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同時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打造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戰略任務,射洪市積極發揮本地產業生態價值與資源優勢,全力推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近日,射洪市申報的“中國美食紅醬之都”“中國生態粉條名城”生態區域公用品牌項目,順利通過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專家組的現場評審。
美食紅醬、生態粉條生態區域公用品牌評審座談會現場
文化底蘊深厚,生態農品產業優勢凸顯
射洪是一座擁有 1500余年可考歷史的文化名城,恰似一顆璀璨明珠鑲嵌于川中丘陵地帶的歷史長河之中,有著“子昂故里,詩酒之鄉”的美譽,乃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的故鄉。射洪市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土壤肥沃,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射洪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縣,也是四川省首批鄉村振興先進市和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縣“回頭看”兩連優的榮譽獲得者,涪江支流沖刷形成的沙質土壤,賦予了射洪農作物獨特的品質,紅薯肉質黃中帶白、甘甜可口,辣椒色澤鮮艷、皮薄肉厚、辣味純正,大豆蛋白質含量豐富,生姜、大蒜品質上乘,為粉條、紅醬的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原料基礎。
專家組在射洪市武安鎮辣椒種植基地考察種苗生長情況
射洪紅薯粉條的技藝傳承有序,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歷經數代匠人的精心打磨與傳承創新。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沙質土壤、優質紅薯品種和清澈泉水,粉條以晶瑩剔透、久煮不爛、口感爽滑的特點脫穎而出,被譽為“舌尖上的非遺”。“射洪紅薯粉條”品牌效應逐漸顯現,于2024年被正式命名為國家名優特新農產品。在紅醬產業方面,射洪積極培育引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辣椒種植和紅醬生產龍頭企業,通過采用“公司+村集體+農戶”和“五統一”模式,目前辣椒標準化種植基地15000余畝,紅醬和粉條產業特色日益鮮明,為“中國美食紅醬之都”和“中國生態粉條名城”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筑牢了堅實基礎。
射洪紅薯粉條
多措并舉,推動生態食材食品產業發展
評審會上,射洪市副市長陳麗宇詳細介紹了市委市政府對紅醬、粉條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分管縣級領導擔任組長的粉條、紅醬產業發展工作專班,通過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務以及定期調度落實等方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筑牢發展根基。
為保障食材質量。射洪市持續加強技術支撐,積極與西南大學、川職院、綿陽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搭建辣椒、紅薯產學研平臺,大力推廣辣椒、紅薯病蟲綠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種植技術,為辣椒、紅薯高產和綠色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在粉條加工環節,射洪市采用自動化涂布工藝,成功擺脫了對明礬絮凝的依賴,通過低溫老化和常溫老化等先進工藝步驟,確保射洪紅薯粉條的安全性、優質性、生態性。同時,積極孵化培育龍頭企業,不斷增強紅薯產業集群凝聚力和競爭力。
在品牌建設方面,射洪市成功注冊申請了“射洪紅醬”公用商標,“射洪粉條”區域公共品牌圖形字體商標也已完成審核。射洪具備良好的經濟、農業、物流和區位基礎,為紅醬、粉條產業的配套推進和保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專家組在射洪市生產龍頭企業考察
專家組全方位調研考察產業發展布局
評審專家組由中國食品報社總編輯劉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黨委書記、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潘晨光,中國網電商中國頻道主任陶利明,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終生榮譽會長、原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北京東來順集團董事長湯慶順,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常務副主任于永濱、全國生態食材評定中心秘書長畢海英、副秘書長張延波等。
專家組在生產龍頭企業考察
專家組聚焦射洪市申報的“中國美食紅醬之都”和“中國生態粉條名城”生態區域公用品牌項目,從射洪市紅醬、粉條產業發展現狀、產業特色、產業規模、產業鏈布局、政策引導、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以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轉化提升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專家組聽取了相關鎮領導對武安鎮白鹿埡村辣椒種植基地、瞿河鎮新華村紅薯育苗基地的辣椒、紅薯的種植培育情況介紹,到廣興鎮雙河村蘭明路工作室了解了鄉村旅游發展態勢,到舍得酒業考察了射洪品牌酒產業發展情況。同時,對射洪珍味農產品的“珍味粉條”,四川五斗米食品的“五斗米燒椒青紅醬”“五斗米香辣紅醬”,四川子昂李食品的“子昂李香酥鴨”、四川通陶食品的“陶德砂鍋青豆肥腸”等企業產品進行了“中國生態食材品牌產品”、“中國美食地標保護產品”等申報項目進行了現場評審。
