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年4月21日),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去世。這個消息在全球引發了廣泛的哀悼。
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于今日去世
某種意義上說,教皇的去世不僅關乎于宗教,也關乎于一種傳統視角與當代社會的碰撞。方濟各教皇在任時,曾多次提及當代年輕人與數字娛樂的關系。他的言辭中既有對人們沉迷于數字娛樂的擔憂,也體現出一定的包容與期望。
也許你聽說過他在2016年波蘭世界青年日(WYD)上的演講。79歲的方濟各曾向聽眾發出呼吁:“親愛的年輕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Vegetate’(混日子)——不是為了把生活變成一張讓人睡著的舒適沙發。不,我們是為了留下印記而來。” 他呼吁年輕人將時間投入社會行動和公共事務,用勇氣和擔當去創造一個更公正的世界,而不是把青春耗費在消費主義和屏幕幻夢中。
方濟各也在日常牧職中關注著數字娛樂給人際關系帶來的影響。在2023年梵蒂岡新聞“Popecast”播客中,他聆聽了一位名叫朱塞佩的年輕人的自述,這名青年輟學后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中玩在線游戲,導致社交隔離感嚴重。方濟各對此深表關切,并提醒他:“如果一個人主要在網絡虛擬中生活,他的生命就會變得‘無菌’而孤立。”方濟各強調,現實中人與人的接觸“極為重要”,并告誡人們,不要讓虛擬互動完全取代真實的交流紐帶。
在致青年宗徒勸諭《基督萬歲》(Christus Vivit, 2019)中,方濟各尖銳地指出,“數字環境充滿了孤獨、操縱、剝削和暴力……沉迷其中會帶來隔絕感和與具體現實的脫節”,但同時,他也能夠看到積極的一面,并承認有些青年能夠在數字世界中展現創造力和才華。
比如“可敬的卡洛·阿庫提斯”——卡洛·阿庫提斯是一位2006年逝世的15歲天主教徒,他生前熱愛電腦編程和電子游戲,經常自己做一些小動畫宣傳《圣經》;他還能做到自我節制,每周只玩1小時電子游戲(這一點可以說很厲害了)。方濟各特別表揚了卡洛用科技傳遞福音信息的事跡。由此可見,教皇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相當實用主義的。
卡洛·阿庫提斯在2006年因白血病去世
總體而言,方濟各教皇對電子游戲的公開看法克制而富含人文關懷。他批評游戲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批評過度沉迷虛擬世界的行為,但也相對認可那些能促進教育、友愛和信仰交流的正面嘗試。當然,他多次強調,無論媒介如何演進,都應服務于人的尊嚴和真實幸福。
教皇們對數字時代的態度是怎樣的?
將近半個世紀以來,天主教會最高領袖對于新興媒體的總體態度經歷了有趣的演變,從早期的審慎接觸,到對內容倫理的嚴格把關,再到與當代數字文化的積極對話。
約翰·保羅二世(1978—2005年在位)是首位全面擁抱現代大眾媒體的教宗。他善于利用廣播、電視傳達福音。早在互聯網興起初期,約翰·保羅二世就敏銳地意識到新技術的意義。他在2005年的宗座訓令《迅速發展(的媒介科技)》(The Rapid Development)中指出,教會不僅要使用大眾媒體傳播福音,更要將救恩的信息融入這些強大媒體所創造的新文化中去,“運用當代傳播技術,是第三個千禧年教會使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當代,新興電子技術也成為傳播福音的組成部分
2000年圣年期間,約翰·保羅二世曾對當時風靡全球的寶可夢(Pokémon)和它們的訓練師們予以正面評價,稱“寶可夢”系列作品“充滿了富有創造力的想象”,“沒有任何有害的道德副作用”,而且“建立在緊密友情的紐帶之上”。在當時,社會上的爭論還大多聚焦在“寶可夢是否邪惡”中,教宗的這一表態相當開明,可以想象,一定有一些孩子因為他的表態能好好玩寶可夢了。
本篤十六世(2005—2013年在位)繼任后,教會延續了介入數字領域的腳步,但側重強調數字內容的倫理評判。在本篤十六世時期,教會對數字娛樂的態度更加審慎保守,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數字技術突飛猛進地改造人類生活的時期。因此,本篤十六世需要更多地對數字內容——其中當然包括游戲——表態。
本篤十六世并非反對一切游戲,他關注的是價值導向。這位神學學者出身的教宗對媒介文化有著深刻而謹慎的思考。他一方面啟動了梵蒂岡官方社交媒體賬號(如“X”上的@Pontifex)并贊許網絡用于福傳的新途徑;另一方面,也毫不諱言數字娛樂中的不良傾向。
最著名的例證是,他在2007年第41屆世界傳播日文告中對暴力媒體內容進行了嚴厲抨擊——“以娛樂之名頌揚暴力、宣揚反社會行為或淡化淫亂的節目和產品——包括動畫片和電子游戲”。他直言,這是對人性的扭曲,“尤其當這些內容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時,更是令人厭惡”。他呼吁媒體業者承擔責任,抵制這類有害內容,努力“維護公益,捍衛真理,尊重人的尊嚴”。
