐火車也要定期去獻血中心。
81歲的時候(2018年),要不是他的醫生勸說他要以身體為主,要不是當地規定81歲以上人士不允許獻血,否則他是不會主動停止獻血的。
這就是澳大利亞“金臂人”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最偉大的地方,當大多數人還在猶豫要不要去的時候,他已經將獻血當作了“職業”,但這是免費的,只是因為他的血液能救人。
得益于哈里森不停地獻血漿,根據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統計,截止到目前,他的血液已經拯救了240萬名嬰兒(預估數據)。
于是,他就有了“金臂人”的稱號,2005年吉尼斯紀錄稱他是“全世界獻血漿最多的人”,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22年,后被美國一男子打破。因為他無私的善舉,1999年他被授予了“澳大利亞勛章”榮譽。
可惜的是,受人敬仰的哈里森,生命永遠停在了2025年2月17日。
他的家人在網上發布了訃告,宣布哈里森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一家療養院中去,世享年88歲。
家人還透露,他是在睡夢中走的,走得很安詳!
比“熊貓血”還稀有的血液
回顧哈里森傳奇的一生,其實,一切始于他那稀有的血液。
14歲的時候,哈里森因為胸部動了一次大手術,手術中他的身體輸入了大量別人捐獻的血液。
當他恢復健康后,他便發誓自己一滿18歲,就要去獻血來回饋社會。
最早他捐獻的是全血,但在一次篩查中,醫生發現哈里森的血液中含有高濃度的抗D抗體,于是后期就改為獻血漿,按照規定,血漿可以隔2周捐一次,從那時起,他就沒有失約過,一直獻到81歲。
這種抗體很罕見,目前還沒有實現大規模人工合成,能在體內自然合成的人也極少。但它的作用極大,經過加工后可以拯救生命,用來預防和治療新生兒的Rh溶血病。
當我們談及血型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A、B、O、AB這四種,這種血型區分叫做ABO血型系統。
但這并不是唯一的血型種類,還有一種比較重要的,就是和Rh溶血病有關的Rh血型系統,有2種,紅細胞上有D抗原的,是Rh陽性,反之沒有D抗原的,就是Rh陰性。
這兩種區分系統是可以同時用來定義一個血型的,比如我血型就是:A型血Rh陽性。
在我們國家Rh陽性是很普遍的,高達99.7%,也就是說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是Rh陰性,就是我們常說的“熊貓血”。
但在國外,這個占比完全不一樣,他們中擁有熊貓血的人高達15%(澳大利亞高達17%),比我們要高得多。
由于國外Rh陰性熊貓血比例比較高,很多準媽媽就會遇到一個問題:自己是Rh陰性,但懷的寶寶是Rh陽性的(Rh陰性是隱性基因)。
兩者血液中的紅細胞不相容,準媽媽的免疫系統就會將胎兒視為“威脅”,產生抗體去攻擊胎兒(新生兒也會受到傷害)。
如果不加以干預和治療,輕則胎兒受傷,重則就是死亡。而哈里森血液中的抗D抗體,就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因此,在澳大利亞,只要準媽媽是Rh陰性血,為了防止出現悲劇,都會給她們提供抗D抗體藥物。
目前,在澳大利亞能夠捐獻抗D抗體的人不到200人,哈里森是這個隊伍中最早的,是Rh血型計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捐獻最多最久的人。
因此,稱哈里森是當地的英雄,一點不為過,他很偉大,拯救了數百萬嬰兒的性命。尤其是看著他頭發花白,依然堅持在捐獻血漿,讓人肅然起敬!
死后,他的抗體仍然發揮著作用,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在實驗室里克隆這些抗體,俗稱“瓶裝詹姆斯”。但目前還無法大規模合成,主要還是捐獻為主。
最后
有意思的是,因為自己的善舉,哈里森自己也是受益者,真正印證了“好人有好報”這句話,而且是“現世報馬上報”那種。
他的女兒特蕾西在懷小兒子的時候,就使用了哈里森捐獻的抗體藥物。
而特蕾西的大兒媳,也就是哈里森大外孫的妻子,懷孕時,也受到了哈里森抗體藥物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