評審反饋會現場
專家多角度建議,助力打造射洪生態區域公用品牌
專家組為射洪市建設“中國美食紅醬之都”、“中國生態粉條名城”生態區域公用品牌提出了多角度建議:
劉彤提出,射洪作為川中重要的農業與食品加工基地,擁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蘊。為了進一步推動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向高質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政府要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建設集原料種植、加工生產、包裝物流、展示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產業集群。加快制定射洪紅醬與粉條的地方標準和產品認證,挖掘文化內涵,提高產品的市場認知度,擴大品牌影響力。鼓勵本地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設立紅醬與粉條食品研發中心,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生產智能化、標準化。加快新品研發,豐富產品種類,如推出即食型粉條、低鹽紅醬、休閑調味醬等,適應多元消費需求,增強產品附加值。
潘晨光建議,要加強產業與文化的融合,深挖射洪歷史文化底蘊,塑造特色品牌形象,挖掘紅醬、粉條品牌文化故事,結合射洪的詩酒文化和川蜀的辣椒文化,融合民俗文化元素,豐富產品內涵。在包裝設計上注重體現當地詩畫和民俗特點,例如提煉陳子昂的詩詞內涵聯動品牌推廣。可以建設主題文化體驗館,打造生態+文旅,給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開展有關紅醬、粉條的詩會、烹飪比賽、美食節等多元文化活動,提升產業影響力,使每一位來到射洪的人都能留下:“一碟辣、一碗粉、一杯酒、一首詩”的深刻印象。
陶利明提出,品牌創建是一把雙刃劍,要加強產業品牌和創新的力度和層次,注重產品差異化的創意,強化產業品質秩序的監管,迅速提升產業的產值、產量和產能。
湯慶順提出,農副產品受季節生產的時間空間限制,要研究如何實現長期銷售,加強一二三產融合,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研究符合消費者視角的宣傳語,挖掘產品價值和情感價值,品牌建設意義重大,應引導消費者創建“詩里酒里、射洪等你”的歡娛文化,產品品質是品牌的靈魂,要規范生產加工企業的管理秩序,科學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于永濱建議,“雙都”生態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對于打造城市新名片、塑造產業生態品牌、促進消費提振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結合地域文化做好匠心傳承和創意傳播,促進產業融合與三產聯動,要研究設計與“紅醬、粉條關聯”的工業旅游項目、康養美食產品,借鑒行業成功品牌產品的推廣案例,做好品牌傳播推廣,開發文化產品、創意文化符號、設計標識標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生態文旅,實現從賣原料到賣文化品牌,增強生態產業經濟價值增值。
射洪瞿河鎮新華村紅薯育苗基地
展望未來,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射洪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凱在評審反饋會發言時指出,射洪將錨定目標,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做強前端,夯實原料保障基礎。
力爭三年內建成3萬畝辣椒種植基地,配套建設智能化育苗中心、冷鏈倉儲基地和數字化平臺,實現“種苗優、產量穩、品質高”的目標。依托射洪8萬畝紅薯種植基礎,重點建設2個萬畝級紅薯產業示范帶,1個高質量省級紅薯現代農業園區,形成“種苗繁育——規模種植——精深加工”的全鏈條保障體系。
做精中端,提升加工技術水平。
持續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做活后端,拓展市場輻射范圍。
加快布局“線上+線下”雙線營銷網絡,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同步借力“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推動紅醬和粉條出口東南亞、歐美市場,讓“射洪味道”香飄全球。
同時,射洪注重品牌引領,打造全國食品產業新標桿。持續深化“射洪紅醬”“射洪粉條”品牌內涵,擦亮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企業領軍品牌,形成“龍頭引領、百花齊放”的產業格局;深化產業跨界融合,推動紅醬、粉條與餐飲、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射洪將積極推動惠民共富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為擦亮“中國美食紅醬之都”與“中國生態粉條名城”城市生態名片不懈奮斗,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射洪力量”。
射洪市在創建“中國美食紅醬之都”“中國生態粉條名城”區域公用品牌的道路上,正以堅定的決心、創新的舉措和扎實的工作,不斷探索前行。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發揮產業優勢,強化品牌建設,射洪市必將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在新征程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畢海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