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票房大爆后,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有多高?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實現突破?4月19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有多高”和“光影傳薪,乘勢而上——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題,舉辦兩場核心論壇。眾多資深電影人、產業專家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潛力核心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從精品創作、人才培養及技術升級等角度,深入剖析“高質量”之義,探討新形勢下中國電影的機遇與挑戰,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與會嘉賓紛紛表示,“中國電影人的創作和創新能力有多強,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就有多高。”“中國電影觀眾對電影的熱忱有多高,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就有多高。”
《哪吒2》將在海外發行英文版
2025年春節檔是華語電影海外發行的一個里程碑。今年春節檔6部影片中,有4部進行了海外發行。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在18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北美票房破2000萬美元,海外票房總計超6100萬美元,取得近20年華語電影海外發行最好成績。
應旭君
華人影業負責《哪吒 2》在北美地區、大洋洲地區的發行,華人文化集團公司副總裁應旭君 表示, 自己 非常高興看到這部電影在中外兩個市場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它把全世界觀眾聯系到一起 、 帶到電影院,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電影的魅力、電影院的魅力。她 認為, “中國電影人經過幾十年沉淀探索,有自信的同時 , 更加有 能力 。未來世界電影舞臺上,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是非常有機會的。 ” 她 在 現場 透露, 《哪吒 2》 正在精心準備英語版本的二次發行 , “我們正在跟餃子導演密切溝通, 還邀請了一些 英語配音演員為影片助力,敬請大家期待。 ”
剖析《哪吒2》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原因,應旭君認為,第一,從內容層面來看,影片擁有“中國故事+世界表達”。所謂世界表達,即主題具有普世情感,“不依賴宏大敘事,而是聚焦親情、友情與個人成長,這些簡單卻直面人心的情感,能夠引發全世界觀眾共鳴。”第二,《哪吒2》是一部類型片,融合動作、喜劇及特效等元素,“北美市場觀眾更喜歡娛樂性強的視效大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觀眾則喜歡情感豐富、幽默感強的影片。這些元素在《哪吒2》中得以集中呈現。”第三,是工業化的力量,諸如《流浪地球》系列、《哪吒2》等高工業化電影,能夠吸引全球觀眾走進電影院,享受視覺盛宴。
應旭君坦言,自己在做《哪吒2》海外發行時,深切體會宣發的重要性。第一波宣傳需要把觀眾吸引過來,第二波則是依靠影片口碑發酵,做到“口口相傳”。在此過程中,社交媒體的精準宣發非常重要,因為許多海外觀眾是通過社交媒體推薦了解《哪吒2》。“未來《流浪地球3》《哪吒3》上映,要提前做好準備和籌劃。”
另外,應旭君還提到“定檔”這一宣發動作的重要性。她介紹,海外電影的全球發行慣例是提前定檔,這一舉措能讓全球電影觀眾提前知曉影片信息。“提前定檔對于中國大片被全球觀眾看見至關重要,能讓中國電影從內容創作到宣發推廣,真正融入世界電影產業大家庭,參與全球大產業循環。”她認為,隨著中國電影產業不斷發展,大片數量日益增多,提前規劃海外宣發與定檔應成為一套必不可少的流程。
中外電影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春節檔結束后,國內電影市場相對平淡,不過,參與論壇的中外嘉賓一致認為,中國電影市場依舊具有較好的潛力與前景。
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在哪里”這樣的叩問,知名導演、編劇、監制,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黃建新提出“天花板”與“總量”的區分。他認為,《哪吒2》超過150億元票房,代表的是“產業天花板”,但“不能指望天花板能替代總量”。他勉勵同行,不要焦慮、不要氣餒,電影市場總量還在。“中國電影人要有信心,我們還會向上攀登。如果暑期檔表現不錯,票房總量會超過去年。”
傅若清
電影特效廳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長,成為今年春節檔大盤的一大亮點。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在主旨演講中提到,觀眾看電影追求的是觀影體驗,體驗感差異是主導觀眾在多種媒介間做出選擇的核心動因,“電影要充分證明自己值得托付,電影科技是當之無愧的主力擔當。”
劉偉強
