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瘋傳的"國家強制要求古董交易必須辦理流傳手續"消息,讓不少藏家手忙腳亂。
其實,打開2025年最新版《文物保護法》,從頭翻到尾都找不到"流傳手續"四個字。這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大媽非要你出示"蔬菜祖上三代種植證明"一樣荒唐。
某些鑒定機構鼓吹的"流傳手續",不過是把文物來源證明包裝成了嚇唬人的專業術語。
保利、嘉德這些大拍賣行確實愛問"你這寶貝參加過什么展覽?有沒有老藏家合影?"但這就像奢侈品店要看客戶銀行流水,純粹是企業自保的商業行為。
法律修訂后,連拍賣品"逐件審批"都取消了,改成"信用良好的企業可以走快速通道"。
有個特別逗的案例:某藏家拿著家傳的明代青花罐去拍賣,被要求補流傳證明。他靈機一動,找出爺爺1950年代抱著罐子的老照片,拍賣行立刻欣然接受。你看,所謂的"傳承記錄"有時候就是這么魔幻。
北京要求文物商店季度報備交易清單,浙江認文物商店發票,上海接受專家聯名擔保...這就好比各地小吃標準:北京豆汁必須配焦圈,杭州片兒川得加筍片,但誰說沒按當地吃法就不算美食了?
在古玩交易市場里,"傳承有序"這個詞就像一道金光閃閃的護身符。賣家說得唾沫橫飛,買家聽得云里霧里,仿佛沒有這層"鍍金"的文物就不是好物件。
但讓我們掀開這層華麗的面紗,看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貓膩。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一位藏家捧著祖傳的明代青花瓷,被拍賣行要求證明"傳承有序"。他翻箱倒柜找出太爺爺留下的日記,里面記載著"民國十年,以三十塊大洋購得青花瓷一件"。
這本該是鐵證了吧?誰知專家瞥了一眼說:"這只能證明你太爺爺買過瓷器,不能證明就是眼前這件。"
看,這就是"傳承有序"這個游戲的精妙之處:規則永遠掌握在莊家手里。
真正稱得上"傳承有序"的文物,恐怕比大熊貓還稀少?,F存古建筑里的佛像、故宮里帶著黃簽的官窯瓷器、考古報告里記載的出土文物,這些才是貨真價實的"有戶口"的文物。
除此之外,那些在民間流傳千百年的老物件,就像沒有身份證的百歲老人,難道就因為說不清每一任主人的名字,就否定它的價值嗎?
有位玩玉的老行家講過一個笑話:某次鑒寶活動,有人拿著紅山文化玉器來鑒定。專家一看就說:"這造型圖錄上沒有,肯定是假的。"
結果那人慢悠悠地說:"這是我爺爺1949年從內蒙古帶回來的,那時候考古隊還沒發現紅山文化呢!"
這笑話背后藏著個扎心的事實:我們現有的"標型器"和"圖錄",不過是浩瀚文物海洋中的幾滴水珠。
那些張口閉口"標型器"的專家們似乎忘了,三星堆青銅面具剛出土時,不也被某些人質疑是"外星產物"嗎?用已知的有限標準去否定未知的無限可能,這種鑒定邏輯本身就站不住腳。
那些把"傳承有序"掛在嘴邊的"專家"們也該醒醒了。故宮里多少珍寶是建國后從民間征集而來?如果較真起來,豈不是連故宮的藏品都要被打上問號?
下次再有人跟你大談"傳承有序",不妨反問一句:"您家祖傳的菜譜,能說出每一任主人是誰嗎?"畢竟,真正的好東西,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需要靠華麗的"簡歷"來證明自己。
國家從未強制要求“流傳有序”,只不過是利益集團的借口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