到了方濟各(2013—2025年在位)時代,教會與數字技術的關系邁入了更日常化、互動更豐富的階段。方濟各教皇是第一位在“數字原住民”時代領導教會的教宗:“X”和Instagram上都有他的賬號,他主持了梵蒂岡的YouTube頻道,還親自出現在播客節目里與年輕人交流。
方濟各經常主持梵蒂岡的播客節目
方濟各對游戲和網絡文化的評論融合了前兩任的要素:既有約翰·保羅二世式的開放姿態,也保留著本篤十六世式的倫理關切。方濟各曾嚴厲批評游戲沉迷和數字社交的虛幻性(這與本篤十六世對成癮性娛樂的警戒一脈相承),但他也支持開發增強現實游戲來有創意地傳播福音,甚至對捕捉圣人的“教會版寶可夢”表現出興趣——當然,這其中可能有宣傳的因素。
在2019年致全教會青年的文件中,方濟各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分析數字環境的光明與陰影。他贊賞互聯網帶來的交流機會,也直言網絡世界潛藏著成癮、孤獨和假象的威脅。然而,他并沒有得出因噎廢食的結論,而是呼吁年輕人在網絡時代“既不斷線也不過度”,要像保持Wi-Fi連接那樣“與主保持連接”。
這種平衡務實的態度也體現在教會對電子游戲的看法上。總體來說,方濟各時代的教會既鼓勵善用游戲等技術促進人類大家庭的友愛,也不忘提醒世人提防其中可能的異化風險。三位教宗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立場變化,但他們的核心原則是不變的,即任何技術和娛樂都應服務于人的尊嚴和靈魂的益處。
有哪些教會參與或支持的電子游戲?
在探討教宗與游戲的觀點之外,一個讓人難免感到好奇的問題是:教會本身是否曾積極參與或支持過電子游戲項目?或者說,有沒有由宗教力量推動或靈感來源于信仰的游戲?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天主教會并未涉足主流商業游戲的開發,但從梵蒂岡到各地教區,近年都出現了運用游戲媒介進行福音傳播和教育的嘗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2018年問世的天主教增強現實手游《跟隨JC GO!》(Follow JC Go!)。它是受《Pokémon Go》啟發而開發的一款手機游戲,據稱耗資50萬美元開發,由拉美的“方濟各基金會”團隊制作,旨在迎接巴拿馬2019年世界青年日。
顧名思義,《跟隨JC GO!》的玩法與《寶可夢Go》類似,只是玩家在梵蒂岡的現實街道上通過AR技術“捕捉”的是圣經人物和圣人,而不是小精靈。玩家可以組建自己的圣人小隊,收集水、食物來保持角色健康,還需要在路過教堂時進去祈禱。此外,這款游戲還融合了宗教知識問答與公益元素,如鼓勵玩家為醫院中的病人祈禱等。
《跟隨JC GO!》在上線后得到了方濟各教皇本人的祝福和認可。開發團隊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方濟各雖然不算科技迷,但看到我們的作品時非常驚嘆,他理解我們想做的是將科技與福音傳播相結合。”
在更廣闊的宗教背景下,也有許多游戲受到宗教故事或精神啟發。這些游戲有的并非教會官方出品,但得到了宗教團體的支持或認可。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美一些公司發行過FC和PC平臺的《圣經歷險記》《出埃及記》《諾亞方舟》等游戲,把圣經故事改編成闖關冒險。雖然這類游戲的質量良莠不齊,卻代表了宗教群體嘗試借助電子游戲進行教義教育的早期努力。
近些年,隨著獨立游戲的發展,一些開發者受個人信仰驅動,創作出了在世俗和宗教圈都贏得口碑的佳作——比如《癌癥似龍》(That Dragon, Cancer),這款游戲“深刻打動玩家的力量源自開發者夫婦堅定的宗教信念”。
《癌癥似龍》的故事中飽含制作人夫婦的愛與信念
此外,天主教會也在探索VR和AR等新技術的宗教應用。梵蒂岡通訊部門曾與科技公司合作制作VR影片,讓觀眾能以虛擬視角360度體驗梵蒂岡和博物館。當然,這些項目不屬于傳統意義的“游戲”,但也帶有互動娛樂的性質。教宗方濟各對這些努力是支持的,他曾多次表示,教會應該善用現代技術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只要能“用基督的眼睛去看待”技術,并守護其中的人性尊嚴。
再見
總而言之,教會對于游戲和數字技術的態度是開放而謹慎的。至少到現在,教會官方直接投資制作商業游戲的情況尚未出現,相關的嘗試大部分仍以教育和傳教為目的。
但很顯然,在未來,隨著游戲媒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宗教團體與游戲的互動也會更加頻繁深入——天主教會絕不會是游戲世界的局外人,他們也并不抗拒新技術,并始終以自己的步調適應社會、進入新的時代。
我們向他告別,愿他安息。
(本文創作過程中有AI參與,經由編輯進行事實性核查及編輯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