導演劉偉強對此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無論畫面還是聲音,電影一直用不斷升級的技術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視聽體驗,“我們要努力推廣杜比、IMAX等內容形式,讓觀眾知道,在手機上看視頻和在影院看電影是不一樣的,利用這些技術吸引觀眾來影院。”
孟丹青
IMAX中國首席執行官孟丹青認為,電影想要贏得觀眾,“故事是核心”。他列舉一組調查數據:歐美國家愿意前往影院的觀眾占比約為32%到38%,中國的這個數據是78%,為全世界最高。“去年整個市場確實比較淡,但今年春節檔市場回來了。中國老百姓還是愿意在影院看電影。”他直言,電影人的責任是多花時間放在開發上,不斷吸引觀眾前往影院。“《哪吒2》這樣的爆款,會讓從業者意識到:故事好,回報就好。”他還透露,IMAX將加大與中國導演合作,今年預計將有5部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國產影片與觀眾見面,創歷史新高。
塞德里克·貝雷爾
英國CineAsia Trinity公司聯合創始人塞德里克·貝雷爾表示,“提升觀影體驗和降低票價,是吸引觀眾重返影院的關鍵。”他談到,目前歐洲各地影院正在升級改造,不只是換上更大的銀幕,更多的是通過優化餐飲服務和整體體驗,帶來一種“輕奢感”。“這樣的做法已經被證明,能有效吸引觀眾回流。”
談及中國電影發展趨勢,傅若清表示,“熱氣騰騰、活力滿滿的電影市場,只靠幾個檔期、幾部爆款影片是遠遠不夠的。要進一步釋放電影消費潛力,讓中國電影進入‘群星閃耀時’,在‘全民共賞’的基礎上實現‘圈層共鳴’;亟需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創新破局,推動電影生態更加健康繁榮。”
嘉賓共話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路徑
4月19日下午,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與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北京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論壇如約而至。論壇以“光影傳薪,乘勢而上——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題,尹鴻、黃建新、薛曉路、王曉暉及顏丙燕五位嘉賓展開深度對談。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薛曉路以《小小的我》《送我上青云》等片舉例,“高質量”的電影創作是面向社會、面對自我。她從女性電影角度提出,電影高質量發展要求創作者以勇敢姿態,從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題材,同時“保持真誠內心,對話自我,找到電影獨特的觀察角度”。
“年輕人不要只想著在院線拍大電影,我們的觀眾在哪里,你就在哪里拍,讓他們發現電影語言,發現你的獨立表達。”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曉暉認為,中國電影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電影類型應百花齊放,觀影場景應不受限制,人才隊伍應相得益彰。“青年人才是行業的巨大活力源泉,也是未來發展的動力所在。互聯網的優勢在于,能讓人才以‘低成本’方式被發掘。流媒體可以成為青年電影創作人才的鋪路石。”他透露,愛奇藝接下來將為有短片創作經驗的年輕人提供機會,“計劃投入幾百萬元,讓他們拍攝長片,并在融媒體平臺播放。”
當下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電影創作產生重大影響。在黃建新看來,縱觀電影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都對電影創作產生重大影響。他主張電影人擁抱新技術,“要學會并存地創作。”他認為,AI 技術發展極大降低了電影制作成本,讓很多年輕創作者有了拍攝自己作品的機會。但他強調,AI技術雖然可以幫助年輕創作者完成獨特的想法,卻無法實現在創作上達到“性靈”的哲學境界,“這種境界是拍攝現場導演和演員碰撞后產生的火花,是AI技術無法達到的。”
談及微短劇等新媒介形態對電影市場的沖擊,薛曉路認為,應積極看待其價值,思考傳統電影行業可借鑒之處。“短劇在成本控制和周期預算方面要求嚴格,雖存在粗制濫造現象,但相信未來會得到改善。”在薛曉路看來,微短劇是創新力和成本控制的“練兵廠”。在高效、高強度的創作實踐中,一些微短劇創作者未來可能進入傳統長劇和電影領域,或將為市場帶來新突破。
王曉暉則表示,微短劇吸收電影和長劇的優勢,一些頭部公司深入研究熱映電影、經典電影及優秀電視劇,剖析觀眾的情緒點,探索受歡迎的原因,并將這些元素濃縮、融入微短劇創作。王曉暉談到,微短劇迎合了當下老百姓的情緒點,是一種現在時的情緒陪伴;電影則要堅持自身強項,追求精致視聽語言,不盲目追求數量,而是注重質量。
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電影將來可能整體上會減“量”,但頭部一定會提“質”,因為原來“量”的部分已經被其他媒介分化了,所以電影要找到最獨特的東西,“這個東西是王冠,是王冠上最珍貴的珠寶,電影人要把這個東西擦亮。”
在黃建新看來,中國電影市場總量一定會維持在世界前端,“我們要維持電影生產常態,解決電影工業和觀眾情緒的關系。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焦慮。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觀眾時間和院線匹配的矛盾,這是我們巨大的動力,我們要借著這個動力找到原因,進行一些新的藝術形式探索和時間長度探索,為電影這個最年輕的、最具完整性的藝術,注入強大力量。”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