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上的6G通感算智融合(眾創)研發試驗裝置。陳曉根/視覺中國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技術裝備展區,觀眾在直播6G實驗室展臺進行體驗。視覺中國供圖
中信科移動、中國移動、北京大學聯合發布6G全息超表面寬帶移動通信系統樣機,為未來6G高速傳輸提供全新路徑;中國電信聯合北京郵電大學研發的可視化6G衛星接入網系統級仿真平臺,可對目前超大低軌衛星星座進行前期仿真驗證;南京市交通集團打造的南京市低空飛行服務平臺,通過通感一體技術支撐低空飛行全過程管理……產業鏈協同努力下,6G圖景正日漸清晰。
在4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期間,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曉云說,6G發展需凝聚產業共識,化解技術路線分歧,最終實現商業閉環,推動移動通信向“移動信息網絡”的范式變革。
AI為6G提供新機遇
“6G是一個基礎性的使能技術,它可以賦能整個社會的智能化轉型,能力比現有的5G再提升一個量級,甚至兩個量級?!敝袊茖W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介紹,6G能夠實現通感融合、通信和智能的融合、泛在的融合,并有望在2030年左右逐漸投入商用,再一次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方式,支撐新的變革。
“6G面臨新的機遇,那就是AI。AI可以給6G提供新動能。”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6G可以將AI和通信結合起來?!敝袊こ淘涸菏俊⒈本┼]電大學教授張平認為,傳統通信系統面臨理論性、智能性、靈活性三大瓶頸。為突破這些瓶頸,通信與AI融合是必然趨勢。其中,現代語義通信可將通信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目前,這一技術已在高清視頻傳輸、車聯網、無人機網絡、大規模物聯網等場景驗證了其優異性能,在國際上廣受關注。
智能設備更聰明好用
從人到物再到智能體,移動通信網絡的連接更廣泛,也更“無感”。“雖然5G網速提高了不少,但用戶的實際感受卻沒有同步提升。這說明,僅靠提速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技術的期待。”鄔賀銓說,“隨著AI的快速發展,諸如AI眼鏡等新型終端設備不斷出現,也對網絡的速度、性能、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展望6G時代,消費類應用領域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每一代通信技術的跨越都離不開終端形態的演進?!蔽磥硪苿油ㄐ耪搲泵貢L吳建軍說,6G的顯著變化之一,是智能體終端的出現:機器人、智能車、無人機等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備智能感知、實時決策和協作能力的“主動參與者”。
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畢奇認為,未來AI應用能否廣泛落地是6G能否真正超越5G的關鍵。AI在終端設備上的突破,可以讓智能設備更聰明、更易用。如果這些新型終端能迅速發展起來,將極大推動6G的普及和應用。
鄔賀銓預測,6G正式商用后,手機可能會演變為一個強大的AI終端,不僅能更“聰明”地理解用戶需求,還能大幅提升內容的自動生成能力。這種變革可能會像2007年iPhone的發布一樣,引發一輪全新信息消費熱潮。他認為,6G首先要滿足手機等設備的基礎性能升級和工業數字化的核心需求,通過規?;瘧脤崿F商業閉環,再逐步向無人機、衛星通信等更專業的領域拓展。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看來,未來6G將構建由地面網絡、不同軌道高度上的衛星以及不同空域飛行器等融合而成的全新移動信息網絡,與地面移動信息網絡共同實現地球表面常態化的無縫覆蓋。通感一體技術的突破,更可釋放低空經濟的無限可能。
需加強跨行業磨合
根據負責制定3G以來通信標準的國際標準組織3GPP提出的時間表,今年6月,業界將正式啟動6G標準研究。
“6G落地,標準要先行?!敝袊ㄐ艠藴驶瘏f會理事長聞庫說,標準是從創新到產品的橋梁,“橋梁必須得過。”
鄔賀銓提醒,在移動通信發展過程中,4G到5G走向了全球統一,降低了產業鏈成本。而6G的產業化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存在標準不統一的風險。業界應加強溝通,盡可能凝聚共識,促進標準統一。
在標準制定方面,我國已經有所布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的《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明確要求加強新興產業標準建設,并提出加快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進5G-A、低空信息基礎設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標準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共識尤為重要。尤肖虎坦言,標準化的過程就是技術達成共識的過程,現在6G領域還有很多研究方向沒有真正達到廣泛共識。
聞庫同樣認為,不能盲目建設6G網絡,而應先在概念和認知上達成共識,明確6G網絡的服務對象與市場需求,以確保6G技術能夠切實落地應用,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創造實際價值。
“6G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跨行業磨合的問題?!敝袊苿友芯吭菏紫茖W家易芝玲認為,要盡量把千行百業的人“拉”進來,多方合力發掘可以大規模復制的案例。
吳建軍直言,盡管近年來頻頻提到6G生態構建的“全行業協同”,但現實中仍以信息通信技術圈層為主,垂直行業的實質性參與依舊不足。尤其在AI加速滲透各行各業的當下,這一短板愈加明顯?!耙寵C器人、汽車、無人機等行業真正參與標準制定,甚至擔任標準組織負責人,而不只是提出幾個需求。”吳建軍說。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