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情況看,中美兩國這次交手還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隨著事態不斷升級,很多人都目光聚焦在了爭奪最為激烈的一個領域——稀土。
對于美國數次加征關稅的行為,我們展開了積極的反制措施,其中一項就是限制我國的稀土出口。也許有人要問,美國貿易戰的目的就是遏制我們的對外貿易,如今我們反倒自己減少出口,這難道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當然不是,與其他產品不同,美國對稀土資源向來是來者不拒,每年都會從中國進口大量稀土。如今我們的行動,相當于卡住了美國的脖子,任他們蹦噠得再高都無力反擊了。
我們之所以有底氣對陣美國,當然是手里握著王牌,而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張,就是我們的稀土資源。可以毫不謙虛地說,在這一領域,我們擁有著無可撼動的絕對優勢。外媒甚至做出了更嚴重的預測,一旦中國的稀土斷供,美國國防工業的根基就會被動搖。
為什么一個小小的稀土,竟然可以成為撬動美國命脈的撬棍呢?其實稀土并不單指一種礦產,而是17種重要工業元素的統稱。因為在地球上含量稀少,提取難度極高,所以才被冠以了“稀土”的稱號。
這些稀土是高科技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現在最熱門的智能汽車,國防軍事工業等都離不開稀土。粗略估算,現代工業13個領域,超過40個行業都能看到稀土的身影。
所以,我們的限制出口禁令一出,一些國家就開始哭慘了。比如汽車行業根本離不開稀土,而歐洲的稀土庫存量非常有限,中國一關閉出口的大門,歐洲的汽車行業就岌岌可危了。
據相關數據,他們現有的稀土量最多能維持6個月,超過了這個時間上限,該區域的汽車供應鏈很可能斷裂。
為什么中國抖一抖,這些國家就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負面后果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23年,全球9成的精煉稀土都是我們供應的,中國對美出口就達到了70%。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科技領先世界的美國,竟然會在稀土技術上受制于人。但事實就是這樣,時至今日,美國都沒有成熟的重稀土分離技術,而這些稀土恰恰是國防工業最關鍵的原材料。
比如他們最引以為傲的F-35戰機,以及現在最先進的無人機,都離不開這些稀土原料。僅一架戰機,就要用到800多斤的稀土,而一艘威力巨大的核潛艇,用量達到了4噸。
其實稀土這種原材料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布,美國的稀土資源也不少,但他們沒有技術分離和提純。相當于一個饑渴難耐的人手里沒有打水的水桶,只能眼睜睜看著井里的水,卻一滴也喝不到。
從2023年我國的限制出口政策出臺后,拜登政府就已經在有意識地減少對華稀土進口,但我們的提取技術是經過幾十年探索才掌握的,美國想在短短幾年時間就擺脫中國,完全是癡人說夢。
那么,中國是如何獲得如今的稀土地位的呢?
我國的稀土工業從50年代就起步了,到了80年代的時候,國家深刻意識到稀土提取技術的重要性,開始有計劃地對稀土工業進行全面布局。而彼時的美國尚未意識到稀土的戰略意義,還放棄了本國的稀土發展,把加工提煉的活全讓中國代勞。
最初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提煉技術,向外出售的都是未經提煉或粗加工的稀土原礦,因為這樣,我們的稀土根本賣不上什么價格,只能被迫居于稀土生產環節的最底端。正是這樣屈辱的遭遇,才讓我們痛定思痛,下決心要掌握稀土提煉的核心技術。
那個時候我們面臨著嚴酷的技術封鎖,幾乎無法從外界獲取技術支持,研發之路舉步維艱。前期雖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一直沒有突破性的成果,一直到70年代,科學家徐光憲的出現,終于打破了這個僵局。
他放棄了國際上通用的提煉方法,另辟蹊徑提出了“串級萃取”概念,這一革命性的變革,最終成就了我們稀土大國的地位。自此以后,中國的成品稀土大量出現,以其質優價廉占領了國際市場。加之獨門獨派的提取技術,其他國家想要分一杯羹也有心無力。
比如稀土磁鐵領域,我們是唯一一個可以包攬從開采到產出所有環節的國家,而且能夠實現大批量生產,僅這一點就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
縱觀此次貿易戰,美國企圖拿中國立威這個打算一開始就錯了,僅稀土一張王牌,就能打得他們落花流水。可以說踢到中國,他們是真的踢到鋼板了。
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 美媒承認:中國手里有張“王牌”,美國無力反擊
澎湃新聞 "中國限制出口稀土技術,美西方在供應競爭中受阻"
觀察者 科工力量:中國獲得稀土冶煉提純能力,是付出了代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